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首任妻子杜致礼的“偶遇”爱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17:32 1

摘要:影片《决战之后》中,在狱中改造的国民党战犯杜聿明得知女媳杨振宁获诺奖后,十分激动,并立即写贺信,这成为了杜聿明思想转变的重要节点,影片中的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至此杨振宁的首任夫人杜致礼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影片《决战之后》中,在狱中改造的国民党战犯杜聿明得知女媳杨振宁获诺奖后,十分激动,并立即写贺信,这成为了杜聿明思想转变的重要节点,影片中的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至此杨振宁的首任夫人杜致礼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杜致礼1927年生于南京,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之长女,自幼浸润书礼,眉目如画,亦擅钢琴与诗文。1944年,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杜致礼十七岁,杨振宁二十二岁,讲台上清瘦的数学老师杨振宁,在黑板写下对称之美,教室里的杜致礼无意的抬眼,一瞬间就埋下了她半生的爱情“偶遇”伏笔。

1949年圣诞,美国普林斯顿的雪很大。她因家道中落转学圣文森学院,在“茶园”餐馆端座凝思,无数的巧合凑在一起,在异乡与5年未见的老师杨振宁“偶遇”重逢。窗外灯影摇曳,他低声问:“还记得我吗?”她笑答:“先生怎可忘记。”至此埋伏半生的爱情奇遇开始了,爱情把异乡的清冷烧成炭火。此后,杨振宁每周末乘一小时火车去纽约,只为与她并肩走一段写满记忆的雪路,把严谨的物理公式,写成了长长的情书。

1950年杨振宁与杜致礼的婚纱照

1950年8月26日,普林斯顿神学院小教堂,清华原校长梅贻琦代父牵着杜致礼走过长巷,白色的婚纱掠过红毯,像雪落进火里。她放弃学业,他放弃去研究院的优渥,双双留在小镇,把日子在平凡中摊开,清晨,他推婴儿车去菜市,午后,她在客厅弹奏肖邦,琴声沿楼梯爬进他演算物理公式的山峰。他们的三个孩子依次取名光诺、光宇、又礼——她把“礼”字嵌进女儿的名字,也把谦和与温柔嵌进家的脊梁里。

1957年,在斯德哥尔摩金色大厅,杨振宁挽她踏上诺奖的领奖台,旗袍绣梅,闪光灯如雨,她把奖章捧在掌心,像捧住一轮月亮,轻声说:“去吧,照更多的人。”那一刻,她明白:自己把舞台让给了世界,却把光留在了背后,成为家里最温暖的烛光。

此后的岁月,他们一家住石溪,屋前栽枫,屋后种竹;他满世界飞行开会,她在家修剪玫瑰,把每一瓣枯萎收进信封,随他远行。他们的孩子长大,琴声渐老,他陪她走过了许多国家,甚至他们还到了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昆明。这些时日,她仍每日穿着旗袍,挽他手臂去海边看落日,把余晖一寸寸折进岁月的皱纹里。

2003年10月,秋深,石溪枫叶正红。杜致礼七十六岁,在病榻上最后一次为杨振宁理顺白发,微笑说:“别怕,你只是把我还给风。”说罢,指尖滑落,像一片枫叶归于土,走完了他们半个多世纪的“偶遇”爱情。

杨振宁与杜致礼参加活动

杨振宁俯身,轻吻她额,像54年前雪夜里的初吻。窗外,落日沉海,一条金线缓缓熄灭;屋内,他独自守着空椅,把未写完的物理方程,改写成挽歌,送给对他事业无私奉献的首任妻子——杜致礼。

多年过去,人们提起杨振宁,常说到诺奖,说到“宇称不守恒”,也说到第二任妻子——翁帆。却少有人知,杨振宁的书房抽屉里,仍锁着一盘发黄的磁带,是她弹的《梦幻曲》,尾声处,琴键停顿,像一声未出口的叹息,悠远绵长。

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杨振宁与杜致礼夫妇

每当夜深,他按下播放,让那声叹息穿过半个世纪,轻轻落在自己白发——那是杜致礼,仍在为杨振宁点亮一盏归航的灯!

他和她都走了,没有带走一丝高原的云彩,却留给这个世界对后辈无数的激励与怀念!

特以此短文,怀念为中国科学事业树立榜样的先锋旗手杨振宁先生和默默支持丈夫事业的杜致礼夫人!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将永远怀念您们!

来源:音乐唱歌技巧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