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0日,百胜集团的公告像一把重锤,砸在英国餐饮业的神经上:68家必胜客堂食门店永久关闭,1200名员工第二天就要收拾东西走人。同一天,母公司宣布“救助64家门店”——与其说是救援,不如说是给剩下的门店发了张“18个月生死状”。从1973年在英国
2025年10月20日,百胜集团的公告像一把重锤,砸在英国餐饮业的神经上:68家必胜客堂食门店永久关闭,1200名员工第二天就要收拾东西走人。同一天,母公司宣布“救助64家门店”——与其说是救援,不如说是给剩下的门店发了张“18个月生死状”。从1973年在英国开出第一家红屋顶餐厅,到如今半个世纪基业砍掉近半,必胜客到底怎么了?当“能源账单比日营业额还高”“服务员站着等顾客”“外卖订单占比超70%却不赚钱”成了日常,这个全球最大的披萨连锁,终究在英国市场撞上了冰山。但这真的是“英国特供”的意外吗?在中国,那些还在靠“情怀”撑堂食的餐厅,该醒醒了——时代给传统餐饮的时间,不多了。
一、不是外卖打败了必胜客,是必胜客没打赢外卖
所有人都在说“外卖毁了堂食”,但数据偏要打脸。2024年英国餐饮业外卖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英国食品服务协会数据),麦当劳英国外卖占比62%却实现净利润增长5%,星巴克外卖订单超50%仍在扩张门店。凭什么它们没事,必胜客就不行?
答案藏在产品里。必胜客的招牌是铁盘披萨,厚底、芝士多、现烤现切——这是为堂食设计的“仪式感”,但外卖场景下,30分钟送到家,铁盘变成“冷铁饼”,芝士凝成块,饼底软塌塌。消费者吐槽“花30英镑买了份‘冷掉的奶酪面包’”(英国消费者协会调查)。反观麦当劳,推出“外卖专属汉堡”,面包用保温纸包裹,肉饼现做现封,甚至开发“热饮防漏杯”,外卖差评率比必胜客低40%。
更致命的是“外卖思维”的缺失。必胜客英国外卖完全依赖第三方平台,2024年平台抽成从15%涨到25%,但它既没做私域流量(比如小程序会员),也没搞“到店自提优惠”。而Pizza Express自建外卖团队,用户在APP下单满20英镑免配送费,私域订单占比达35%,抽成成本直降10个点。必胜客不是被外卖“杀死”的,是自己抱着“堂食傲娇”不肯弯腰,结果被外卖时代甩在了身后。
二、能源和人工只是导火索,“低效”才是死穴
英国能源价格2024年同比暴涨43%(英国能源监管局Ofgem数据),餐饮业平均电费支出增加2.3万英镑/年。劳动力更夸张,英国餐饮业失业率仅3.2%(英国统计局),服务员时薪从9英镑涨到11英镑,人力成本涨了15%。但这些是全行业的压力,为什么偏偏轮到必胜客关店?
