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2元一碗绿豆汤17年没涨价,一夜爆火后,他的善良败给了人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16:57 1

摘要:城市的夏天总是来得特别早,特别猛。街边的梧桐树叶子被晒得发蔫,知了在枝头没完没了地叫着。南城老街的清晨五点半,天色刚刚泛白,巷子口就会响起三轮车吱呀吱呀的声音。

文:我是电影迷小雅

城市的夏天总是来得特别早,特别猛。街边的梧桐树叶子被晒得发蔫,知了在枝头没完没了地叫着。南城老街的清晨五点半,天色刚刚泛白,巷子口就会响起三轮车吱呀吱呀的声音。

推车的是个七十来岁的老人,佝偻着背,步子却很稳当。车上两个大保温桶里装着绿豆汤,桶身被擦得锃亮,看得出用了很多年。这个夏天,和过去的十七个夏天一样,老人的绿豆汤还是两块钱一碗。

01

程守诚今年七十二岁,退休前是南城机械厂的老工人。

凌晨三点,闹钟还没响,他就醒了。这个习惯保持了十七年,身体像是装了个生物钟,到点就自动启动。老人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隔壁邻居。厨房里,前一晚泡好的绿豆已经胀得圆滚滚的。

这些绿豆是程守诚自己种的。郊区有块巴掌大的地,是找老战友租的,一年八百块钱。每年春天,他都会去种绿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就用农家肥。收成不多,刚好够他夏天卖汤用。

老人把绿豆倒进大锅里,加水,开火。火候很重要,先大火烧开,再转小火慢熬。等绿豆开花了,加冰糖。不是白糖,是冰糖。白糖便宜,可冰糖清火,对身体好。老人说这是他媳妇教的,媳妇走了八年了,可这个习惯一直没变。

熬汤的时候,程守诚会坐在小板凳上,看着炉火发呆。有时候想想老伴,有时候想想女儿。女儿晓岚在省城工作,一个月回来一次。上次回来还劝他别卖了,说两块钱一碗,连成本都不够。老人笑笑没说话。

五点钟,绿豆汤熬好了。老人把汤装进保温桶,一勺一勺地舀,生怕洒了。两个保温桶,一个装汤,一个装开水,用来给顾客涮碗。东西收拾好,推上改装的三轮车出门。

南城老街不长,从东头到西头也就八百米。程守诚的摊位在街口,一棵大槐树下面。这个位置好,有树荫,夏天不晒。摊位很简单,就是三轮车,车把上贴着个褪色的二维码,是女儿五年前帮他弄的。旁边立个木牌,上面用毛笔写着:绿豆汤,两元一碗。

刘姨是第一个顾客。六十八岁的刘姨在附近做清洁工,每天早上五点半上班。她总是买两碗,一碗自己喝,一碗带给生病的老伴。

“程师傅,今天的汤真香。” 刘姨接过碗,吹了吹热气。

“还是老配方,冰糖多放了点。” 程守诚憨厚地笑着。

“你这汤啊,喝了十几年了,还是这个味。” 刘姨从口袋里掏出四块钱,都是一块一块的零钱。

程守诚接过钱,仔细地放进腰包里。他的腰包也旧了,拉链坏了,用别针别着。

六点多,建筑工人们来了。他们在附近工地干活,早上来一碗,解渴又解乏。两块钱,比矿泉水还便宜。工人们都是熟面孔,有的叫他程师傅,有的叫他老程。大家围着摊子,一边喝汤一边聊天。

“老程,你这价格十七年没涨,现在啥东西不涨价啊?” 一个年轻工人说。

“涨啥价,你们挣钱也不容易。” 程守诚摆摆手。

八点以后,附近写字楼的白领们上班了。偶尔有人路过,看到两元的价格牌,都会停下来。有的以为看错了,有的以为是假的。喝过之后,都说好喝,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

程守诚不太会说话,顾客夸他,他就憨笑。有人问他为啥这么便宜,他就说:“老伴走之前说的,让普通人都喝得起。”

中午十二点,汤卖完了,程守诚收摊。推着三轮车慢慢往家走,路过菜市场,买点菜,回家做饭。下午睡个觉,晚上看看电视,九点就睡了。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平淡得像白开水。

02

徐子航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学新媒体专业的。这个夏天对他来说格外难熬,不是因为天热,是因为找工作。

投了上百份简历,面试了十几家公司,都没消息。房租快到期了,银行卡里只剩八百块钱。这天早上,他去人才市场碰运气,路过南城老街。

天气热得要命,徐子航口干舌燥。看到街口有个卖绿豆汤的摊子,就走过去。走近一看,价格牌上写着:两元一碗。

“大爷,这真的是两块钱?” 徐子航以为自己看错了。

“是啊,小伙子,两块钱。” 程守诚点点头。

“现在哪还有两块钱的东西啊。” 徐子航掏出手机,扫了二维码。

“现金也行,我这有零钱。” 程守诚指指腰包。

徐子航付了钱,接过碗。绿豆汤很稠,绿豆都开花了,甜度刚好,一口下去,整个人都舒服了。

“大爷,您这汤真好喝,这个价格能赚钱吗?”

