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意不“薄”!这场研讨会重新定义了寿山石雕的天花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4 10:07 1

摘要:10月17日,在“第十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作品展暨郑世斌师生寿山石雕艺术展”临近闭幕之际,一场以“方寸之间的诗意”为主题的寿山石薄意艺术研讨会,将众人的目光引向了薄意技艺在当代的探索与实践。这不仅是对郑世斌师生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成为观察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如何

10月17日,在“第十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作品展暨郑世斌师生寿山石雕艺术展”临近闭幕之际,一场以“方寸之间的诗意”为主题的寿山石薄意艺术研讨会,将众人的目光引向了薄意技艺在当代的探索与实践。这不仅是对郑世斌师生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成为观察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如何寻找自身语言的文化现场。

从工艺美术大师的实践体悟,到艺术评论家的学理剖析,本次研讨会超越了单纯的技艺讨论,深入溯源文人画传统对薄意艺术的美学滋养,并聚焦其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核心命题。研讨会由文化生活报社新媒体主编邹璐主持,现将研讨内容辑录于此,以留存这场思想激荡的珍贵切片。

研讨会现场

郑世斌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我并非在雕刻,而是在唤醒

本次主题“方寸之间的诗意”,是我数十年雕刻生涯所追寻的核心理念。每每审视一方温润的寿山石,我总觉得自己并非在“创造”,而是在“唤醒”——用最朴素的刀锋,唤醒石头中沉睡的山川灵气与诗情。

因此,石材天然的俏色与肌理,在我眼中不再是限制,而如同画纸上预设的笔墨与留白,是可与之对话的天然意趣。刻一道云纹,需有书法用笔的转折与力道;雕一隅山水,需具山水画构图的层次与空灵;刻一叶扁舟,要能感受到江面的空阔;雕一株残荷,要能听见秋雨的清响;琢一位高士,要能体味他内心的旷达与孤寂。

这场以师生为名的研讨会,我既感荣幸,更觉责任在肩。欣喜的是,年轻一代正以新的视角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活力。我们所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观照世界、安顿心灵的文人精神。

曾章团

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专职副主席

把二维的画境,塑造成方寸的诗篇

郑世斌作为当代寿山石雕领域的领军人物,其薄意技艺将文人画的美学理想与寿山石雕的工艺特性完美融合,在方寸石材间重构了文人画的意境与哲学内涵。他的作品不仅延续了文人画的形式语言,更将其哲学精神与审美理想融入当代语境,使传统工艺在保持文化根脉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薄意作为寿山石雕中最具文人气息的一个门类,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融诗、书、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郑世斌的薄意创作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人画传统的现代表达,体现了“古为今用” 的创作实践,为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宝贵范例。郑世斌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将中国画的艺术理念巧妙且平衡地融入了寿山石雕创作中。他的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呈现,更蕴含对人生与哲学的思考,有人称之为“时尚先锋”,也有人评价为“高维度表达”。

郑世斌

陈 达

福州市清卿薄意艺术研究院院长

真正的竞争力,在“刀尖之外”

这次展览全面呈现了世斌与学生的作品,整体水平很高,令人眼前一亮。现场反响热烈,作品传递出的清新、典雅之感,尤为难得。

在我看来,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时,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对每一块石料的运用、雕刻方案的设计,都和普通人不同。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艺术修养、所学知识,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融入作品,找到最适合每块石料的雕刻方案。雕刻过程中,若能清晰预见并实现最终效果,作品便成功了——世斌的许多佳作正是如此。

世斌的作品之所以清新高雅、富有文人气,这离不开他在书画、文玩、古董等领域的深厚学识与修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刀外功夫”。世斌作品风格的形成,关键在于他对事物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他的作品成就更离不开“坚守”——坚守艺术理念,坚守创作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后世创作者也多借鉴前人,但要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

叶子贤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师徒相传的,是超越技法的文化品格

作为世斌艺术道路上一位早期的引路人与同行者,我心中感慨良多。看到世斌与他的学生们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以此为题进行研讨,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借此机会,我想谈三点个人体会:

