摘要:在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兴港路社区,有这样一对党员夫妻——丈夫何阳以趣味科普小实验为光,点亮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妻子张淑英手握钩针,用毛线为社区居民编织起温情纽带。退休后,他们把经营“小家”的闲情雅致,变成了服务“大家”的无私奉献,让银发岁月在社区服务中绽放出别样
何阳、张淑英夫妻俩发挥余热,服务社区居民。(本版照片均由灵山岛保护区提供)
钩织课上,张淑英(左)耐心细致讲解钩织手法。
何阳精心设计科普小实验,为孩子们授课。
在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兴港路社区,有这样一对党员夫妻——丈夫何阳以趣味科普小实验为光,点亮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妻子张淑英手握钩针,用毛线为社区居民编织起温情纽带。退休后,他们把经营“小家”的闲情雅致,变成了服务“大家”的无私奉献,让银发岁月在社区服务中绽放出别样光彩,也让“奉献”二字,成为社区里最浪漫的注脚。
科学之光
照亮童心世界
在兴港路社区科普馆里,总能看到何阳忙碌的身影。今年66岁的何阳,退休前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开放大学的实验师,有着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退休后,他和老伴儿定居兴港路社区,在与家长、孩子们的日常聊天中,他发现许多孩子对科学小实验非常感兴趣,但是缺少接触实验的机会。2023年,何阳主动向社区提出,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孩子们开设科普实验课,在社区的支持和协助下很快顺利开课。
“大家看,水在低压环境下沸腾了。”何阳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孩子们瞪大眼睛,不时发出阵阵惊叹。为了让科普实验课更有趣易懂,他精心设计了13个科普小实验,每个实验都经过反复打磨。在“吸烟的危害”实验中,他用透明的容器模拟人体肺部,里面放入洁白的棉花,然后将香烟点燃,让烟雾通过管道进入容器,一段时间后,原本洁白的棉花便染成了焦黄色,让孩子们明白了吸烟对身体的伤害;在“电信号屏蔽”实验中,他将手机放进简易金属盒,然后拨打电话,当电话提示“无法接通”时,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了现代通信中信号屏蔽的奥秘。
除了给孩子们授课,何阳还主动承担起了社区科普馆设备维护的工作。“设备使用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故障,每次何老师都是第一时间赶来修理,为科普馆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非常感谢何老师。”社区工作人员于露说。不仅如此,何阳还牵头组建了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定期在社区里开展主题宣讲活动,生动讲述科学家们刻苦钻研、为国奉献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鼓励他们从小热爱科学、追求真理。
一针一线
织就邻里情深
“张老师,您快帮我看看,我钩的这个花瓣总觉得不对劲。”居民史贺男拿着钩织作品向张淑英请教。“你看这里,针脚间距稍微宽了点,咱们再收紧一点,花瓣的形状就更饱满了。”张淑英接过史贺男的作品耐心地指出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每周三上午,兴港路社区活动室里总会聚集不少居民,大家都是来向张淑英学习钩织技艺的。课堂上,62岁的张淑英一边向居民们耐心细致地讲解钩织的正确手法,一边亲自操作示范。只见她手指翻飞,彩色的毛线在钩针间流转,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就在她手中“绽放”。
“听说社区开设了钩织课,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居民张爱兰举着刚完成的作品开心地说,“跟着张老师学习,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还在课堂上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张老师非常有耐心,在她手把手的指导下,现在我的钩织水平也有了进步,在家都能试着给孙女钩小毛衣了。”在她的记忆里,自从张淑英开课,社区里拎着毛线袋的居民越来越多,大家碰面时经常交流钩织心得。
作为有着28年党龄的老党员,张淑英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她深知,钩织不仅是一门手造技艺,更能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桥梁。于是,她会根据不同节日设计特色手工课程。“端午节,我会带大家一起编织五彩绳、包粽子;重阳节,我会教大家钩织围巾;中秋节,我会和大家一起制作手工月饼。”张淑英介绍。截至目前,张淑英已累计开展80多个课时的教学。这些课程不仅让传统技艺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让社区里曾经陌生的邻里渐渐熟络起来。
夫妻同心
扮靓幸福家园
一个精通实验,一个擅长手工,何阳和张淑英的“本领”不止于此:张淑英平日里喜爱唱歌,闲暇时会组织居民一起练唱红色经典歌曲;何阳则喜欢泥塑,常常在社区活动中教孩子们捏泥塑,用泥土创造出各种可爱造型。他们把各自的特长、爱好化作了服务社区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的担当。“以前在家待着不知道该干点什么,总觉得闷得慌,现在跟老姐妹们一起唱歌,不仅心里轻松,感觉自己也变得更开朗、更爱说话了。”居民刘洁开心地说,言语里满是对社区活动的认可。
“我俩虽然退休了,但党员的责任永远不会退休。”这是何阳和张淑英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们的带动下,兴港路社区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钩织班、歌唱团、气排球队等纷纷成立,在为居民业余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同时,更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这对党员夫妻是保护区‘银龄生辉’的优秀代表,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退休党员是基层治理的宝贵资源,他们的经验和热情,正在为社区建设注入新活力。”兴港路社区党委书记管洁表示。
如今的兴港路社区,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社区氛围越来越温馨。谁家有困难,邻里都会主动搭把手,这早已成了习惯。何阳和张淑英夫妻俩就像一束温暖的微光,虽然平凡却有力量,照亮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钩针编织温情,用实验传递科学,把奉献写成了社区里最浪漫的事,也为更多退休人员树立了榜样——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开启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新起点。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