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北兴隆观测站的寒夜中,天文学家曾需盯着望远镜屏幕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捕捉到几颗恒星的光谱数据。
在河北兴隆观测站的寒夜中,天文学家曾需盯着望远镜屏幕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捕捉到几颗恒星的光谱数据。
而如今,一块仅有手机SIM卡大小的芯片,正彻底改变这一切,清华大学方璐教授团队研发的"玉衡"(RAFAEL)光谱仪。
能以亚埃级精度每秒捕获近万颗恒星的完整光谱,把绘制银河系所有恒星图谱的时间从数千年压缩到不到十年。
这项登上《自然》期刊的成果,让人类观测宇宙的眼睛变得前所未有的锐利。
带领这项突破的方璐教授,本身就是科研领域的传奇。
14岁考入中科大,26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这位曾获达摩院青橙奖的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深耕光场智能成像领域。
她所攻克的,是困扰天文学界百年的"老大难"问题,光谱观测的"鱼与熊掌困境"。
"传统光谱仪要么看得清却看不远,要么看得广却模糊,就像戴着老花镜看电影,细节和全景只能选一个。"业内人士这样形容。
过去即使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10.4米口径GTC望远镜,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光学望远镜之一,要给银河系1000亿颗恒星逐个"拍身份证",也得耗上几千年。
方璐团队的突破口藏在一块晶体里,铌酸锂。
这种被称为"光子学钻石"的材料,电光系数是传统硅基材料的20倍,能通过电场精准控制光的传播路径。
但它的加工曾是世界级难题,就像在坚硬的水晶上雕刻微雕。
团队借鉴集成光子学思路,给铌酸锂"穿"上可雕刻的氮化硅外衣,既解决了加工难题,又保留了优异的光学性能。
最终成型的"玉衡"芯片,长宽仅2厘米、厚0.5厘米,却藏着千万像素级的空间分辨率和0.5亚埃的光谱分辨率,这意味着能识别千万分之一毫米的波长差异,相当于在100公里外看清一根头发丝。
更惊人的是,它的光学透射率达到73.2%,比现有设备提升近一倍,在暗夜中也能清晰"捕捉"星光。
在天文学界,光谱数据就是恒星的"体检报告"。
通过分析光谱中的暗线和亮线,科学家能算出恒星的年龄、重量、化学成分,甚至能发现隐藏在恒星周围的系外行星。
而"玉衡"的出现,让这份"体检报告"的获取效率提升了上千倍。
云南丽江观测站的工程师算了一笔账:过去用传统设备观测一个星区需要一周,现在换上"玉衡"芯片,几小时就能完成,数据精度还更高。
目前该设备已被列入河北兴隆观测站、丽江观测站以及西班牙GTC望远镜的部署计划,这个坐落于拉帕尔玛岛海拔2300米处的顶级天文台,将借助中国芯片看得更远。
但"玉衡"的本事远不止观星。
在山东的农田里,科研人员正用它监测小麦的健康状况:通过分析叶片反射的光谱,能在肉眼发现黄叶前一周就判断出是否缺氮,甚至区分是蚜虫还是锈病作祟。
这比传统农检效率提升20倍,成本却降低了一半。
自动驾驶领域更是对这项技术翘首以盼。
在暴雨天气中,普通摄像头常常分不清路面和水洼,但"玉衡"能通过光谱差异精准识别,甚至能判断路面是冰还是湿沥青。
方璐团队的实验显示,配备该芯片的感知系统,复杂路况识别准确率提升了37%。
在材料实验室里,它还能当"质检员"。
只需0.1秒就能分析出合金里微量元素的含量,比传统设备快100倍,而且精度达到皮米级,这对航空发动机叶片等高端制造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光谱仪曾是出了名的"贵重仪器"。
市面上一台普通的手持式光谱仪售价普遍在10万到20万之间,高端实验室设备更是动辄上百万。
但"玉衡"的芯片化路线,正在颠覆这个市场。"
传统设备里又大又重的分光棱镜,在我们芯片上就是几微米的微纳结构。"团队成员介绍,批量生产后,芯片级光谱仪的成本有望降到千元级别,甚至可能集成到手机里。
这意味着未来农民可以用手机给庄稼"看病",工程师带着便携设备就能现场做材料检测。
这种低成本优势已经初见端倪。
目前教育市场上的DIY 光谱仪已能做到200元以内,而"玉衡"的技术下放,有望让中学化学课上的焰色反应实验从"看颜色"升级为"读光谱",把实验准确率从88%提升到100%。
产业化的脚步正在加快。
团队已经和中电万维等企业合作,推进薄膜铌酸锂芯片的规模化生产。
方璐教授强调:"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开始。"
这种智能光子学技术,未来还能用于量子通信、医疗成像等领域,比如在医院里,用它能快速检测血液中的微量元素,实现疾病早筛。
从兴隆观测站的星空到田间地头的庄稼,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自动驾驶的传感器,这块中国造的"玉衡"芯片,正在悄悄改写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
当曾经笨重的科学仪器变成指尖大小的设备,那些藏在星光里、叶片上、材料中的秘密,正变得触手可及。
这或许就是科技最动人的地方:让遥远的宇宙更近,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