第一,文人画精神是寿山石雕得以“登堂入室”的灵魂。回顾我的创作生涯,我始终坚信,雕刻不应止于技法的炫耀。世斌所走的“薄意”之路,将这种“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精神推向极致,让石头有了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

第二,传承的核心是“心性”与“眼界”的传递。世斌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笔墨精神,更在教学中强调“画理为先”,这正是对文人画“重修养、重品格”内核的坚守。师徒之间心手相传的,正是这份超越技法的文化品格。

第三,艺术的未来在于守正与创新。“守正”,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与传统美学精神;“创新”,则是在理解传统精髓后,用当代的语言进行表达。世斌与学生们以“师生”为名进行的就是这种探索,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生机。

郑世斌田黄石作品

林 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唯有融会古今,方能自成一家

传统历经千百年沉淀,底蕴深厚;结合在校所学的现代知识,如今我们寿山石雕刻家有机会超越“东门派”“西门派”等流派的局限,形成更具时代特色的风格。今天的创作既要扎根传统,也要体现时代精神,但绝不能脱离传统根基——成功的关键,在于站在前人肩膀上继续前行,只要方向正确,便不会迷失。

此外,这门技艺特别重视“手上功夫”,也就是“童子功”。如今我一拿起刻刀便能熟练创作,正得益于从小打下的基础。现在的年轻人专注度往往不足,手上功夫的熟练程度难与老一辈相比。因此,成长环境、早期艺术教育、现代知识结构与广博的见识,都是成就一位优秀雕刻者的关键。

陈礼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行业的生命力,源于文化的深厚积淀

我与世斌及其他家人常有来往,深知他在行业里的口碑,他是年轻一代中很有潜力的创作者。

寿山石雕文脉深远,今昔对比,如今创作者条件优越太多——我们当年买寿山石,全靠双脚奔波;如今物流、交通便捷,优质材料触手可及。现在还有科技助力,通过相机把林清卿作品放大100倍后,还能清晰地看到细节,作品里的人物、动物神情生动、骨骼结构精准。

从展厅作品可见,世斌与学生们在材料运用与雕刻技法上皆有突破,艺术修养亦有体现。时代固然影响创作,材料、技法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艺术高度的,仍是艺术修养境界。作品中也可见行业的信心——随着高学历人才加入,行业的土壤日益肥沃,行业发展的自信也在增强。文化强,行业才能真的强。此外,美术界与工艺美术界更应团结:不应互斥“无文化”或“不市场”,而应彼此尊重、互补共进,同心将行业蛋糕做大。

福禄满堂 寿山田黄石 郑世斌 作

郑幼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传承雕刻之技,塑造未来之美

在众多薄意创作者中,世斌于年轻一代中脱颖而出,大家有目共睹。其艺术的核心魅力,在于“开拓进取”的精神,而这又深深植根于他对寿山石雕的热爱,他生于鼓山这一“石出寿山,艺出鼓山”的石雕重镇,母亲早年亦从事此行,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使他自幼便与石头结缘。

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文人气息”,这与其学识修养、个人情趣密不可分。早年的书画学习,深刻塑造了他的创作思维;加之对自然山水、天地精神的长期体悟,使他能“以刀代笔”,在方寸之间通过疏密布局,既完成造型,更传递心境。其作品与书画艺术的深度融合,正是其独特风格的来源。

此次展览可见世斌近二十位学生的作品,可见他在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上的切实付出。当前,行业诸多前辈如林飞、礼忠等大师均在育才,我本人于高校任教,每年亦教授众多学生。然而,能最终扎根行业者仍属少数。我们传授的不仅是雕刻之技,更是美学认知与创造美好的能力。世斌以文化信念为基,以实际行动传承担当,难能可贵。期盼未来有更多人才加入,共同将寿山石雕艺术推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潘惊石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会玩的人,更懂创作

