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今秋持续阴雨天给水稻收获和冬小麦播种带来严峻挑战。10月17日,在郯城县归昌乡的稻田里,一个皮肤黝黑的身影在冒雨查看水稻长势。“这片稻田的水稻倒伏率仅为1%,远低于周边地块。”他就是“95后”新农人、退役军人管国文,他说:“雨不停,抢收更不能停,
在临沂客户端讯今秋持续阴雨天给水稻收获和冬小麦播种带来严峻挑战。10月17日,在郯城县归昌乡的稻田里,一个皮肤黝黑的身影在冒雨查看水稻长势。“这片稻田的水稻倒伏率仅为1%,远低于周边地块。”他就是“95后”新农人、退役军人管国文,他说:“雨不停,抢收更不能停,乡亲们的粮食不能烂在地里。”
管国文的身上,始终带着军人特有的韧劲。2014年,中专毕业的他,怀揣参军报国梦走进军营。在部队里,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优秀义务兵嘉奖。“部队的经历教会我,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种庄稼和练兵一样,细节里藏着成败,就像这次水稻倒伏率低,靠的就是从选种到田间管理的每一步都精细到位。”管国文说。
管国文自小在农村长大,父母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他一直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2016年退伍后,管国文先是跟着父亲耕种36亩土地,2018年考上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的同时,依然没有放下田间的农活。随着种植经验的积累,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耕作模式的局限,“现在年轻,可以卖力气,可等岁数大了,还能一直这样下去吗?”带着这样的思考,他成立了郯城县传承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始走上规模化种植的道路,推广水稻、小麦、玉米的轮作模式,用汗水浇灌出了属于自己的“创业版图”。
管国文深知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不仅自学种植技术,积极参加县农业部门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陆续引进了遥控灌溉设备、多光谱农业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其中,多光谱无人机能精准监测作物长势,及时发现病虫害与水肥不足的地块;遥控灌溉设施则实现了按需供水,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秸秆细弱易倒伏。“机械+设施”的双投入成效显著,不仅让小麦亩产从500多公斤提升到600多公斤,水稻亩产从600多公斤增加到700多公斤,更让作物抗风险能力大幅增强,即便遭遇持续降雨,倒伏率也能控制在1%的极低水平。
2022年2月,管国文成立了郯城励志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助农活动,帮助附近乡亲销售小麦、水稻等作物,并购置了7台无人机,成立机防队,用很低的价格为周边乡亲提供社会化服务,每年可为10万亩土地提供施肥、打农药服务,真正让农田有了“良技”守护。
管国文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更带动了周边村民的种田热情。许多村民主动将土地流转给他,还有不少人上门“取经”,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新农人’,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针对今年秋季连续阴雨天气给水稻收割、晾晒带来的不利影响,为解决种植户的粮食烘干难题,管国文在归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投资300余万元,兴建了900平方米的烘干车间,安装日烘干能力210吨的粮食烘干塔7组,同时建设2700余平方米的粮食晾晒场地和1800平方米的储粮仓库,可满足归昌及周边乡镇种粮大户粮食烘干和储藏需求。
“设备一旦正式投入使用,就能立即承接周边乡镇的粮食烘干业务,满负荷生产一天能处理300吨粮食,彻底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站在即将成形的烘干车间前,管国文坚定地说,“将来我要持续扩大发展规模,把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无人机社会化服务上,服务好每一位种田的村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管国文这位“新农人”正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农民的精彩篇章。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锐 王圣宇 通讯员 李静良
编辑:李婷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