看门店效率就懂了。必胜客英国标准店面积300-500平米,后厨占150平米,座位100+,但2024年单店日均客流仅45人(百胜财报数据)——相当于1个服务员要服务3个顾客,1平米每天只赚2英镑。对比Nando's(英国连锁烤鸡品牌),门店压缩到150平米,后厨用智能烤箱替代人工,座位减至60个,日均客流却有80人,坪效是必胜客的3倍。
更笨的是“成本控制”。必胜客英国门店近10年没大规模翻新,后厨设备还是2010年的老款,能耗比新式烤箱高20%;员工排班僵化,全职员工占比70%(行业平均55%),淡季时“人等单”,人力浪费严重。而星巴克英国用“动态排班系统”,根据订单预测实时调整员工数量,人力成本降低8%。能源和人工成本就像压垮骆驼的稻草,但骆驼本身早就因为“低效”瘦得只剩骨头了。
三、堂食没死,是“没价值的堂食”该死了
总有人说“年轻人不爱出门吃饭了”,但2024年英国堂食人均消费反而涨了12%(英国餐饮协会报告)。消费者不是不买单,是不为“没价值的堂食”买单。
必胜客的堂食体验还停留在上世纪:红屋顶、塑料桌椅、标准化服务话术。2024年英国消费者调研显示,78%的人去餐厅是为了“场景体验”(比如主题店、露营风),65%是为了“互动感”(DIY、厨师现做)。而必胜客呢?菜单18个月才更新一次,最近的“新品”还是2023年的“牛油果虾仁披萨”,堂食区连个拍照打卡点都没有。
反观Pizza Pilgrims,在伦敦开“披萨实验室”主题店,顾客可以自己选面团、酱料、 toppings,厨师现场揉面烤饼,甚至能看到披萨在窑炉里“跳舞”。年轻人宁愿排队1小时,也要发朋友圈炫耀“我的专属披萨”,同店客流比必胜客高3倍。堂食的核心从来不是“吃饭的地方”,而是“创造回忆的地方”——必胜客的堂食,早就创造不出新回忆了。
四、百胜的“救助”能撑多久?64家门店不过是“缓期执行”
百胜说要“救助64家门店”,但翻开救助协议,条件写得很清楚:未来18个月必须实现单店盈利,否则“终止合作”。怎么盈利?关闭后厨一半设备、减少20个座位、增加外卖取餐柜——说白了,就是把“堂食店”改成“外卖前置仓+迷你堂食区”。
这根本不是“转型”,是“截肢续命”。比如伦敦牛津街店,原本300平米,现在后厨砍到50平米,座位从80个减到30个,腾出的空间放了10个外卖取餐柜。员工吐槽“现在进店像进仓库,顾客看到取餐柜就走了”(英国《卫报》采访)。更关键的是,产品没变(还是老款披萨),体验没升级(还是塑料桌椅),就算外卖效率提高了,消费者凭什么选你?
18个月后,如果这64家店还是不盈利,百胜会心软吗?看看历史就知道:2023年必胜客在美国关了42家店,2024年在澳大利亚关了28家,从来都是“效率优先”。这64家门店,不过是拿到了一张“缓期执行”的判决书。
五、给中国餐饮人的三个警告:别学必胜客“温水煮青蛙”
必胜客中国目前没关店,但英国的案例像面镜子,照出三个“死亡陷阱”,每个中国餐饮人都该警惕:
第一个陷阱:迷信“堂食安全区”。中国餐饮堂食占比超60%的品牌有很多,但2024年食材成本涨12%(农业农村部数据),房租涨8%(中国饭店协会),你能保证“安全区”永远安全?某火锅连锁,堂食占比90%,但外卖只卖锅底不卖小料,消费者吐槽“没小料的火锅像没灵魂”,外卖复购率比同行低50%——这就是下一个“英国必胜客”的雏形。
第二个陷阱:用“规模”掩盖“低效”。有些品牌靠“一年开100家店”扩张,但单店日均客流不到100人,坪效比行业低30%。他们以为“店多就安全”,却不知低效门店就像“出血点”,开得越多,死得越快。
第三个陷阱:把“不创新”当“稳重”。菜单三年不变,装修十年不换,还说“老顾客就爱这口”。但消费者是喜新厌旧的:2024年中国餐饮消费者平均每3个月就会换一次常去的餐厅(美团研究院),你不创新,他就会用脚投票。
结语:传统餐饮的末日到了?不,是“不进化的传统餐饮”末日到了
必胜客英国关店不是偶然,是传统餐饮撞上时代的必然。外卖不是敌人,是“效率筛子”;成本不是洪水,是“体检报告”;消费者不是挑剔,是“需求升级”。这三个东西合在一起,就是要淘汰那些“躺在过去功劳簿上睡觉”的品牌。
对餐饮人来说,现在最该做的不是焦虑“关店潮”,而是立刻行动:把外卖产品重新设计一遍(别让你的招牌菜在盒子里“变形”),算清楚每个平米每天赚多少钱(别让门店变成“低效仓库”),问问顾客“来我这里吃饭,能发什么朋友圈”(别让你的餐厅成为“没有回忆的角落”)。
时代从来不会等谁,就像当年汽车取代马车,不是马车不够好,是汽车更快。必胜客的今天,可能就是某些餐厅的明天——但前提是,你还在当“马车”。
来源:倪卫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