说起世斌,我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与他一同养鱼养花的日子。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创作者,甚至可以说,他的才情丰沛到可以“肆意挥霍”的程度。这种气质与今日“诗意”的主题不谋而合——他的诗意不仅存于作品,更流淌于生活。我们都爱养花弄草、品玩文趣,而他尤其懂得如何“玩”出境界。我始终认为,真正会“玩”的人,往往也更懂创作。

世斌的作品兼具精微细节与宏大格局。许多人精于细处而失于整体,他却能二者兼得,我认为这离不开他的天赋。在天赋加持下,他的创作展现出难得的平衡与高度。

他对徒弟的影响也值得称道。门下学生作品风格各异,并未局限于师风,可见他善于因材施教,这一点尤为可贵。

赤壁怀古 雅安绿石 郑世斌 作

山居图 老挝石 郑世斌 作

余卫平

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守得住传统,才打得开未来

今天,世斌师生的展览能依托第十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作品展这一平台举办,实属难得。该展览历经十年,已从地方性活动升级为国家级艺术盛事,而寿山石雕能借此扩大影响,对行业而言是一次宝贵机遇。

世斌善于对传统进行当代转化,薄意作品,因体量较小、视觉张力有限,与同门类作品的横向比较中,陈设效果显得单薄。而他在保持薄意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调整形制与构图,例如通过“云纹”“水浪”等元素,增强画面的整体气势,既延续了薄意的细腻,又契合了现代审美。

从创作立意来看,世斌的作品小中见大:小处能在方寸石材里寄情于一草一木、花鸟虫鱼;大处又能在山水题材中融入文人精神,这种创作方向和艺术立意的格局很高。如果能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耕,他未来一定能取得更出色的成绩。

叶林心

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薄”是技法克制,“意”是精神延伸

这次展览我多次观展,展厅设计令人印象深刻,整体如一幅幅“石上的诗”,视觉效果与诗情画意兼具。

郑世斌及其学生的薄意雕刻艺术,打破了画与刻的边界。世斌的中国画专业背景使他深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精通留白与虚实相生之道。因此他的作品自带文人气息,真正做到“石中有丘壑,刀下藏意境。”

他把中国画韵味十足的笔墨精神,巧妙注入寿山石雕刻中,给冰冷的石头赋予了新的生命;同时也重塑了寿山石的“诗情画意”,强化了寿山石天然的纹理之美,使其更具文人诗意与灵魂。诠释了潘主兰先生所言“薄意,技在‘薄’,艺在‘意’的精髓”——“薄”是技法的克制,“意”是文人精神的延伸。

寿山石为方寸之地,文人画承载着千年文化灵魂。世斌将两者完美结合,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艺术无惧跨界,守其意、传其神,即便小小石料,亦可刻出磅礴气象。

竹林七贤 老挝石 郑世斌 作

傅永强

西泠印社社员、福州市美术馆原馆长

薄意之魂,在“薄”更在“意”

本届海峡两岸篆刻展将中国传统印章艺术与福建地域文化象征的寿山石雕相结合,展现出策展方不断拓展的视野,极具意义。

今日研讨会主题“薄意与文人画传统”,精准概括了世斌兄的艺术追求。谈及薄意,其历史虽仅百余年,却与篆刻发展紧密相连。明清以降,石材成为印章主流,篆刻流派兴起,薄意亦于清代发展为独立艺术门类。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世斌兄的艺术创作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核心在于“诗心”与“文气”——以石为纸,以刀为笔,在构图中融入画理,在刀法中寄托性情。

我对世斌兄的几点突出印象包括:天资聪颖且勤于思考;在继承传统中勇于创新;通过收藏交流不断拓宽视野;对文人精神有深刻领悟;作品具有时代气息与当代审美。

徐东树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为外界喝彩,只为内心的丰富表达

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当下这个文化繁盛的时代,中国文人写意画正日渐衰微。我研究写意画多年,认为其最核心的特质其实很简单:通过安静地做“减法”,让笔下的意境变得丰富、细腻而饱满,整体却依然保持宁静。令我欣慰的是,在世斌的作品里,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特质——这正是我们文人艺术传统的精髓,它无关具体样式,只存在于那份独特的精神追寻与状态中。

