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南省寻甸县联合乡,平均海拔23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间,轿子山巍峨矗立,红土地绵延铺展,年平均12℃的气温与1200mm的降水量,孕育出仅适宜高海拔生长的原生态苦荞。近年来,联合乡立足独特生态禀赋,以“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销售数字化”为路径,深耕苦荞全产
在云南省寻甸县联合乡,平均海拔2300米以上的高寒山地间,轿子山巍峨矗立,红土地绵延铺展,年平均12℃的气温与1200mm的降水量,孕育出仅适宜高海拔生长的原生态苦荞。近年来,联合乡立足独特生态禀赋,以“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销售数字化”为路径,深耕苦荞全产业链,更借力省市农业科研力量与专业指导,让这颗“五谷之王”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守护生态底线、践行健康理念的乡村振兴“金种子”。
生态禀赋育良种,科技赋能强基础
联合乡的苦荞,自带“高原生态基因”——生长于无工业污染的轿子山周边区域,种植全程依靠当地山间天然泉水灌溉,种植过程坚持施用农家肥、不施化肥农药,既保障了苦荞的天然品质,又实现了土壤休耕保护,形成“种植-生态”良性循环。依托这一独特优势,乡党委政府早年便确立“走生态路、兴农牧业”发展思路,通过“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培育壮大昆明艾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关联主体昆明艾燕特色农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载体)、寻甸联合源泰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两大龙头企业,并主动对接省市农业科研资源,为苦荞良种培育、种植标准化发展注入关键科技动能。
在产业发展保障与企业带动上,联合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联合辖区马店、北河、联合、法安村委,积极配合寻甸县农业农村局落实中央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免费为农户发放苦荞种植物资,涵盖复混肥与荞种,为苦荞种植规模化、粮食生产安全筑牢物资根基。其中,昆明艾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核心龙头企业,主动扛起带农兴农责任,累计向联合乡马店村委会、北河村委会、落水村委会农户免费发放苦荞种23000公斤,推广的优质品种单产比当地普通苦荞增产25%,每亩产量达225公斤,同时针对性开展苦荞种植技术培训,覆盖农户300余名,通过“购销原材料农产品 + 免费发放种子 + 技术培训”的带贫方式,与脱贫户深度合作,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种植”,有效提升农户种植能力与产业规模化水平。
围绕苦荞种植全周期技术需求,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深入村组开展市级特色杂粮优质高效苦荞种植试验示范样板指导,从源头把控品质与产量;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昆明市农科院组建专业团队,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常态化赴联合乡开展技术服务,包括实地检查春荞品种(如 “云荞一号”“昭苦 2 号”“KQ8 号”)生长情况、指导中耕管理、开展有机荞麦种植技术培训等,累计覆盖种植农户超500余户,将先进种植技术直接传递到田间地头与企业生产一线。经市级相关部门验收,联合乡600亩市级绿色优质高效苦荞项目示范展示区,平均亩产较非示范区域大幅提升,增幅远超预期目标,科技指导与企业带动对产量提升的推动作用显著。此外,省级科研单位通过深度调研强化产学研融合,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专程前往联合乡落水洞产业园区,重点调研昆明艾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围绕苦荞加工流程优化、产品附加值提升提出专业建议,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实践精准对接,进一步夯实苦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加工筑基延链条,科技特派员领发展
依托生态优势与科技支撑,联合乡两大龙头企业持续强化加工能力,推动苦荞产业从“原生态作物”向“标准化、高附加值产品”跨越。目前,两家企业已建成现代化苦荞青稞产品生产流水线3条,取得“SC”认证及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成功开发苦荞饭、苦荞茶、苦荞面条、苦荞酒等20余种产品,构建起丰富的苦荞产品矩阵。
其中,昆明艾燕特色农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关联昆明艾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特派员的引领带动。公司法人艾良聪作为2019年认定的昆明市科技特派员,自2007年企业成立以来,深耕苦荞产业16年,带领团队在技术研发、品种优化上持续突破:创新采用“常温非糊化湿式胶辊柔性脱壳法”,有效减少苦荞中黄酮(芦丁)损失,推出的“轿子印象”系列苦荞茶维生素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区,荣获昆明第八届泛亚农业博览会金奖;成功研发“黑珍珠”苦荞新品种并免费向农户推广,该品种单产达当地普通苦荞的2.5倍,每亩能为种植农户带来近千元收入,且加工后的“黑珍珠”系列产品(苦荞茶、苦荞面等)营销价值远超普通黑苦荞,因未添加任何化学制剂,成为深受市场青睐的天然健康佳品。
