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朔州市平鲁区紧握农时“接力棒”,农技人员化身“科技种粮人”,将节本增效的良种良法深耕黄土,为农户递上稳产增收的“金钥匙”,从精准播种到抗旱保墒,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农民稳产增收的“定心丸”。
朔州市平鲁区紧握农时“接力棒”,农技人员化身“科技种粮人”,将节本增效的良种良法深耕黄土,为农户递上稳产增收的“金钥匙”,从精准播种到抗旱保墒,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农民稳产增收的“定心丸”。
在平鲁区阻虎乡小干沟村千亩旱地玉米种植基地里,农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旋耕机、播种机在田垄间来回穿梭,开沟、播种、覆土、刮平等工序紧密衔接、一气呵成。一粒粒饱含希望的种子,被均匀地播撒进土地中。
平鲁区兴盛农牧专业合作社农机手王建勋说:“从4月20日起,我们这3台播种机、1台耕地机和1台旋地机同时作业,每天能播种100多亩,消耗籽种4000多斤、化肥1.6万斤左右,预计再过七八天就能完成全部播种工作。”
为确保农业生产高效有序推进,农技人员化身“田间质检员”,手持标尺对播种完的田垄进行仔细检查,严格把控播量精度、下种匀度与播种深度,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在旱地中精准扎根。
平鲁区特色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推荐种植户使用早熟品种,生育期100天左右,包括科沃028、利合328、胡德美3号,地膜使用0.01毫米厚的加厚降解地膜,即旋即播,可以最大程度抗旱保墒,在农机手作业播种时,平稳均速,覆土均匀,把地膜压实,防止大风扯膜,每亩籽种控制在5000粒左右,这样能够最大程度提高旱地玉米出苗率和产量。
靠着良种良法的精准落地与全程护航的农技服务,平鲁区兴盛农牧专业合作社将旱地玉米种植推向标准化、精细化的新高度,努力为旱作农业探索出一条可推广的实践路径,促进土地产出与农民收益双线提升。平鲁区兴盛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穆兴盛说:“我们合作社一共种植了玉米1000亩,亩产能达到1300斤左右,这些玉米一部分供应我们自己的牛场,另一部分直接对外销售,目前销路比较稳定,一年效益大概能有60多万元。”
来源:楠楠姑娘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