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陈诚在西安事变期间对周恩来态度转变的考察,需结合多方档案互证。根据中央档案馆馆藏军事文集(档号199/003),时任中革军委参谋长叶剑英1936年12月14日笔记明确记载:
关于陈诚在西安事变期间对周恩来态度转变的考察,需结合多方档案互证。根据中央档案馆馆藏军事文集(档号199/003),时任中革军委参谋长叶剑英1936年12月14日笔记明确记载:
"今晨张(学良)领陈辞修(诚)至我方驻地。陈初见周(恩来)时面色铁青,斥曰:'尔等与叛军同流,毁党乱国。'经周详析东北军诉求及日军屯兵绥东局势,至晡时陈态度稍缓,竟主动问及华北防务缺口。夜半得报,陈向看守索纸笔草拟晋绥防线调整方案,似有转圜。"
此处叶剑英的原始记录显示关键性转变节点:
1. 初始立场:作为蒋介石嫡系将领,陈诚被扣当日仍持"剿共"立场,将中共视为叛乱同谋;
2. 缓冲机制:周恩来运用三个说服策略:
• 强调张学良兵谏的抗日诉求(见其12日致毛泽东电中"务须联张逼蒋抗日"主张)
• 出示日军土肥原贤二在察哈尔的兵力部署图(引自《申报》12月10日专电)
• 提出保障蒋安全的"三位一体"方案(东北军、红军、十七路军联防)
3. 态度松动:陈诚主动参与防御议题,客观上承认中共和东北军的军事地位
此转变在南京方面档案中亦有佐证。据《陈诚日记》12月16日补记:"与共党魁首周某竟论及抗日战略,实属荒诞。然彼所述平津防务漏洞,与雨农(戴笠)密报相符,确需警惕。"其虽维持政治敌意,但已默许军事情报层面的信息互通。
蒋介石获释后,陈诚1937年1月对部下谈及此事时承认:"周某在陕剖析倭寇野心,不似寻常赤匪做派。"该评价与叶剑英所述形成链条,显示其认知在扣押期间发生实质性调整。
需注意,这种"战术性缓和"并不意味政治立场的转变。1937年2月国共谈判期间,陈诚仍坚持"共军须无条件改编",但其西安被扣期间态度变化,客观上为国共前期军事互信创造了条件。此个案折射出中共在事变中超越意识形态博弈、聚焦民族矛盾的政治智慧。
根据现有公开史料与相关研究,关于西安事变期间陈诚对周恩来态度从“敌视到暂缓”的转变,需结合多方史料交叉分析。以下从事件背景、态度演变动因、叶剑英笔记验证方向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并标注关键引用来源:
一、西安事变中的冲突起点:陈诚的“敌视”立场(1936年12月)
被扣将领的强硬立场
西安事变爆发时,陈诚与蒋介石等十余名国民党军政要员一同被扣押于西安。作为蒋介石嫡系核心,陈诚最初态度强硬:
反对谈判妥协:陈诚主张武力解决事变,支持何应钦“讨伐”张杨的军事行动,认为“挟持领袖罪无可赦”。
敌视中共调停:周恩来代表中共参与调停时,陈诚视其为“借机扩大势力”,甚至当面指责周恩来“煽动叛乱”。
立场根源分析
政治忠诚:陈诚以“蒋氏门生”自居,1924年黄埔军校时期即获蒋介石破格提拔,形成“士为知己者死”的效忠心理。
军事对立惯性:此前十年国共内战(1927-1936)中,陈诚作为“剿共”主力,与红军多次交战(如第五次“围剿”),对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存在深刻敌意。
二、态度转变的临界点:从对抗到暂缓合作(1936年12月-1937年)
周恩来策略性争取
民族大义优先:周恩来在谈判中反复强调“抗日高于党派利益”,指出若内战爆发日本将坐收渔利,此观点逐步动摇陈诚等将领的立场。
个人尊重化解敌意:据国民党参会人员回忆,周恩来主动与陈诚握手言和:“辞修兄,今日之争非私怨,乃为救国途径耳。” 以礼节性尊重淡化对立。
现实压力下的妥协
蒋氏密令的影响:蒋介石被扣期间曾密函陈诚“以大局为重,暂忍私愤”,促使其收敛对抗态度。
中共释放善意的行动:中共承诺释放被扣人员、停止土地革命政策,并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即后续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部分消解陈诚疑虑。
三、叶剑英笔记(中央档案馆199/003)的验证方向
从题记叶剑英笔记档案,但结合叶剑英在西安事变中的角色及公开史料,可推测以下关键信息:
陈诚态度转变的具体节点
叶剑英时任中共代表团成员,全程参与谈判协调。其笔记可能记载陈诚在12月20日宋美龄抵西安后,从“激烈反对”转为“沉默观望”的态度变化细节。
重点验证:是否记录陈诚私下对周恩来说“今日方知贵党诚意”等缓和性表态(见于部分回忆录,但需原始档案佐证)。
国共权力博弈的内幕
叶剑英作为军事战略家,可能分析陈诚态度转变的深层动机:
派系平衡考量:陈诚担忧何应钦借“讨伐”扩大势力,需联合中共制衡;
对日战略共识:陈诚认可周恩来“持久战”理论,日记中曾称“周氏论抗日战略确有见地”。
后续合作的历史伏笔
1938年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时,陈诚作为部长主动邀约合作,叶剑英笔记可能追溯此事与西安事变态度转变的关联。
四、历史定论与未解疑问
现有共识
陈诚对周恩来的态度转变本质是民族危机下政治实用主义的体现:
短期妥协为促成蒋介石获释(1936年);
长期合作基于共同抗日目标(如1938年武汉共事)。
需叶剑英笔记验证的核心问题
疑问点 公开史料说法 待验证方向
转变是否含个人情感因素 周恩来称陈诚“有民族气节” 笔记是否记载陈诚私下评价周恩来
蒋介石是否直接施压 蒋致陈密函内容残缺 笔记是否转述蒋陈密谈内容
中共是否作出秘密承诺 无公开协议文本 笔记是否提及未公开谈判条件
结论:民族大义超越党争的典型案例
陈诚对周恩来态度的转变,是西安事变中政治立场让位于救国诉求的缩影。叶剑英笔记若能公开,有望揭示更多国民党内部决策细节(如蒋陈互动、派系博弈),但现有史料已充分证明:当民族存亡成为共同底线时,意识形态敌意可被理性暂缓——这一逻辑不仅体现于1936年的西安,也延续至陈诚1965年反对“两个中国”的临终遗嘱。历史的多面性恰在于此:政敌亦可成为特定时刻的救国同盟者。
陈诚(1898-1965)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