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宫把《自叙帖》做成3D投影,张旭的脑袋怎么甩,墨点就怎么飞,机器一算,动作和笔迹重合度八成三——原来古人早就玩动捕,只是没通电。
“看狂草就像坐过山车,眼睛还没跟上,心跳已经先投降。
”
故宫把《自叙帖》做成3D投影,张旭的脑袋怎么甩,墨点就怎么飞,机器一算,动作和笔迹重合度八成三——原来古人早就玩动捕,只是没通电。
更离谱的是,去年徐渭一张破卷子拍掉2.4亿,35%的买家是40岁以内的毛头小子。
西方人也来凑热闹,三年扫货量翻两倍,理由简单粗暴:这玩意儿比抽象表现主义更疯,数据不会撒谎——脑电α波飙到71%,波洛克才68%。
别以为只是热闹。
北大把人塞进fMRI里,盯着狂草看七分钟,杏仁核和前额叶一起亮,像同时按下油门和刹车,情绪被揉成团又舒展开。
书法家的大脑更离谱,右侧顶叶比普通观众亮42%,他们看的不止是字,是肌肉记忆在颅内重播。
纸也藏着猫腻。
宋代人用的纤维细到18微米,比现在宣纸瘦一圈,墨一吃进去,晕得贼薄,才有那种“烟从纸里飘”的鬼魅。
怀素更鸡贼,松烟墨里掺高钾矿石,一照X光,钾元素蹦高,难怪千年不黯。
上海交大的AI已经学会12种狂草笔法,给它一句“肚痛”,它能把张旭的抽搐、怀素的尖叫拼成新舞。
中央美院干脆开选修,让学生戴着VR手套临摹,笔压峰值3.5毫牛,不到等于没吃饭,线条一软,系统直接红屏:重来。
最魔幻的是伦敦。
大英博物馆把《肚痛帖》甩给编舞师,舞者戴脑电帽,跳一步,大屏上的黑字跟着扭曲一笔,观众席里一片“哇哦”。
这套“墨舞”已巡12国,老外看完只说一句话:原来中国人在唐朝就已经把身体写成二维码。
所以,下次再看到狂草别再吐槽“看不懂”。
那是一帮古人把心跳、醉意、加速度全塞进纤维缝,留给千年后的我们当解压玩具。
敢不敢把手机横过来,跟着张旭甩一次头?
来源:家庭服务者八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