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是工作的KPI,还是生活的重担?跟毛主席比起来,这些可能都算小巫见大巫了。放眼全球,能与他肩并肩承受压力的,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是工作的KPI,还是生活的重担?跟毛主席比起来,这些可能都算小巫见大巫了。放眼全球,能与他肩并肩承受压力的,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说说长征。这可不是今天我们开着车跑的旅游路线,那是一条用命铺出来的血路。二万五千里,啥概念?就是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下一顿饭能不能吃上全凭运气。身后是几十万追兵,脚下是雪山草地,每一步都可能倒下就再也起不来。
就连张学良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带兵走二万五千里,没有后方,这是谁敢干的事?”蒋介石更是断言他们是“流寇”,拿历史上的石达开、李自成做例子,觉得他们必败无疑。
换做是你,带着一群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队伍,前途一片黑暗,你会怎么办?是不是早就绝望了?
可毛主席是怎么看的?他硬是把这场九死一生的逃亡,看成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远征。他说,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当队伍走到甘肃岷山,眼看就要到达陕北,他望着莽莽昆仑,写下了“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的豪迈词句。你品品,在那种苦难到极点的时刻,他眼里看到的不是绝望,而是横空出世的希望!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还没完。等到了六盘山,队伍从出发时的八万多人,打得只剩下了几千人。换成一般人,心里早凉了半截。毛主席呢?他登上高峰,吟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苍龙?”的壮志。人虽然少了,但手里的“长缨”更利了,缚住“苍龙”的信心更足了!这哪里是压力下的哀嚎,分明是绝境中的战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以为新中国成立后,压力就小了?恰恰相反,压力更大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是什么日子?苏联老大哥翻脸,专家撤走,技术封锁;美国那边还虎视眈眈,咱们是两头受气,在国际上被孤立得够呛。
内忧外患,换作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恐怕都得愁白了头。可毛主席呢?他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看到了吗?在全世界都认为中国要被“冻死”的“飞雪”中,他看到了“花枝俏”的顽强生命力,更预见了“山花烂漫时”的最终胜利。这种境界,已经不是简单的乐观,而是一种洞穿历史、看透未来的大智慧!
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围堵,他把他们比作“几只苍蝇碰壁”,嘲讽他们“嗡嗡叫”,最后来了句“蚍蜉撼树谈何易”!这份举重若轻的气魄,直接把国人的心气儿提到了顶点。他用一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告诉所有人,别管外面怎么吵,埋头干自己的事,时间会证明一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说,毛主席的压力,是国破家亡的压力,是内外夹击的压力,是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压力。但他从没被压垮,反而把这些压力,酿成了一首首豪迈的诗词,化成了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
我们今天读他的诗词,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要读懂那种在惊涛骇浪中依然能稳坐钓鱼船的从容,那种把天大的压力踩在脚下的豁达。生活里,谁还没点烦心事?工作不顺心,生活有波折,跟毛主席当年面对的“苍蝇”和“飞雪”比起来,是不是瞬间觉得自己的那点事儿,不算啥了?
压力这东西,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对于强者,不过是垫脚石。毛主席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压力,而是在任何压力面前,都能挺直腰杆,笑看风云,然后吼出一声:“蚍蜉撼树谈何易!”
我有一支笔,带你品人生!关注我,下次咱们聊点更有趣的!
来源:陈贤毅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