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2日,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临近尾声,周诗琳正在组织本校志愿者有序撤离。作为景德镇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4级的学生,她站在出入口,最后一次引导几位游客扫码离场,有人冲她竖起大拇指,也有人笑着挥手告别。这是她最后一次以“窑
央视网消息 (记者 罗希)10月22日,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临近尾声,周诗琳正在组织本校志愿者有序撤离。作为景德镇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4级的学生,她站在出入口,最后一次引导几位游客扫码离场,有人冲她竖起大拇指,也有人笑着挥手告别。这是她最后一次以“窑火红”小青陶志愿者的身份站在这里:“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虽然有点累,但真的舍不得。”周诗琳说。回想起从最初报名,到培训、上岗,再到这几天在展馆与游客、同伴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她觉得这段经历“累并快乐着”,也“特别有意义”。
在本届瓷博会上,每天都有140名左右像周诗琳这样的“小青陶”轮班上岗。他们大多来自景德镇的本地高校,比如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等,涵盖多个专业。他们统一穿着“小青陶”服装,活跃在瓷博会开幕式、花车发车仪式、跨国采购对接会,以及各个展馆点位上,为大会提供现场引导、礼仪接待、场务对接、外语协助等志愿服务。
共青团景德镇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瓷博会筹备阶段,共青团景德镇市委就主动对接高校资源,围绕志愿服务内容、形式、保障等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同步动员青年学子参与进来。“志愿者的热情响应比想象中还要热烈。”据他介绍,招募信息发布后不到一小时,各高校就收到了一百多份报名申请,“有的学生已经是第3次报名参与瓷博会志愿服务,还有很多是之前多次参加过‘窑火红’小青陶志愿服务活动的‘老熟人’。”
周诗琳便是通过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公众号推文得知招募信息的。来自江西省抚州市的她坦言,当初选择来景德镇市读书,正是被这里的陶瓷文化所吸引。能成为瓷博会志愿者,对她来说既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上岗前,志愿者们都接受了包括礼仪培训在内的岗前辅导,确保能够从容应对游客,尤其是面对大量外国友人时,也能自信交流。”周诗琳表示,她的岗位在入口闸机口附近,主要工作是引导游客扫码登记、解答基本问询和指路。她记得,许多外国游客虽然语言不通,但看到志愿者统一的服装,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有的还主动过来合影,不少游客在得到帮助后,都会竖起大拇指,“那一刻,真切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具象化了。”她说道。
“我们志愿者分了好几个小组,有负责引导的,有负责场务对接的,还有专门服务外宾的。”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杜施标是该校志愿者的领队之一,他除了要和主办方沟通、分配点位,还要负责出入口引导和翻译工作。杜施标介绍,大家各司其职,但也随时准备互相补位。“有一天中午,大家正在休息吃饭,突然听说入口处游客激增,值班的志愿者忙不过来,消息一传开,好几个人立刻放下饭碗跑过去帮忙,哪怕自己还没吃几口。”他回忆道。
据共青团景德镇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志愿者们不仅会做好基础服务工作,还会主动学习陶瓷历史与工艺知识,用年轻人的语言向观众讲解瓷文化,成为“活的文化纽带”。
“我们不只是引导游客扫码、指路,还会主动给他们推荐景德镇其他好玩的地方,比如古窑民俗博览区、陶溪川文创街区,很多游客听了推荐后都表示要去看看,体验一下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与生活气息。”杜施标表示,志愿者既是服务者,也是景德镇文化的传播者,“很多外国友人会主动和我们沟通,他们对陶瓷的工艺、技法以及文化都很感兴趣,比如御窑厂的历史、不同朝代陶瓷风格的演变历程等。”
对于许多志愿者而言,这几天的服务经历,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更是一场与城市、与文化的深度对话。周诗琳说,自己从小对陶瓷文化感兴趣,如今又以“窑火红”小青陶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瓷博会中,看到那么多海内外游客因为陶瓷相聚在这里,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国际影响力。
“每次听到游客说谢谢,或者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就觉得特别值得。”周诗琳说,她也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景德镇的美食与美景,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座城市。
杜施标则被这座城市的温情反馈所打动。“我记得在3号展馆,有一位书法大师看到我们志愿者,就特意过来给我们题字祝福,这几天只要有空,大师都会满足我们求字的愿望,感觉特别温暖。”
随着最后一批游客离场,周诗琳、杜施标和他们的“小青陶”伙伴们也结束了这趟志愿之旅。但他们知道,这段“窑火红”的记忆,将会成为他们大学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也会成为瓷博会记忆里,一抹温暖的青春亮色。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