这构成了中西方艺术最核心的区别:西方艺术致力于用丰富的语言制造向外的震撼;而中国艺术则重在 “往里走” ,恰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述。为什么说文人写意体系更为高级?正因为它回归个体本心:在感受世界、研习传统之后,最终回归到内心的丰盈,进行自然而然的表达。

在当代对传统往往“隔靴搔痒”的语境下,能在寿山石雕领域见到世斌等创作者坚守安静、细腻、文雅的创作,这不仅是福州之幸,更是文化传承之幸。

竹禽图 寿山坑头牛角冻石 郑世斌 作

四君子 老挝石 郑世斌 作

何光锐

艺术评论家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现代空间对话

世斌的创作有一个鲜明特点:几乎每件作品都能达到出色效果,少见沉闷平庸之作,精品率高而失误少——这或许有天赋因素,但更源于他对艺术的精准把控。

在近年收藏热潮中,薄意却面临困境:商业回报低、评选难出彩、审美需静心。正因如此,世斌的成功与众多追随者更显难得。

面对这样的困境,创作者不应独善其身,更应怀有一份文化使命感——如何让薄意艺术在当代真正焕发生机?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名画素材库”。应如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般,系统收集历代绘画资源,分类构建视觉储备,为薄意创作提供灵感源泉。

第二,推进“研究型创作”。从石材特性出发,针对纯色料、瑕疵料等不同材质,探索对应的雕刻方法,并总结中国画简繁风格在薄意中的转化规律。

第三,打通画稿与雕刻的转化环节。充分理解石材特性,将画意转化为独特的雕刻语言,这一过程需耐心打磨。

第四,锚定现代空间审美。作品应能融入多元当代场景,无论是中式书房还是西式极简空间,尤其需契合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

这些思考不仅适用于薄意艺术,也对众多工艺门类具有参考价值。

黄甦昉

好石头是养出来的,不是刻出来的

近二十年的玩石经历中,我经手过不少作品,但每次面对世斌的创作,总会不自觉地慢下来、静下心,细细品味。他的作品不仅是雕琢而成,更像是被“养”出来的——方寸之间,有呼吸,有脉搏,更流淌着诗意。

犹记得多年前收藏他那件白善伯方章《轻舟泛月》时,所带来的震撼至今难忘。那不仅是一方被雕刻的石头,更是一幅立体的文人画。他以石为纸,以刀作笔,令坚硬的寿山石呈现出宣纸般的墨韵与柔软的诗情,引人步入月下泛舟的意境之中。

我们收藏的,不只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段凝固的哲思,一个可触可感的文化理想。世斌为人谦和而内心丰盈,对艺术始终坚守。他不仅自身深耕不辍,更倾囊相授,培养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群落”。今天济济一堂的盛况,正是技艺传承与文脉延续的生动写照。

展览终将落幕,但艺术的生命长青。期待世斌与学生们未来继续以刀笔为引,让我们这些知音能在你们的作品中卧游山水,畅寄幽情。

(以发言先后为序,为方便电子阅读,内容有所删减。如需了解更多,可查看2025年第20期《文化生活报》)

专家学者们合影

本次研讨虽已落幕,但对薄意艺术的思考与探索早已播下种子。值得一提的是,在研讨会举办前夕,樟林印社已率先组织青年学子观展研学,在西泠印社理事梁章凯的引领下,年轻的心灵在郑世斌师生的刀石意境与海峡两岸的篆刻力作中接受熏陶。

这充分表明,薄意艺术的传承之美,正在持续引发不同层面的关注与共鸣。我们欣慰地看到,美育的实践已先行一步,而专业的研讨则为其注入了更深厚的思想底蕴。期待这股源自方寸之间的诗意,能通过这代代相传的凝视,绵延不息。

来源:文化生活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