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高发!5岁以下娃易中招,这份识别与预防指南家长必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2:43 2

摘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但属于自限性疾病,并非“不治之症”。

儿科科普手册

进入秋季,

气温转凉但病毒活跃度不减,

手足口病将迎来高发期,

尤其偏爱免疫力尚未成熟的

5岁以下儿童,

1岁、2岁组发病率最高。

不少家长听到这个病就心慌,

其实只要掌握症状特点与预防要点,

就能科学应对。

0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但属于自限性疾病,并非“不治之症”。

最常见的致病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且感染一种病毒后无法抵御其他型别,存在再次感染可能。

02

秋季为何成高发期?

• 病毒易存活:秋季气温适中,为肠道病毒提供了适宜的存活与繁殖环境。

• 传播途径广:病毒可通过三大途径传播——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接触传播(触摸患病儿童玩具、餐具等污染物)、粪口途径(饮用被污染的水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

• 聚集感染风险高:开学后幼儿园、学校等场所儿童密集,一旦出现病例,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 流行特征明确:我国手足口病呈“双峰分布”,除5-7月的夏季高峰外,10-11月会出现秋冬季小高峰,秋季正是防控关键期。

这些症状要警惕,

早识别早应对

01

初期症状(发病前1-2天)

类似感冒表现,孩子可能出现发热(多为38℃左右,部分可达39℃以上)、咳嗽、流鼻涕,还常伴随食欲下降、拒绝进食等情况。

02

关键特征(发热后1-2天)

手、足、口腔及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这是手足口病的典型标志:

• 口腔内:舌头、牙龈、颊黏膜等部位出现疼痛性小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孩子会因“嘴巴疼”拒绝喝水、吃饭。

• 体表:手、足、臀部可见红色斑丘疹或疱疹,形态与分布具有特征性。

04

重症信号(需立即就医)

多数孩子症状较轻,1-2周可自行康复且无后遗症,但3岁以下儿童需警惕重症风险。若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送医:

1. 持续高烧不退(体温超39℃,退烧药效果差);

2. 神经系统症状:嗜睡、易惊、肢体抖动、呕吐、抽搐等;

3. 呼吸系统异常:呼吸急促、困难、口唇发绀;

4. 循环系统问题:心率异常加快或减慢;

5. 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05

科学预防是关键,这5点必须做好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但通过有效防控可显著降低患病概率,尤其能减少重症发生——我国近年因防控到位,手足口病重症比例较2009-2019年平均下降97%。

1. 及时接种疫苗

EV71型疫苗是预防重症的核心手段,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按程序完成接种可有效降低EV71病毒引起的重症风险。

2. 严格做好手卫生

这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需用肥皂或洗手液配合流动水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家长接触孩子前、处理排泄物后也必须彻底洗手。

3. 强化家庭消毒

• 孩子的玩具、餐具、奶瓶等每周用开水烫洗消毒,或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稀释后擦拭;

• 家中门把手、桌面、地面等高频接触部位定期消毒,切断接触传播途径。

4. 减少聚集暴露

高发期(10-11月)尽量少带孩子去游乐场、超市等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

5. 做好健康监测

家长和托幼机构需每日监测孩子健康状况,若发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疱疹,应及时就医并隔离,避免病毒扩散。

来源:三湘世界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