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佳木斯的春播田里,一台橙色机身的无人插秧机正沿着田埂精准游走——北斗导航系统让它的行进误差不超2.5厘米,机械秧爪像灵活的手指,每分钟完成200株秧苗的栽种,1人在田埂操控平板即可覆盖10亩地。这片昔日依赖“人海战术”的稻田,如今成了深圳独角兽企业丰疆智
黑龙江佳木斯的春播田里,一台橙色机身的无人插秧机正沿着田埂精准游走——北斗导航系统让它的行进误差不超2.5厘米,机械秧爪像灵活的手指,每分钟完成200株秧苗的栽种,1人在田埂操控平板即可覆盖10亩地。这片昔日依赖“人海战术”的稻田,如今成了深圳独角兽企业丰疆智能的“产品秀场”。2025年上半年,这家主攻农业机器人的企业以3.58亿元营收惊艳行业,更以16.9%的市场份额坐稳全球农业后装套件市场第二把交椅,在插秧、耕作等核心场景掀起一场“农业革命”。
丰疆智能的逆袭,始于对农业痛点的精准击穿。2019年,其研发的国内首台无人智能插秧机正式落地,首年销量就突破500台,一举打破传统农机“依赖人工、效率低下”的僵局。这款被农户称为“钢铁农夫”的设备,藏着三重“黑科技”密码。
核心是搭载“智慧大脑”的精准作业系统。通过自研RTK定位与AI动态算法,机器人能自动完成地块扫描、路径规划,哪怕遇到四川丘陵的不规则田块,也能像“弹钢琴”般控制秧爪精准起落,插下的秧苗行距误差控制在厘米级 。黑龙江种粮大户算了笔账:传统插秧机需3人配合,人工成本每天800元,而丰疆的无人设备仅需1人放秧,每亩还能节省秧苗损耗成本32.5元,一个插秧季就能收回设备投入。
兼容性设计更破解了农户的“更新焦虑”。针对国内存量农机多的现状,丰疆开发的后装套件可适配90%以上品牌的插秧机与拖拉机,无需更换整机就能实现智能化升级。这种“模块化改装”方案,让一台普通农机的作业效率提升20%,迅速成为合作社的“香饽饽”,目前已通过300余家经销商覆盖全国78座城市。
国内市场的成功只是起点,丰疆智能很快将“战场”铺向全球。在东南亚,水稻种植区的劳动力缺口正以年均8%的速度扩大,印尼、肯尼亚等国甚至推出补贴政策吸引农机设备;非洲则受困于人均耕作效率低下,对低成本智能农机需求迫切。
精准的市场切入让丰疆产品迅速打开局面。其无人插秧机不仅能适应东南亚多雨的水田环境,还针对当地小地块特点优化了转弯半径;在非洲,简化操作界面、适配低网络环境的定制版机型,让农户经过半小时培训就能上手。2024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已达30%,在欧美高端市场更是凭借“精准度+性价比”优势,与约翰迪尔、久保田等巨头同台竞技。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与资本加持。尽管3年半累计亏损超12亿元,但腾讯、东风等巨头的入股让公司得以聚焦技术突破,目前已构建起“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技术体系,农业与畜牧业产品贡献了77.8%的营收。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在全球农业自动转向系统市场,丰疆已位列第三,市场份额达8.5%,成为中国农机出海的代表范本。
很难想象,这家深耕田间的企业,诞生于几乎没有耕地的深圳。但正是这座城市的科技生态,孕育了丰疆智能的成长密码。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深圳已集聚48个农业创新载体,出台专项政策从资金、场景等维度扶持智能农机发展,更设立100亿元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融合 。
丰疆智能的崛起,正是深圳“科技+农业”模式的缩影。依托本地成熟的电子元器件供应链,企业能快速整合传感器、导航模块等核心部件;华为、大疆等企业的技术外溢,让高精度定位、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更快落地农业场景。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深圳用工业思维改造农业,把机器人的精密制造能力,转化成了稻田里的生产效率。”
如今,这场由深圳企业引领的农业变革仍在加速。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正以26.92%的年均增速扩张,2025年已达153.33亿美元,而丰疆智能的产品矩阵还在扩容——从插秧机到自动驾驶拖拉机,从田间管理到畜牧养殖,其“无人农场”解决方案正让更多农户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
从深圳实验室到全球稻田,丰疆智能的3.58亿营收背后,是中国农业从“汗水驱动”向“科技驱动”的转型阵痛与希望。当越来越多“钢铁农夫”走进田间,当深圳的科技基因注入农业土壤,中国饭碗的根基正变得更稳、更牢——这或许就是这家独角兽企业带给行业最深刻的启示。
来源:海棠科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