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楼下那条坑洼了半年的路突然铺上了新沥青,社区医院新增的体检设备不用再预约排队,周末带孩子去的公园多了一片儿童游乐区…… 这些悄悄变好的日常,背后藏着一盘关乎每个人的 “大棋”—— 国有资产盘活的改革实践。
家楼下那条坑洼了半年的路突然铺上了新沥青,社区医院新增的体检设备不用再预约排队,周末带孩子去的公园多了一片儿童游乐区…… 这些悄悄变好的日常,背后藏着一盘关乎每个人的 “大棋”—— 国有资产盘活的改革实践。
曾几何时,很多国有资源像 “沉睡的金山”:偏远山区的森林只长草木,城市边缘的荒地闲置多年,就连我们每天用的无线电频谱,也只是看不见的 “隐形资源”。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给这些资源 “上户口”—— 通过确权定价,把荒山变成 “值一个亿的资产包”,把森林矿产登记成可评估的财富。这一步看似遥远,却直接决定了地方政府有没有钱修桥铺路、建医院学校。就像家里有了值钱的东西能抵押周转,国家把 “死资产” 变成 “活凭证”,民生工程才有了启动的底气。
更聪明的是 “把未来的收益提前变现”。家门口的高速公路每年收 100 万过路费,政府不等十年慢慢拿,而是打包成 ABS 金融产品推向市场。我们买一份,就成了 “高速小股东”,每年能分过路费;政府则瞬间拿到钱,去建更多的路、架更多的桥。这不是 “寅吃卯粮”,而是让普通人也能分享公共设施的收益,让 “国家的资产” 变成 “大家的机会”。
最让人惊叹的是杠杆的智慧。国家拿出 1 亿做 “种子钱”,只要喊一声 “国资入场”,银行、企业甚至我们老百姓都会跟着投,9 亿资金很快到位。1 亿撬动 10 亿,原本只能建一座小公园的钱,现在能修一片产业园、一条产业带。以前是政府 “一个人扛”,现在是 “全民搭台唱戏”,260 万亿的沉睡资产被唤醒,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商业机会。
当然,改革不是没有提醒。那些带着政府信用背书的投资产品,收益可能比银行高,但 “杠杆是双刃剑”—— 盲目跟风、加太高杠杆,也可能摔跟头。就像理财时要多看几眼风险提示,我们在盼着 “钱袋子” 鼓起来的同时,也要守住理性的底线。
如今再走在新修的路上,看着医院里方便的新设备,我突然明白:这场改革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它让每一块土地、每一滴水都能 “生钱”,让经济的活水最终流进每个人的生活。当国资开始流动,当沉默的财富开口说话,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国的经济智慧,更摸到了改革里最实在的民生温度。这样的改革,值得我们由衷点赞。
来源:赵广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