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天”崛起,杭州西湖龙井新生代接过传承接力棒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20:02 1

摘要:近日,由杭州西湖街道与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共同承办的“2025西湖龙井茶新生代茶人炒茶技艺传承竞赛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后,茶样经专家评审组统一评审以后,于10月21日公布了获奖名单,共评出“十佳学员”和“优秀学员”各10名。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葆青

近日,由杭州西湖街道与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共同承办的“2025西湖龙井茶新生代茶人炒茶技艺传承竞赛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后,茶样经专家评审组统一评审以后,于10月21日公布了获奖名单,共评出“十佳学员”和“优秀学员”各10名。

活动现场

当天,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在三台山庄牵头召开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推进“茶非遗”助力共富专项行动工作座谈会。会议旨在深化落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方案》,强化“茶非遗”项目、非遗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综合辐射带动效应,创建“非遗联动模式”,实施“非遗专项行动”,促进和美乡村建设,带动茶农共富。

这次会议聚集了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的各路制茶高手,会上除了为名胜区第二批绿茶制作技艺西湖(狮峰)龙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外,还为2025年新生代茶人炒茶技艺传承竞赛交流活动“十佳”学员颁发了奖状与奖品。

评出“十佳学员”10名

在颁奖现场记者发现,“十佳学员”中有5位是女性,“优秀学员”有6位女性,完全打破了西湖龙井核心产区以前女采男炒的传统。这次在比赛中胜出的新生代茶人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也有着不错的收入,但是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参加集训,参加比赛。

会后,记者先后采访其中5位新生代茶人选手,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来参加比赛?几位新生代茶人都说出了发自肺腑的答案,有的为了传承家业、证明自己能吃苦;有的为了传承技艺,不让传统手艺被机器取代……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对西湖龙井事业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徐倩雯(获评“十佳学员”,来自龙井村)

徐倩雯学炒茶的想法源自一次和一位炒茶大师喝茶时的聊天,当时大师说起想办炒茶教学培训,但是徐倩雯错过了机会。事后她越想越后悔,好在没过多久景区就正式举办集训,她就去报了名。

“我的师父是胡龙云和胡嘉俊两位师父,他们教导有方,让我上手很快,既掌握了炒茶的技艺,也发掘了一份热爱。”

徐倩雯告诉记者,她这一辈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如果自己不会打理茶务,父母老了以后,茶季谁来管理经营也是个问题,家里的地也是需要传承的。“同时,我也想通过学茶来证明自己吃得了这个苦,于是硬着头皮就上了。”

“作为绿茶之首‘狮峰龙井’产地龙井村的村民,我很骄傲,同样也感受到了一份责任,今后会加油的。”

华伟涛(获评“十佳学员”,来自梵村)

华伟涛是一位退伍军人,在西北当了8年兵。他说:“当年在部队我守的是国土。现在学炒茶,我守的是传承。师父沈木根大师说,炒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火候不到,出不了真香,急不得,躁不得,要把每片茶青的脾气都摸透。”

华伟涛学习炒茶非常认真,拿出在部队苦练军事技术的劲头。“把手下的功夫练扎实,就是对老祖宗最好的交代,其实往深了说,西湖龙井从来不只是一片叶子。它是活的,炒茶时要记天气、看茶青、摸锅温,像带兵要懂地形、知兵性,炒茶要练三年才敢称入门。”

华伟涛认为学炒茶像他当兵时练军姿、练战术一样,急不得。“西湖边的茶农祖祖辈辈守着这片山,我们这些后来者不过是想接住这把接力棒。说到底,西湖龙井对我,就是新的战场。”

沈赟(获评“十佳学员”,来自九溪村)

沈赟是西湖龙井茶炒制大师沈木根的女儿,平时从事时尚行业。她认为,年轻一代在现在的社会中往往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而西湖龙井,这门源自家族的古老技艺,是我们与西湖群山、与家族血脉最深刻的连接点,炒茶锅中翻炒的不仅是茶叶,更是西湖龙井茶的文明脉络。”她希望通过学习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技术,从“消费者”或“旁观者”,转变为真正的“继承者”和“参与者”,“才能找到自己在时代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

“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的稀缺性,对我们西湖龙井新生代而言,不是一个坐享其成的商业标签,而是一份沉甸甸的、需要以毕生修为去履行的‘守正’责任。”沈赟认为,这份责任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和深刻,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延续和身份认同。

“作为新生代茶人,我认识到自己守护的是一片具有文化基因的‘活态遗产’。我们必须要为这片风土代言,确保每一片出自这里的茶叶,都能精准传达其原产地的独特韵味,而不是在市场的喧嚣中迷失本性。”所以,她非常愿意投身于这份沉甸甸的传承与守正的责任中。

郭真(获评“十佳学员”,来自灵隐街道

郭真在炒制技术以前,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传播西湖龙井茶文化。她不但是双语茶艺师、国家二级评茶师,还有自己的茶文化传播公司。

她认为,对于她的中英双语茶艺师身份而言,学习手工炒制西湖龙井茶,是为了完成一次专业上的闭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这个过程让我对茶的认知变得完整、深刻和自信。”

郭真告诉记者,她的所有学习最终都将服务于她的核心价值:以更专业的素养、更动人的故事和更深刻的文化理解,向世界讲述中国茶的美好。“这杯由我亲手炒制和冲泡的龙井茶,因此蕴含了从枝头到锅底,再到壶中的全部生命故事。”

施剑(获评“优秀学员”,来自翁家山村)

施剑是这次比赛中最年轻的选手之一,只有22岁。他告诉记者,学炒茶对他来说,是一件特别顺理成章的事。“我从小在茶树下长大,看着家里人炒茶,闻着炒茶的香气,这份兴趣可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

所以他一毕业,就立刻报名参加了街道组织的炒茶培训。他说:“能亲手把一片片鲜叶变成干茶,那种成就感真的难以言表。”他也享受着炒茶所带来的专注与平静。对他这个00后来说,这不仅是学会了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我们年轻人有能力、也愿意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把这份匠心和文化继续传递下去。”

在茶香与锅温的交织中,新一代茶人正用他们的双手,炒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西湖龙井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子,拥有不同的身份,却怀揣同样的执着,不只传承一门手艺,更是守护一片土地的文化根脉。西湖龙井的未来,正由他们亲手炒制。

图源: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