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中,一位妈妈笑着推门进来,对坐在沙发上的爸爸说:“梁医生,你家祖坟冒青烟了,你儿考了61分!”
前两天,一个视频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却被很多人质疑为摆拍。
视频中,一位妈妈笑着推门进来,对坐在沙发上的爸爸说:“梁医生,你家祖坟冒青烟了,你儿考了61分!”
说完,她一把将孩子搂进怀里,笑得合不拢嘴。
爸爸接过卷子激动地说:“赶紧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咱们下馆子庆祝。”
看似不合理的一件事情,却真实的发生了,这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
但很快,大家就被这位父亲的清醒折服了。
原来,这位爸爸是一名儿科医生。
在医院工作的这些年,他见过太多抑郁的孩子,也目睹过无数父母在病床前懊悔不已的模样。这些经历,让他深有感触。
因此,他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过高要求,只希望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新闻里的这个孩子,平时成绩一般,数学经常不及格,这次考试却考出了61分的“高分”。
在不少家长眼中,61分或许是个令人头疼的成绩,但这位父亲却已心满意足。
其实,他一共有三个孩子,另外两个成绩也平平,他也比较佛系,认为孩子的健康远比分数来得珍贵。
每个家长都想养出最优秀的孩子,但什么是优秀呢?
一张清北录取通知书?一纸重症诊断书?还是孩子脸上的一个笑脸?
我们总在追问,为人父母,最好的标准是什么?
当越来越多孩子因压力患上心理疾病住进医院,很多父母才猛然惊醒:
为人父母的及格线,从来不是养出高分的孩子,而是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你的行为
可能是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中,至少有24.6%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让我特别吃惊的是,这些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青海的一起案件中我们可以窥得一二。
在一个普通的周六,14岁的初三女生张某在家,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并且还在玩手机,她和母亲发生了争吵。双方都在气头上谁也不让着谁,气氛越来越剑拔弩张,随后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盛怒之下,母亲夺过张某的手机,当着她的面砸毁。
这一幕,刺激到了张某,她紧接着冲出了家门。母亲也没有追出去,只是打电话给张某的弟弟,让他去找一下张某,说他姐姐“跑出去了,人找不见了”。弟弟左找右找,在楼顶找到了张某,可是已经迟了。
劝说的话还没说出口,张某隔着三四米的距离看了他一眼,决绝地从18楼一跃而下,不幸身亡。
一场争吵,一部手机,就葬送了一个孩子的生命,也摧毁了一个本应该美满的家庭。
从种种迹象来看,张某的妈妈平时就比较焦虑孩子的学业,对此管控也比较严厉,也正是因为如此,张某已经有了逃避和厌学的倾向。
一部被摔碎的手机成为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张某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给父母带来了重重的一击。
教育要“慢慢来,不着急”
2025年10月18日,物理学泰斗杨振宁先生在北京仙逝,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作为第一个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被誉为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而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了。
杨武之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先驱,代数和数论学科的开拓者。但就是这样一个数学家,却培养出一个物理学家,而他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所有人借鉴。
他不仅提倡“兴趣培养”“鼓励教育”,还有一点99.99%的家长都做不到的,那就是“慢养”!
这点连杨振宁一开始也想不明白:
我9、10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11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
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我初中一年级与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
杨振宁对数学一直兴趣挺大,看到父亲书架上有不少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比如《数论》和《有限群论》,也会自己拿来读,因为读不懂深奥外文,常常觉得云里雾里。
但他多次去问老爹,老爹就一句话:“慢慢来,不着急”,最多只偶尔给儿子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
杨振宁携妻子儿子和父母合影
就是这样“慢慢来”的教育方式,让杨振宁不仅拥有了扎实的人文和数学基础,更是为后来的物理学习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如今这个时代,家长更重视教育了,父母往往会焦虑于“我们还能再多做些什么”,千万别耽误了孩子。但殊不知,有时候不做比做更需要智慧。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功近利能赢一时,父母的终极“KPI”,从来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孩子眼里的光与心中的暖;真正的教育成功,莫过于养出一个能笑对风雨、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而非被分数定义的“完美标本”。
来源:宋少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