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医探·“秋养冬藏”不踩坑之心理篇丨女伤春男悲秋?医生:悲秋不是病,没有“性别差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17:15 1

摘要:秋风起,寒意浓,养生正当时!那具体该如何做呢?即日起,小叶医探推出“‘秋养冬藏’不踩坑”系列策划,送上健康干货指南,为您划重点、解疑惑,守护您的健康安宁。

编者按:秋风起,寒意浓,养生正当时!那具体该如何做呢?即日起,小叶医探推出“‘秋养冬藏’不踩坑”系列策划,送上健康干货指南,为您划重点、解疑惑,守护您的健康安宁。

大皖新闻讯“女子伤春,男子悲秋”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似乎为季节性情感贴上了性别标签。10月22日下午,小叶医探记者来到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莫大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情感体验的本质来看,“悲秋”作为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本身并无性别之分,也不是负面情绪。

女伤春,男悲秋?悲秋没有“性别差异”

莫大明解释,“悲秋”是人类面对季节更替时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其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从生理机制上看,秋冬季节光照减少,会影响大脑松果体,导致褪黑素增加使人感到疲倦,同时大脑内与情绪相关的血清素水平也可能下降,从而更易出现情绪低落。

在心理认知层面,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的景象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流逝与岁月的变迁,引发对人生、过往的思考与感怀。

此外,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了大量“悲秋”主题的诗词歌赋,这种文化传承也使得人们在秋季更易触景生情,与古人产生共鸣。

对于“悲秋”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区别,莫大明进行了明晰的界定。他指出,临床上所说的抑郁症、焦虑症是持续性的、影响社会功能的精神心理疾病,需要专业干预。而通常所说的“悲秋”,更多是一种带有诗意和哲学思考的情绪体验,是对时光易逝的生命感悟,并不等同于消极的人生态度,通常不会对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困扰。

针对“悲秋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疑问,莫大明表示,“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悲秋’本身没有性别之分。只是在文化与表达层面,社会对女性表达悲伤、多愁善感等情绪更为包容。”同时,从生理角度,部分女性可能对光照、生物节律的变化更为敏感,这使得由季节变化引发的情绪波动在女性群体中的表现可能更为显著。

悲秋不是负面情绪,需理性看待

那么,“悲秋”是一种需要纠正的负面情绪吗?莫大明认为,并非如此。他提醒公众应理性看待“悲秋”情绪。“它本身是人类正常情感能力的一部分,能够促使我们关注内心、思考人生,具有其文化美感与价值,不需要刻意消灭它。关键在于接纳并适度表达,例如通过写日记、与朋友倾诉等方式疏解情绪,同时防止其过度泛滥。”

然而,莫大明也特别强调,如果进入秋冬后,出现持续且严重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绝望甚至影响日常生活的症状,则可能超出了“悲秋”的范畴,需警惕是否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务必引起重视,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在调节方面,莫大明建议,公众可通过多晒太阳、保持规律运动、保障充足睡眠与合理膳食等方式,积极减少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对身心状态的生理影响,从而更加平和、健康地度过秋冬。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实习生 罗唯嘉

编辑 彭玲

来源:大皖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