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血压,听起来就像“中年危机”的代名词。其实不然,在门诊坐诊的这二十来年,见得最多的不是七十岁的老人,而是四十多岁的上班族。确诊那一刻,大多数人都懵了:“怎么可能?我还年轻啊!”但事实是,它来了,不问年龄、不挑职业。
高血压,听起来就像“中年危机”的代名词。其实不然,在门诊坐诊的这二十来年,见得最多的不是七十岁的老人,而是四十多岁的上班族。确诊那一刻,大多数人都懵了:“怎么可能?我还年轻啊!”但事实是,它来了,不问年龄、不挑职业。
真正让人感到沉重的,不是血压高了,而是高血压带来的连锁反应。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这些字眼,哪个不是让人提心吊胆的?但奇怪的是,还是有不少高血压患者活得挺好,甚至比一些“没病”的人还精神、还长寿。这事说起来,不是玄学,是习惯。
一项覆盖上万名患者的追踪研究显示,那些活得更久、并发症更少的高血压患者,大多在确诊后彻底改掉了七个坏习惯。不是吃药多么神奇,而是他们愿意“痛改前非”。
很多人觉得晚上不睡觉,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可身体不这么想。每次熬夜,血压会偷偷往上爬,尤其是凌晨两三点之后,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剧烈。
长期夜睡或睡眠质量差,是高血压患者中风和心梗的重要诱因之一。有些患者白天看着没事,晚上睡着睡着就走了,家属根本没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
改掉熬夜,不是靠意志力,是靠意识到它有多致命。按点睡觉,哪怕一开始睡不着,也得躺着闭眼,慢慢身体会适应。
烟和酒,几乎是高血压的大敌。烟会让血管变硬、变窄,酒则让血压波动像过山车。特别是那种“每天一杯红酒养生”的说法,真的是误导。
研究证实,哪怕是少量饮酒,也可能让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升高。更别说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血压控制几乎是个笑话。
戒烟戒酒,说起来简单,但真做起来难。有些人靠替代品,有些人靠转移注意力,但不管哪种方式,坚持下来的人,身体恢复速度真的能让人惊讶。
有个患者,五十岁不到,平时看着挺健康,就是脾气爆。一次跟人吵架后倒地不起,抢救无效。最后检查发现,脑出血,血压飙到220。
情绪激动时,肾上腺素暴增,血管收缩,血压瞬间飙升,情绪波动剧烈,是高血压患者的“隐形炸弹”。很多人死得不明不白,其实都是气出来的。
学会冷静,不是软弱,是智慧。练练深呼吸、打打太极、听点轻音乐,这些看起来文艺的方式,其实很实用。
中国人爱吃咸,这不是秘密。腌制品、酱料、外卖食品,盐含量高得惊人。钠摄入量过多,是高血压控制不理想的头号原因。
有个老爷子,确诊后就自己做饭,淡得几乎吃不出味。他说:“吃淡点,命长点。”几年后复查,血压稳定得像教科书,医生都说他是“模范病人”。
少盐,并不代表没味道。用柠檬、香料、醋来替代盐味,既健康又美味。关键是,愿不愿意动手、动脑子。
现代人最大的病,就是“坐”。上班坐办公室,下班坐沙发,周末坐车出去玩。运动?总是“明天再说”。
但高血压患者如果每天哪怕坚持半小时的快走,血压控制都会明显改善。不是要你去健身房撸铁,也不是非得跑马拉松。就是动一动,别让血液老是“堵”在身体里。
有个老太太,七十多了,每天早晚遛弯,风雨无阻。她说:“不动,就觉得浑身难受。”她的血压,比儿子还稳。
这点,太常见了。很多人一看到血压正常了,就以为自己好了,立马停药。结果几个月后,血压反弹得更高,甚至出现并发症。
高血压是慢性病,不是感冒,药不能随便停。哪怕是调整剂量,也得医生评估后慢慢来。擅自停药,就好比在高速上突然刹车,随时可能翻车。
有个中年人,停药三个月后脑出血,醒来后后悔不已。可惜,身体不会原谅你的任性。
你问一个人:“上次量血压是什么时候?”十有八九答不上来。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而是压根没去量过。
定期体检,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尤其是有家族史、有肥胖、有三高风险的人,更不能忽视。血压高了不痛不痒,但正在悄悄损伤你的心脑肾。
那些活得久的高血压患者,很多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怕面对问题。他们知道,逃避不会让病消失,只有监测、干预、坚持,才能赢得时间。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辰,等.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3):204-209.
2. 李志刚,陈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血压控制关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2):2774-2778.
3. 张颖.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0):1829-1832.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