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奋进新时代、谱写健康中国建设新篇章的征程中,武汉医师协会坚持以党建引领铸魂育人,自觉肩负起培育医学人才、弘扬崇高医德的时代使命。作为广大医师成长的摇篮和温暖的“医师之家”,协会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锻造德才兼备的医师队伍,关注青年医师成长,为他们搭建施
人民网记者 周倩文
编者按:
在奋进新时代、谱写健康中国建设新篇章的征程中,武汉医师协会坚持以党建引领铸魂育人,自觉肩负起培育医学人才、弘扬崇高医德的时代使命。作为广大医师成长的摇篮和温暖的“医师之家”,协会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锻造德才兼备的医师队伍,关注青年医师成长,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系列报道,全景展现该协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打造“三青一感动”品牌活动、“传承烽火初心,共筑健康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记录武汉广大医务工作者将红色基因熔铸于魂、将人民健康守护于心的感人故事。系列报道将深度解析武汉医师协会如何通过“青雁讲堂”“青年医师说”“青年医师行”“感动‘医’瞬间”四大板块,构建起党建引领与专业成长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从加强医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到培育政治坚定、技术精湛的党建人才;从延安列车上的生命接力,到革命旧址的铮铮誓言;从基层一线的健康守护,到中医事业的守正创新,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旗帜下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担当与情怀。这组报道既是对武汉医师队伍建设成效的系统检阅,更是对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在武汉落地生根的立体呈现。让我们通过这组报道,感受红色基因在医学领域的传承创新,见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的璀璨光芒,聆听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武汉力量的铿锵足音。
在武汉这片英雄土地上,广大医务工作者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德馨于行”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医者使命的动人篇章。
从革命旧址的庄严宣誓到基层一线的暖心服务,从青年医师的成长平台到中医医院的创新发展,武汉医师群体正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精湛的医术,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展现着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与卓越成就。
党建引领育人才 德技双修谱新篇
“医生不仅需要精湛医术,更要有一颗仁心。”武汉医师协会会长勘武生说。该协会通过开展“三青一感动”系列品牌活动,创新青年医师培养模式,将红色教育、专业培训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
2024年9月,一列开往延安的列车上上演了感人一幕:数名参加“重走白求恩之路”活动的青年医师,在听到寻医广播后不约而同奔赴现场,成功救治突发急病的乘客。这场“行走的党课”成为医者担当的生动诠释。
胡莹在参加协会组织的党员活动。受访者供图
协会党支部书记李菊芬介绍,“三青一感动”活动源于2023年医师节前的深思。“我们发现医师队伍在人文医学教育方面存在缺失,而青年医师是行业的未来。”协会创新性地打造了这一品牌,包括“青雁讲堂”“青年医师说”“青年医师行”“感动‘医’瞬间”四个板块。
协会打造的“青雁讲堂”邀请院士专家授课,为青年医师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开展的“青年医师说”比赛,则让年轻医师在讲述中深化对医学的理解。李菊芬回忆评审过程时说:“深夜阅读选手稿件时,我常常被深深感动。这些年轻医师不仅医术精湛,更对患者怀有深厚感情。”
协会创新开展“感动‘医’瞬间”征集活动,捕捉医患之间的温暖瞬间。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们严格把关,既看重故事感染力,更注重患者隐私保护。“有些视频虽然感人,但因涉及患者隐私,我们只能忍痛放弃。”李菊芬表示,这本身也是对青年医师的人文教育。
不仅如此,协会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持续八年深入红安革命老区,开展健康基层行。2024年12月,他们带着CT车、彩超机和价值5万余元的药品,为老区群众送去优质医疗服务。
红色圣地淬初心 理想信念铸医魂
在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一场特殊的主题教育让年轻医师们深受触动。“革命先辈在简陋条件下运筹帷幄,让我们对艰苦奋斗精神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武汉市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分会主委孟庆彬感慨道。近年来,该协会组织开展“青年医师行”活动,通过重走红色足迹、重温医者誓言,引导青年医师在革命传统教育中淬炼理想信念。
