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足球“东北化”闹得沸沸扬,可你猜为啥泰州队那15个东北球员一查就合规,没人喊“外来入侵”?这根本不是啥人才抢夺战,而是江苏这“大厨”把东北的好料子全盘活了,到底靠啥绝招?
江苏足球“东北化”闹得沸沸扬,可你猜为啥泰州队那15个东北球员一查就合规,没人喊“外来入侵”?这根本不是啥人才抢夺战,而是江苏这“大厨”把东北的好料子全盘活了,到底靠啥绝招?
大厨的功力远比食材的产地更关键
说到最近关于江苏足球“东北化”的这个讨论,我觉得咱们得先理清一个特别根本的逻辑。
有些人简单地把这件事说成是“外来球员入侵”,这其实是把“食材”和“厨艺”给搞混了。
那些争议,比如老盯着泰州队里有15名来自长春亚泰的球员这事儿,恰恰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咱们东北的足球人才,这些“优质食材”,在全国范围内其实一直都不缺,真正稀罕的是什么呢?
是像江苏这样,能把这些好材料盘活、有效搭配、并且让整体水平升级的“大厨”体系。
所以啊,这场被误读的地域之争,说白了,其实是江苏在制度创新上,对单纯输出人才的模式形成的一种更高维度的优势。
“食材”本身合不合规,争议的起点,泰州队那15名球员的参赛资格,官方可是核查过的,完全站得住脚。
泰州市体育局的局长徐兵说得特别清楚,这些球员要么是有泰州户籍,要么就是在泰州保留着学籍,名单是一次性就通过了省里面审核的。
而且有个很重要的背景,这批球员,他们原本就是泰州远大青训梯队的成员,后来整个梯队被长春亚泰收购了,现在相当于是“泰州培养、出去深造后又回流”的自己人,根本不是临时找来的“雇佣军”。
这背后就能看出江苏在选材上的眼光和智慧了,这就是“大厨”的本事。
东北,尤其是辽宁,确实是足球人才大户,光辽宁一个省在中超、中甲踢球的球员占比就达到14.25%,单一个大连市贡献的职业球员就占了全国9.4%。但是这么多年,分散在各地的东北球员,并没有自动让哪个省份的足球实力突飞猛进。
江苏不一样在哪呢,它用了户籍、学籍这些比较灵活的政策,搭建了一个“人才蓄水池”。
它不排斥外来的好苗子,同时又通过属地化的管理,确保这些人才和本地的发展体系深度绑定。
这种“会挑好料”的能力,本身就是高超厨艺的一部分。
那么光有好“食材”就行了吗,当然不是。
更关键的是江苏自己有一套成熟的“烹饪体系”。如果没有这套体系,就算给你东北球员这样的好材料,也做不出一桌“盛宴”。
这套体系的核心,就是那个叫“5621计划”的体教融合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搞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都要配套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链条。
这可不是简单建几个场地、组织几场比赛就完事了,而是用整个教育资源去支撑足球人才成长的系统工程。
在师资上,江苏通过引进、转岗、培训、聘任、外派学习等多种渠道解决教练员不够的问题。
在比赛安排上,构建了省、市、县、学校四个级别的联赛体系,光是2024年省级的中小学生体育赛事就有将近50项,像“省长杯”这样的比赛,累计吸引了超过100万人次的青少年参加。
这种“教会、勤练、常赛”的环境,让喜欢足球的孩子既有地方提高技术,又不用担心练球就把学业耽误了。
南通的例子特别有说服力,他们那儿有241所足球特色学校,每年能组织7500场比赛,已经向职业联赛输送了40多人,还有80多人次入选了各级国家队。
相比之下,东北有些地方虽然人才基础厚,但因为培养体系出现断层,反而陷入了“输出球员多,但自己本土球队实力上不来”的尴尬。
咱们再来看看这桌“盛宴”最终成色怎么样,江苏足球可不是光靠外来球员撑门面,而是讲究本土“主菜”和外来“配菜”的巧妙搭配。
职业联赛里,南京出来的武磊,在2024赛季打进了34个中超进球,刷新纪录,拿了中国金球奖,是国家队锋线的绝对核心。
中甲赛场上的苏州东吴,不仅赛区被评为最佳,队里像艾尼法·亚热马提这样的小将,13次出场就有2个进球1次助攻,还成功选进了U21国青队。
这些本土球员的出色表现,充分证明了江苏足球自己“造血”的能力。
青训方面的突破更能体现“厨艺”的高下,苏州东吴的U13梯队,在2025年省青少年精英联赛里五战全胜拿了冠军,队里的翟玺皓和杨骏贤还分别拿了最佳球员和最佳守门员。
这支队伍就是“名校办名队”模式的产物,由苏州市体育局和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一起培养,既保证了训练水平,又不落下文化课。
你再看看整个苏超联赛,516个参赛球员里,有53.3%都是从教育系统来的,217名是在校学生,他们是联赛的骨干力量。这种深深扎根于校园的人才储备,正是目前东北足球比较欠缺的基础环节。
我们得客观地说,东北现在仍然是足球人才输出的大省,辽宁有274名职业球员,占全国近十分之一(9.93%),这个数字更像是在证明“原材料”的产量确实大。
但江苏正在做的,是从“采购原材料”向“输出高价值成品”转型。
苏超联赛的火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单场观众能达到36712人,这热度都快赶上职业比赛了。
南通主场的比赛日,能带动79.3万人次的游客,让当地的住宿、餐饮营收环比增长了24.8%。
这种“赛事+文旅+城市认同”形成的商业闭环,是单靠输出人才难以复制的体系优势。
更重要的是,江苏的这种制度创新开始产生“人才吸附效应”了。
它不仅能吸引像泰州籍球员从亚泰回流,还能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苗子加入。
比如苏州东吴在2025年引进的6名新球员里,既有来自内蒙古的国青队门将阿斯汗,也有来自辽宁大连的中场范绪林。
这些球员的到来,不是为了取代本土球员,而是被江苏的培养体系“二次加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价值。
这种从“来料加工”到打造自己“品牌”的升级,正是江苏足球这位“大厨”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来源:听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