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阳是“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历史上号称“天下之中”,这得益于中岳嵩山在登封,登封支撑起了洛阳的“天下之中”。嵩山被誉为“天下奥”,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承载区,是帝王活动的见证者,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充满了深奥、奥秘与神秘。
文||汴河农夫
开封与洛阳分别位于中原的东西两侧,一个是广袤的大平原,一个是群山环抱之地,一阴一阳,恰似太极八卦图,诠释着两座城市的性格。
洛阳是“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历史上号称“天下之中”,这得益于中岳嵩山在登封,登封支撑起了洛阳的“天下之中”。嵩山被誉为“天下奥”,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承载区,是帝王活动的见证者,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充满了深奥、奥秘与神秘。
开封则是“川原平旷,水陆都会”,历史上号称“天下之冲”,是大平原所在。睢州是开封的东部门户,这里是粮食地理中心,农耕文明内涵丰富,这里还是老庄故里,农耕文明的思想闪烁着光芒。
睢州有恒山,如同开封的夷山、繁台。恒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在睢杞交界处,有“一溜十八岗”的说法,其势接西北,气连昆仑。在睢县城附近有驼岗、襄台,南有凤凰岭、鞍子岭。上古时期,这里有巢国,地处睢涣之间,两河夹一洲,生态环境良好,又称乌巢乡,据说是有巢氏的居住地。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流放于此,城南有巢亭。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此筑台望母,死后葬于此,史称“襄陵”。襄陵是北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魏国和东方的宋国之间交通的咽喉,诸侯争霸之地。后来,宋国被瓜分,襄陵属于魏国,是大梁的东部重镇,“围魏救赵”便是围困魏国的襄陵。
北宋时,襄邑(睢县旧称)升为拱州,置保庆军节度使,派驻大量禁军,称为东辅,拱卫东京汴梁。明末,李自成攻下睢州后,因睢州素为汴辅,便效仿“欲倾大树,必剪重枝”的道理,拆除睢州城墙,防止睢州附近再次集结重兵。
西汉时,陈留襄邑的锦绣雄踞天下第一,设有服官。左思《三都赋》中有“锦绣襄邑”之称,许慎《说文解字》中将“锦”解释为“襄邑织文也”。三国时,陈琳在《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中有“游睢涣者,学藻缋之彩”之句。唐朝时,杜甫在《夔府书怀四十韵》诗中写道:“衣冠迷适越,藻绘忆游睢。”襄邑的锦绣成名已久,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欧洲等地,直到北宋时依然十分出名。襄邑锦绣堪称开封“汴绣”之源。
睢州与老庄为邻,南瞰人中龙,北望逍遥仙。历史上,睢州辖考城,这里是庄子故里,在睢州城东南3里还有庄子墓。在睢州辖地柘城东南是鹿邑,这里是老子故里。老庄思想在此产生,与当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观察日月星辰、花开花落等农耕文明思想密不可分。
大河大平原孕育了大圣人,大巧不工、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诉说着他们的智慧。上善若水与中原水城也诉说着水的故事。睢县的北湖方方正正,与睢州城大堤的圆圈形成外圆内方。西湖的凤鸣岛、东湖的襄台,一黑一白,恰似一阴一阳,构成天然太极图。
孔子时代,周礼尽在鲁;当今时代,宋学尽在睢。宋学是宋代的学问,开封、洛阳无疑是集大成者。但后来的千年中,开封城受到黄泛、战乱等影响,数次遭受灭顶之灾,如今开封城中居民很难追溯到清初之前。而位于汴东附近的睢州,这里居住着宋代父子状元(张去华、张师德)、祖孙状元(许安世、许克昌)、兄弟状元(宋庠、宋祁)等后裔。在睢县榆厢还有赵氏祠堂,他们是赵匡胤的后裔,繁衍生息于此。
明清时期,以理学为代表的宋学盛于睢州。以睢州为中心,出现了王廷相、鲁邦彦、徐养相、吕坤、杨东明、汤斌、田兰芳和窦克勤等理学大家,影响深远。理学可称为“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明清盛于睢水”。清代,睢州有洛学书院,是当时的学术重镇。清末,黄舒昺在睢州讲学,因其影响巨大,当时河南学政邵松年特意在开封建明道书院,聘请他主持明道书院,形成了半年居明道、半年居睢的特殊现象。睢州传承着最后的理学,它们存在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堪称活化石。礼失求于诸野,宋学在汴东附近的睢县得以保留较多。
来源:兴弘智能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