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以文兴业,通过“文化+百业”“百业+文化”,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交融共兴,为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以文兴业,通过“文化+百业”“百业+文化”,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交融共兴,为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以文兴业的核心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有利于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又有利于提升旅游产业内涵品质,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文旅融合是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文化展示与传播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民俗与艺术,有效提升文化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有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有助于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创造丰富、高尚的文化价值,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无界·长安》演出现场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文旅融合是推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能。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扩大消费市场,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迭代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推进城乡信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加快流动并优化配置,加快实现协调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文旅融合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途径。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助于展示我省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人们的文化共识,不断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融合亟需拓展深化
近年来,我省聚力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文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持续提升。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文化资源价值挖掘转化不够充分。对一些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不充分,对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涵、文化特质等挖掘不够全面,对其时代价值、现代表达研究不够深入。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的嫁接融通不够,一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水平较低,产业化开发不足,文化资源的丰富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西安的蔡家坡艺术村
文旅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文旅产业集群中,景区旅游、出版发行等占比较高,文娱演艺、文化创意产业等占比较小,具备技术研发能力、高增长潜力的文旅企业数量相对不足。部分文旅产品供给存在“千景一面”现象,一些文旅项目仍局限于传统观光模式,场景和模式创新滞后,有的数字技术应用仍停留在展示层面。
文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文旅产业要素集聚度整体偏低,集群化发展效应不强。部分文旅产业链条较短,旅游产品“点强线弱”、串联不足,服务配套硬件较好、软件不足。文旅企业整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强;中小文化企业占比较低,民营文化企业实力较弱。
文旅赋能效应尚未充分释放。文化与旅游、农业、教育、工业、生态等领域的融合广度和深度不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部分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能级较低。一些地方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GDP比重较低,文化企业的体量规模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激活力、提质量
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创新完善融合机制,积极开发新模式新业态,持续优化融合生态,推动文旅融合不断向深发展、向质跃升。
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做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传统符号的现代化表达。积极培育动漫游戏、“VR/AR+”、数字文创、网络视听等业态。将历史文化传承片区纳入旅游线路,通过改造旧城区、工业遗址、历史街区、口袋公园等,运用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身临其境”的城市场景和“触手可及”的潮流体验,让文化从馆藏“遗产”变为可感、可触的“活产”。运用数字化技术,活化陕南自然生态、关中民俗古迹与陕北红色革命旧址等特色文化IP,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开发和转化,构建“云见”“云游”全域旅游网络传播矩阵。
培育“文化+旅游”融合业态。大力推进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格局。设立产业基金,激励企业进行业态创新。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线,开发沉浸式演艺、文创产品、主题线路、非遗体验、夜间经济等,拓展文化价值实现渠道,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和社交体验需求。拓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址等主题游径,推出人文、建筑和时尚相融合的漫步线路,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丰富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改造提升一批跨区域、跨行业、跨业态的文博、游购、美食、民宿、康养等复合型商业综合体、商圈、街区、园区、景区、工坊,嵌入文创、剧场、展览、健身、餐饮业态,引入夜间娱乐项目、“汉服+妆造+跟拍+非遗手作+古方养生”等文化套餐,优化文化体验,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健全“文化+旅游”融合机制。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行业协会协调、群众参与的多元融合推进机制。建设完善文旅融合平台,整合文旅资源,完善文旅企业激励扶持、协同监管等政策措施。促进赛事与文旅融合,开发“赛事旅行”线路,推出简化流程、惠民票价、“赛事专列”等便捷措施,鼓励创作时尚歌曲、创意海报、趣味文案等,增强文化参与感和黏性。深化‘农业+文旅’,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非遗工坊、农耕体验、特色民宿、乡村研学等文旅项目,发展中医药康养、生态养生度假等产业。创新旅游业态、体验模式、服务方式,全方位呈现“文博陕西”“红色陕西”“戏曲陕西”“生态陕西”“民俗陕西”“时尚陕西”“数字陕西”的特殊魅力、独有内涵和生动场景,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还想来”,持续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