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性体质的形成,大多与先天阳虚、脾胃功能低下、生活习惯偏寒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寒性体质者基础代谢率偏低,外周血管收缩、末梢循环障碍,导致热量生成能力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她们在冬天更怕冷的本质原因。
每年入冬,总有一批女生在门诊反复出现手脚冰凉、月经紊乱、易疲乏、失眠多梦等症状。她们多半身材偏瘦,舌苔淡白,脉象沉细,体温偏低且四肢冷感明显。
临床上我们称之为“寒性体质”,而这类体质的女性在冬天尤为难熬,一旦饮食不当,症状会明显加重。
寒性体质的形成,大多与先天阳虚、脾胃功能低下、生活习惯偏寒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寒性体质者基础代谢率偏低,外周血管收缩、末梢循环障碍,导致热量生成能力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她们在冬天更怕冷的本质原因。
一次门诊中,一位26岁女性反复因为痛经、手脚冰凉前来就诊。她自述“每天早上都要用热水泡脚,不泡就整天冷”。详细问诊发现,
她早餐常吃香蕉、酸奶,午餐多以凉拌芹菜、西红柿为主。她吃得“健康”,却不知这些都是寒凉性质极强的食物,正中体寒的“死穴”。
香蕉、西红柿、芹菜这类蔬果,在营养学上虽富含维生素和纤维,但在中医体质理论和寒温属性划分中,均属寒凉类。寒性食物可进一步抑制脾胃阳气,影响气血生成,如同在火堆上泼冷水,越吃越寒,越寒越虚,形成恶性循环。
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2019年一项关于女性寒性体质与月经功能的研究指出,体温低于36.2℃者,月经量显著减少,周期紊乱率高达47%。
研究提示,寒性体质可能通过影响子宫局部血流与激素水平,干扰排卵与内膜更新过程。这类人群如果不及时调理,甚至会诱发不孕、卵巢早衰等问题。
乌鸡、黑豆、板栗这类食材,在调理寒性体质方面被反复验证。乌鸡性温、补肾养血,历代本草皆载;黑豆入肾、能暖脾助阳;板栗则养胃健脾、强筋活血,三者合用,堪称“暖身三宝”。
尤其是黑豆炖乌鸡,加入几片生姜,能显著改善女性冬季阳虚状态,提升体温和代谢水平。
2022年浙江省中医院在寒性体质女性中开展的食疗干预研究显示,坚持每日摄入黑豆、乌鸡汤两周后,体温平均提升0.4℃,血液循环改善指标(末梢血流灌注比)提高了26%。
研究组的痛经、易疲劳等症状也明显减轻,从数据层面验证了食物的体质调节作用。
临床上,我们常见到体寒女生冬季容易出现免疫力下降、反复感冒、甚至白细胞偏低的现象。寒性体质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
源于寒冷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减少,导致免疫细胞功能下降。这也是为什么一到冬天就“百病易发”的关键体质因素。
202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的《体质与疾病易感性关系研究》指出,寒性体质女性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比温性体质高出31%。尤其在冬春交替阶段,
寒性体质者更易出现肺部感染、泌尿感染、乳腺炎等问题,与体内阳气不足、气血运行迟缓密切相关。
从长期健康风险角度看,寒性体质并非只是“怕冷”这么简单。体温长期偏低,基础代谢紊乱,会降低细胞自我修复与凋亡的效率。
2020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乳腺癌及卵巢癌患者中,寒性体质占比高达62%,提示寒性体质也许是某些癌症的潜在助推因子。
调理寒性体质的核心,是“温阳补气,活血通络”。不仅仅依靠食物,还需配合作息调整与适度运动。临床中我们建议这类女生早睡早起,不熬夜,
晨起热水泡脚,饭前常饮姜枣水,以增强脾胃阳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足则气血旺,寒湿自除。
不少患者在调理初期容易出现“越补越冷”的错觉,多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有关。此时应避免使用过于滋腻的补品,改以温补为主,逐步增强体质。
乌鸡汤、姜枣茶、黑豆粉糊都是温补不腻的理想选择,应长期坚持而非间断性食用。
关于忌口,临床上我们常强调“性寒食物慎选”,并非一概排斥。若实在难以避免,在烹饪方式上可做调整。例如西红柿可炒熟加姜。
香蕉可煮熟煮软,芹菜搭配羊肉爆炒,均可减少寒性。食物的寒热属性在加工方式中可被部分“中和”,关键在于掌握“性味与用法”的平衡。
还有一种被忽略的饮食习惯是冰品摄入。不少女性即便在冬天仍保持喝冰奶茶、冷酸奶的习惯。这类行为看似小事,但对阳气的伤害最为直接。每次摄入寒凉,脾胃即受抑制,长此以往,形成“虚寒”的根本体质,极难逆转。
在临床调理中,我们常常根据舌象、脉象判断寒热虚实。体寒女性多表现为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此类体征若长期存在,且伴有畏寒、宫寒、白带清稀等表现,需警惕是否已进入寒湿郁阻、阳虚内陷的阶段,这时单靠食物调理已远远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患者寻求中医辨证施治,通过针灸、艾灸、温灸、理疗等外治手段配合内服中药,调动阳气、疏通经络,才能打通气血运行的“堵点”。
特别是宫寒型痛经、阳虚型失眠,必须系统干预,方可打破体质恶性循环。
从预后角度来看,寒性体质若在青春期、育龄期及时调理,恢复的可能性较大。气血一旦充盈,阳气渐旺,体寒可逆。但若长期忽视,
进入更年期后往往会加速骨质疏松、代谢退化,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寒性体质也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中医讲“阳虚则郁”,现代研究亦发现,体温偏低者血清多巴胺及5-羟色胺浓度相对较低,情绪低落、焦虑比例显著升高。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体寒女性同时伴有抑郁情绪与睡眠障碍。
我们在多次门诊中发现,当患者体温升高、手脚变暖、气血运行改善后,情绪状态也会随之好转,睡眠质量同步提升。这种身心联动,不仅体现了中医“形神合一”的理念,也从现代神经免疫学角度得到印证。
身体的寒,从不只是皮肤发冷,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代谢低下、血液不畅、情绪郁结。每一个怕冷的女生,都是身体在发出的求救信号。别把冰冷当习惯,也别把虚弱当个性,气血足、阳气旺,才是女性真正的底气与底色。
冬天不是用来忍耐的,是用来调养的。一碗热乌鸡汤、一次艾灸疗程、一份温补饮食,都是为来年储备的健康底气。体寒不可怕,但怕的是你一直把自己当成“凉性体质”去适应,而不是去改变。
[1]邹燕勤.寒性体质女性亚健康状态与月经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4):25-28.
[2]陈艳.黑豆乌鸡汤对寒性体质女性体温与血流灌注影响的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22,57(10):892-895.
[3]王丽.女性寒性体质与癌症易感性的流行病学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20,47(5):412-416.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幻想阁p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