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涨开花”!10月21日各地价格一览,市场冰火两重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3 15:47 1

摘要:据市场价格监测点数据显示,仅10月14日至20日一周内,中等小麦价格就从1.18元/斤攀升至1.23元/斤,周涨幅达0.84%,这样的涨势在往年同期极为少见。

小麦价格涨势猛烈、持续走高!卖粮农户笑着数钱,购粮面粉厂老板却愁眉不展算着成本——这一喜一愁之间,小麦市场正经历一场罕见的价格波动。 “小麦涨开花了!”成为近期粮食圈最热门的话题。进入10月,本是秋粮集中上市、粮价顺势回落的传统时期,小麦市场却逆势走出一波上涨行情。 据市场价格监测点数据显示,仅10月14日至20日一周内,中等小麦价格就从1.18元/斤攀升至1.23元/斤,周涨幅达0.84%,这样的涨势在往年同期极为少见。 当前小麦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区域差价显著扩大。从各地监测数据来看,即便在同一省份,不同县市的小麦价格走势也大相径庭。 以鹤壁市为例,10月20日监测数据显示,淇县小麦价格已达1.23元/斤,周涨幅1.65%;而山城区小麦价格则稳定在1.18元/斤,周涨幅为0。 这种明显的区域分化,让市场仿佛被一分为二,买卖双方都倍感困惑。10月21日,主产省部分规模以上面粉企业继续上调小麦收购价0.005-0.006元/斤,但不同地区的调价幅度差异明显。 市场呈现出“冰火交织”的状态:部分地区涨价积极,部分地区却开始压价,贸易商们心态复杂,对出货还是囤货犹豫不决。 小麦为何能在秋收季逆势涨价?经分析,政策、供应、需求三股关键力量共同拉动了市场行情。 政策支撑是首要因素。小麦最低收购价从2020年的1.12元/斤稳步上调至当前的1.19元/斤,实现“五连涨”。这一政策信号为市场划定了清晰的价格底线,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供应紧张是另一重要原因。当前正值秋粮收获与上市期,农户忙于秋收秋种,贸易商的购销重心也向秋粮倾斜,导致小麦市场散粮流通量阶段性减少。 同时,华北黄淮地区持续降雨不仅推迟了冬小麦播种,也阻碍了小麦市场流通。市场货源不足,倒逼用粮企业主动上调收购价格。 替代需求增加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受连续降水影响,玉米品质下降,饲料企业采购新季玉米的积极性减弱,转而增加小麦作为饲用替代,进一步拉动了小麦需求。 业内人士曾预测,2025至2026年期间,小麦价格至少会有5分至1毛钱的涨幅,如今这一判断正逐步成为现实。 面对这波上涨行情,不同市场主体的反应截然不同。 农户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粮价上涨意味着卖粮收入增加。不少农户见价格走高,滋生了惜售心理,期待价格再涨,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 持粮贸易商则偏向于见利变现,当小麦价格回升至心理预期后,售粮意愿会随之增强。一位粮食经纪人坦言:“现在缺的不是资金,是信心。”尽管政策层面持续发力,贸易商们仍持观望态度。 小型面粉厂却面临巨大压力,原料价格上涨不断压缩利润空间。目前面粉企业普遍采取降本增效措施,采购以满足刚需为主,暂无大规模增库计划。 加之面粉加工需求整体疲软,原粮成本上涨但面粉难以同步提价,再叠加副产品价格部分回落,企业运营压力持续上升。 国际小麦市场同样处于波动之中。截至2025年10月20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12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5.05美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2%,可见全球小麦市场正经历调整。 全球小麦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监测的市场中,近东地区各国国内谷物价格同比上涨,北非地区价格小幅攀升。尤其在巴基斯坦,小麦价格受季节性因素推动上行,加之6-9月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市场受到显著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小麦进口格局也在微调。9月,中国小麦主要进口贸易伙伴略有变化,但仍以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哈萨克斯坦小麦为主。这些国际因素相互叠加,进一步增加了国内小麦市场的复杂性。 随着小麦价格升至阶段性高位,市场最关注的问题是:这波涨势能持续多久? 短期内,随着华北黄淮地区天气转晴,小麦基层购销逐步恢复,物流运输改善,工厂到货量略有增加,小麦市场可能呈现“上涨后劲不足”的态势。 卓创资讯分析认为,小麦整体上涨动力有限,预计短期上行空间不大,局部地区存在冲高回落的可能。 政策层面,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已在部分主产区启动,为市场筑牢价格底线。若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不排除政府会采取投放储备粮等调控措施。 中长期来看,小麦市场“供强需弱”的基本面难以改变,价格涨幅将受到制约。10月国内优质小麦货源仍较充足,面粉企业普遍有一定优麦库存,且当前面粉终端需求疲软,企业对优质小麦的加工需求有限。 目前,普通消费者尚未明显感知变化,超市面粉价格仍维持稳定,但到11月以后,随着成本压力逐步传导,面粉价格可能会悄然上涨,届时消费者会明显发现购面支出增加。 农户们正趁着好行情盘算最佳售粮时机,面粉厂老板却在原料涨价与产品提价的矛盾中发愁——这波小麦“涨开花”的行情能持续多久,仍需时间检验。

来源:湖北电视台-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