“这种在革命圣地的政治理论学习格外深刻。”孟庆彬表示。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教育,让年轻医师们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烽火初心,既指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精神,也与医学精神高度契合。”孟庆彬深刻感受到两者在奉献精神、家国情怀上的共鸣。
党员先锋作表率 筑牢基层健康网
“基层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全科医生就是最关键的守护者。”武汉科技大学附属老年病医院党委书记、武汉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谭伟的话语中透着坚定。该院全科医师立下铁规:救治时科主任3分钟必须到场,医务部主任5分钟到场,院领导15分钟到场,“因为这是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
由谭伟带领的该分会在浠水团陂镇义诊中,9位专家为260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免费为32人进行CT和彩超检查,发放健康宣传册500多份,免费发放药品。这样的帮扶已成常态,分会去年先后组织多批专家赴红安、恩施、十堰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义诊、培训、药品捐赠等活动。“我们要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老区人民身边。”谭伟说。
谭伟正在坐诊。受访者供图
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该分会今年计划开展10场全免费基层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国家政策解读、新技术应用、新药物使用等,全部不收取任何费用。
面对辖区老龄化现状,该分会探索将上门服务、家庭医生签约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他们排查出近100名贫困重症和空巢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推动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融合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占比达97%,我们的服务必须跟上。”谭伟介绍。
中医传承创新路 党建统领促发展
“中医氛围浓起来,草药香味飘出来,中医内涵强起来。”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武汉医师协会中医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张瑶用三句话勾勒出医院在党建引领下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生动图景。四年来,这家有着近70年历史的中医医院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实现了从“稳步慢行”到“快步奔跑”的跨越。
“我们要求党员佩戴党员徽章上岗,时刻接受监督。”张瑶介绍。通过强化党员教育、设立党员先锋岗,一系列如“吾.行中医特色护理品牌”“岐黄号健康专列”等融合了中医药特色的党建服务品牌应运而生,让党旗在临床一线高高飘扬,也为中医药服务注入了温暖的底色。各科室创建的特色党建品牌,如脑病科的“四新(心)防风圈”、检验科的“一米阳光”等,凝聚起推动医院发展和患者满意的强大合力。
张瑶(中)正与值班护士沟通今日工作情况。受访者供图
“坚持党建引领,中医药事业才能根基永固;抓好人才培养,岐黄之术才能代代相传。”作为武汉医师协会中医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张瑶将“中医姓中”的理念深植于发展血脉,引导全院职工坚守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的旗帜不能倒,我们要用中医特色吸引病人,治疗上能中就中,能西就西。”医院在湖北省内率先创建中医经典水肿病房、结石病房。在肾病内科,通过针(灸)药联合治疗,不用利尿剂,患者水肿一两周就能消退;在结石病房,医生们探索出针对不同大小结石的中医临床路径。
医院创新实施“聚焦培养”策略,为人才量身定制成长路径。通过建立人才库,对全院医师进行“精准画像”,并推行“高位嫁接”模式,与北京市中医医院、西苑医院等顶尖中医院所合作,快速提升人才科研与临床能力。张瑶说:“人才需要外引,我们也注重内培,要让每个医生都有成名成家的机会。”有力的托举极大地激发了医务人员钻研医术的热情,科研产出也从2021年的100余万元增长到如今的900余万元。
今年上半年,中医医院在武汉市属8家大型医疗机构中,6项核心指标增幅名列前茅,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诠释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生机。
使命担当见真情 服务群众践初心
如今,武汉医师协会已成为凝聚医务工作者的重要阵地。青年医师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传承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正如勘武生所说:“我们不在乎医生担任什么职务,只在乎他们如何真正体现为老百姓服务的初心。”
勘武生正在和同事们一起会诊。受访者供图
“医生的价值在于百姓的信任。”谭伟深有感触地说。全科医师分会的基层健康服务网越织越密,解决了辖区95%居民的日常医疗问题。
武汉医师群体用实际行动证明:当红色基因融入医者血脉,当崇高理想照亮前行道路,医疗卫生事业就能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