截至2025年10月,艾燕、源泰相关企业年消化荞麦原材料6000多吨,“艾燕”商标获评云南省著名商标,“黑珍珠”“轿子荞王”“红土荞王”等商标知名度持续提升;寻甸联合源泰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则聚焦精细化加工,通过纯手工石磨荞麦粉、常温非糊化湿式胶辊柔性脱壳等工艺,最大限度保留苦荞营养,研发的低糖苦荞饭、高纤维苦荞面片精准契合大众健康饮食需求,产品远销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2024年,全乡苦荞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生产各类苦荞产品400余吨,综合产值超1000万元,“联合苦荞”彻底摆脱传统种植模式束缚,迈入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新阶段。
政企协同促增收,健康理念树品牌
“种苦荞有奔头,家门口务工能顾家!”这是联合乡农户对苦荞产业的直观感受。在科技赋能与企业带动下,乡党委政府牵头搭建利益联结平台,推动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形成“种植有收益、务工有薪资”的双重增收模式,让群众深度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种植端,企业不仅免费向农户发放“黑珍珠”等优质苦荞种子,还依托省市农业部门与科研单位的技术培训资源,组织农户系统学习有机种植、病虫害防治、中耕管理等专业技能,推行“整村推进、连片种植”模式,提升苦荞种植规模化、规范化水平。目前,全乡已建成6200亩黑苦荞、青稞种植基地,857户脱贫户和监测户3428人通过参与种植,凭借企业保底价收购政策实现户均年增收2600元;务工端,两家企业常年提供固定岗位20余个,临时用工近4000人次,周边村民可就近参与苦荞采收、加工、包装等环节,年均务工收入可达3000-4000元。2025年,仅企业收购农户种植苦荞一项,就带动农户实现产值100余万元,真正让“小杂粮”成为农户致富的“大产业”。
在大健康消费趋势下,联合乡苦荞产业始终锚定“药食同源”定位——依托科技特派员与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企业深入挖掘苦荞富含黄酮(芦丁)、膳食纤维、硒、亚油酸等活性成分的健康价值,通过工艺优化实现营养保留最大化。其产品具有增强血管弹性、降血脂、促进代谢等功效,尤其适合“三高”人群、中老年群体及脑力劳动者,精准契合大众健康需求。同时,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将苦荞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有机结合,2023年盘活1000余亩撂荒地、复垦10余亩流出耕地用于苦荞种植,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预计新增苦荞产量5万公斤,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
直播助农拓销路,全链发展启新程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联合乡海拔2400米种的苦荞,用山泉水浇灌,煮出来的荞饭清香软糯……”在联合乡的直播间里,驻村干部、选调生化身“带货主播”,手持经科技赋能、品质升级的苦荞产品,走进田间地头、生产车间,通过抖音、832平台等渠道实时展示苦荞种植、加工全过程——这是乡党委政府为破解“深山好货出山难”问题,创新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的生动实践。
为提升直播助农实效,联合乡邀请电商专家开展专题培训100余人次,培育出一批“懂农业、会直播、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依托“落水洞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干部助力、群众受益”的协同发展模式,线上以直播带货、微信预售为主要渠道,线下依托农产品展销会、丰收节等平台拓展市场,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产销精准对接”的销售格局。目前,联合源泰公司线上粉丝量已突破2万,苦荞产品线上销量占比逐年提升,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
下一步,联合乡党委政府计划将直播助农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通过“线上引流、线下体验”模式延伸产业链,打造集苦荞种植观光、产品加工体验、健康饮食品鉴于一体的特色产业业态,让“联合苦荞”成为兼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健康价值的乡村振兴标志性品牌。
从“撂荒地”到“丰产田”,从“原生态作物”到“健康品牌”,联合乡以苦荞为媒,既守住了耕地红线与生态底线,更借助省市科技力量与科技特派员的引领,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增收红利。如今,这片红土地上的苦荞产业,正以“种植生态化、加工标准化、销售数字化、科技全程化”的全链发展模式,稳步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联合答卷”。
来源:昆明信息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