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SML把12亿美元定金退回来”这条消息刚蹦上热搜,有人欢呼“中国赢了”,也有人撇嘴“7纳米拿DUV硬啃,良品率才75%,赢个寂寞”。
“ASML把12亿美元定金退回来”这条消息刚蹦上热搜,有人欢呼“中国赢了”,也有人撇嘴“7纳米拿DUV硬啃,良品率才75%,赢个寂寞”。
钱退得爽快,可日历不能倒着翻——中芯为了那台被卡脖子的EUV,整整耽误了三年,足够让台积电把2纳米试产线跑通两轮。
更尴尬的是,荷兰新规留了个“后门”:已经卖进来的DUV,每年得交“体检报告”,连今晚产线上跑了多少片wafer都要上报海牙。
设备没挪窝,却一夜之间从“自家机床”变成“寄宿生”,随时可能被宿管阿姨收走。
ASML也不好受。
EUV订单积压从30个月掉到18个月,创历史最低——不是需求暴涨,是客户开始“等等看”。
英特尔俄亥俄厂推迟装机,三星3纳米GAA良率传闻只有五成,台积电干脆把今年资本支出再砍10%。
高端光刻机突然从“买不到”变成“卖不动”,股价单日跌7.2%,相当于一个小米的市值蒸发。
于是两边各打各的算盘:
中国这边,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DUV悄悄搬进中芯北京厂,套刻精度1.7纳米,数字不好看,却足够把成熟制程的订单吃下来;
北方华创的蚀刻机市占率冲到17%,工程师在朋友圈发“国产腔体漏率降到帕级别”,配图是一杯加班豆浆,点赞比年终奖还热闹。
ASML则忙着“去中国稀土”。
背包里装着和澳洲Lynas签的五年长单,转身又在德国萨尔州砸2亿欧元建仓库,囤一堆钕铁硼磁钢。
业内笑称:“以后光刻机里用的稀土,得先绕地球半圈,碳排放算谁的?
”
最微妙的是“N+2”路线。
中芯用DUV多重曝光硬上7纳米,一片die要曝光四次,光刻成本直追EUV,但车规芯片客户愿意埋单——反正燃油车MCU不需要3纳米,能抢到75%良率就是印钞机。
8英寸老厂反而成了现金奶牛,天津厂扩产消息一出,深圳某车企直接包圆三年产能,合同里写着“生死状:断供赔整车”。
有人算过账:320亿美元设备支出里,25%国产占比,相当于80亿美元留在内部循环,差不多能养活从沈阳到深圳的整条去胶机、清洗机、量测机小弟链。
钱不算多,却第一次让“国产”从PPT走进FAB采购系统,财务小姐姐把付款条件从180天账期砍到30天,供应商笑得比拿到EUV还开心。
可也别急着鼓掌。
特殊稀土的完全替代还得18个月,意味着2026之前ASML仍得偷偷买中国磁片;
而国产DUV的1.7纳米套刻,离ASML的0.6纳米还有摩尔级鸿沟,就像用家用菜刀雕微雕,能看,但经不起放大镜。
真正决定胜负的,可能是“时间窗口”:
中国赌的是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足够肥,先把钱赚饱,再慢慢磨高端;
ASML赌的是2纳米以下节点能打开新需求,让EUV再次变成刚需。
谁先到终点?
没人知道,但FAB里的灯24小时亮着,光刻胶的味道飘出围墙,路过的人捂着鼻子说:“真臭。
”
工程师眯眼笑:“臭就对了,钱就是这味儿。
”
来源:十全十美一点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