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以来,四川锚定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时期,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增长,去年达5620亿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03元
“十四五”以来,四川锚定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时期,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增长,去年达5620亿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0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1。
10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蒋刚围绕“天府粮仓”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重点改革五个方面亮点成效介绍了四川“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成就。
亮点一:“天府粮仓”建设成势见效
开展“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深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去年全省粮食播面9608.8万亩、总产726.8亿斤、单产378.2公斤每亩,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139.3万亩、21.4亿斤、5.7公斤,均创历史新高。
亮点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累计帮扶5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推动每个脱贫县形成2-3个主导产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220万人以上,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亮点三: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大力实施“1+1+8”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其中,累计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产业集群10个,居全国前列。
亮点四: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累计实施建设项目5.6万个、总投资62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6万公里、总里程达37.5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96%,实现“村村通5G”;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
亮点五:农村重点改革持续深化
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累计培育家庭农场27.7万家、农民合作社10.2万个;出台《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选择6587个村实施扶持项目,去年全省集体经济总收入135.8亿元。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四川今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250.5万
四川是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会上,蒋刚谈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即将结束,过渡期以来,四川通过建立健全“一套体系”守牢底线,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拓展。
“一方面,通过构建完善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体系,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蒋刚说,四川持续优化完善“监测预警—精准帮扶—风险消除”闭环体系,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监测网格,实现对农村人口的全覆盖动态监测。建立帮扶措施库,对所有监测对象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动态将困难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低保标准实现“十一连增”。
“另一方面,坚持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促进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力推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和脱贫地区加快发展。”蒋刚具体谈到,在强化产业造血方面,脱贫地区建成星级现代农业园区93个,基本实现每县1个园区;在做实就业帮扶方面,加强岗位精准推送,落实就业奖补政策,并通过多渠道稳岗拓岗,今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250.5万人;在加快区域发展方面,强化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倾斜,推进基础设施补短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
促进农民工、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全省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达到2623万人
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全晓锋公布了一组数据: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达到262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681亿元;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250.5万人,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任务;
●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138万人,带动就业267万人。
如何让农民工、脱贫人口端稳“饭碗”?四川聚焦五个实打实的办法。
在强化政策集成方面,系统构建覆盖各类主体、贯穿就业全过程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健全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同时,大力挖掘省内就业潜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吸纳就业。
在实施技能赋能方面,大规模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着力打造“川字号”劳务品牌。
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创新开展“点对点、一站式”返乡返岗直达运输服务。
在聚焦脱贫人口方面,对脱贫人口实施优先组织外出、优先吸纳就业、优先稳岗保障、优先兜底安置,通过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步增长。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四川从这三大方面发力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过去五年,我们重点实施了小城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会上,住房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张泽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介绍。
一是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四川通过实施“6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5项改革措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有效夯实,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共培育命名1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四川以《城镇污水和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为抓手,建成污水处理厂1933座,基本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持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9%以上,配备生活垃圾转运站2200余个。
三是持续加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出台《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关于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的意见》,编制完成《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规划》;开展第六批申报认定,新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名村20个,同时开展传统村落资源大起底;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村容村貌,制定传统建筑工匠认定办法;评选“最美古村落”100个,在传统村落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58场次,吸引游客约640万人次。
首批“四川传统村落”甘孜丹巴基卡依村。图据四川建设发布
推动农村环境整治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升到78.18%
“四川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从2019年的不足20%,提升到今年9月底的78.18%,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华太在发布会上介绍四川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具体来看:
强化高位推动。省委连续9年在一号文件中安排部署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省政府3年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纳入全省30件民生实事,每年完成104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
强化要素保障。在政策标准上,出台了设施排放标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南;同时,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在资金保障上,累计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0.3亿元;省级财政每年拿出5亿元,支持5200个行政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
强化因地制宜。四川确定了“因地制宜、尊重习惯,应治尽治、利用为先,分类推进、久久为功”的思路,开展平原、山地、丘陵、缺水等不同类型的地区试点,探索形成了符合实际的经验模式。
强化建管并重。四川推动176个涉农县(市、区)建立设施运维管理机制,开展设施排查整改及“回头看”,提升运行管理质效。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四川打出住房安全、试验区建设“特色牌”
小布了解到,四川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从严密筛查监测、坚持阳光公开、严把技术关口等三个方面保障了住房安全。
具体而言,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被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全省建成运用“一卡通”阳光审批系统,相关部门在线上联合审批监督,将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户;修订《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加强施工关键环节质量把控;编制、推广结构安全、造价经济、功能实用、建筑美观的农房通用图集,形成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或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范式;持续培育农房建设实用性人才,目前,全省已有乡村建设工匠6万余名。
作为国家级的改革试验田,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是四川“十四五”的重点任务之一。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海蓉介绍,五年来,试验区围绕“人、地、钱、业、碳”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经验成果。
其中,“人”的流动更通畅,通过降低城镇落户门槛、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地”的流转更高效,四川深化“三块地”改革;“钱”的保障更有力,针对乡村融资难题,重点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业”的发展更集聚,四川围绕特色产业建圈强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碳”的价值更彰显,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公园生态价值加快显现。
成都天府绿道 。图据视觉中国
来源 | 四川发布客户端
记者 | 王洋 许明智
视频 | 张婧玥 陈蒂秋 李家俊 余天新 庞捷
编辑 | 王童
来源:四川发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