“不赚钱,就是个营生。” 程守诚笑了笑,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

“您卖多久了?”

“十七年了,一直这个价。”

徐子航愣住了。十七年前是2007年,那时候两块钱还能买不少东西。现在2024年了,两块钱连包泡面都买不起。

“大爷,我能拍个视频吗?” 徐子航举起手机。

“拍吧,年轻人都爱拍这个。” 程守诚不太懂,但也不反对。

徐子航拍了个十五秒的短视频。画面很简单,就是老人在树下卖汤,还有那个两元的价格牌。配文也简单:“2024年了,这位爷爷的绿豆汤还是两元一碗,17年没涨价。”

发完视频,徐子航继续去找工作。他没想过这个视频会火,就是随手一发。在他的账号里,这样的视频有几百个,大部分播放量都不过百。

晚上回到出租屋,徐子航累得倒头就睡。手机静音了,放在枕头边。他不知道,这个夜晚,他的生活即将改变。

程守诚也睡了。他不知道什么是短视频,不知道什么是流量。他只知道明天三点要起床,要熬绿豆汤,要去老街摆摊。十七年了,每天都是这样。

夜深了,南城老街静悄悄的。路灯昏黄,偶尔有野猫跑过。谁也想不到,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一个普通的老人,一碗普通的绿豆汤,即将卷入这个时代最疯狂的漩涡。

03

徐子航是被手机震醒的。

迷迷糊糊中,他摸到手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消息提醒。点开一看,眼睛瞬间瞪大了。那条绿豆汤的视频,播放量三百万,点赞二十万,评论两万多条。

评论区炸了锅。

“这个时代还有这样的人?泪目了。”

“十七年不涨价,老人家图什么啊?”

“定位发一下,必须去支持。”

“这才是真正的良心,不像某些网红店。”

徐子航坐起来,使劲揉了揉眼睛。确认不是做梦后,赶紧刷新。播放量还在涨,评论还在增加。各大媒体的官方账号都在转发,话题冲上了热搜榜。

与此同时,程守诚像往常一样出摊了。推着三轮车到老街口,刚摆好摊,就发现不对劲。平时这个点人不多,今天怎么乌泱泱一片?

“大爷,给我来一碗。”

“我要两碗。”

“大爷,能合个影吗?”

人越聚越多,都举着手机拍照。程守诚有点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只能机械地舀汤,收钱,找零。手忙脚乱的,汤都洒了不少。

刘姨来晚了一步,挤不进去。她在外围喊:“程师傅,给我留两碗啊。”

程守诚听到熟悉的声音,抬头看了看,人太多,看不清。他想给老顾客留点,可汤就这么多,一会儿就见底了。

“不好意思,卖完了。” 程守诚有点不好意思。

“大爷,明天多准备点呗。” 有人喊。

“我从外地赶来的,就为了喝您的汤。”

程守诚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收拾东西,推着车想走,人群自动让开一条道。有人跟着他,一直拍,一直问问题。老人加快脚步,有点慌张。

中午,程晓岚的电话来了。

“爸,您上热搜了,知道吗?”

“啥是热搜?” 程守诚一头雾水。

“就是网上都在说您的事。您没事吧?”

“没事,就是今天人多了点。”

“我请假回来看看您。”

程晓岚挂了电话,立刻请假。她在网上看到了视频,看到了评论。作为女儿,她既骄傲又担心。骄傲的是父亲的善良被大家认可,担心的是父亲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

第二天,人更多了。

不光有本地人,还有外地来的。有开车来的,有坐高铁来的。南城老街从没这么热闹过。附近的商户都跟着沾光,餐馆客满,小卖部的水卖断货。

有人开始直播。一个叫“美食探店王” 的网红,带着团队来了。摄像机对着程守诚,主播在旁边解说。

“家人们,看到了吗?这就是那位十七年不涨价的大爷。”

“这汤是真材实料,绿豆都开花了。”

“大爷太不容易了,大家刷点礼物支持一下。”

程守诚不懂直播,看着镜头有点紧张。他的手在发抖,舀汤的时候洒了更多。周围的人都在拍,闪光灯晃得他眼睛疼。

陈国强的餐馆就在老街上。平时生意一般,这两天突然火了。他在门口挂了个横幅:“网红绿豆汤一条街。” 还印了传单,说自己的餐馆是“网红大爷推荐” 。

“老程这是走了狗屎运了。” 陈国强心里酸溜溜的。

他也卖绿豆汤,八块钱一碗。现在没人买了,都去买程守诚的。陈国强不服气,也把价格降到两块。可没用,人们就认准了程守诚。

方婶在菜市场卖菜,和程守诚认识十几年了。她看到网上的视频,专门来帮忙。

“老程,我帮你维持秩序。” 方婶撸起袖子。

“不用不用,我能行。” 程守诚不好意思麻烦人。

“你这老头子,都这把年纪了,别逞强。”

有了方婶帮忙,现场秩序好了一些。可人还是太多,汤很快就卖完了。有些人没买到,站在那不走,非要等明天的。

程守诚收摊的时候,发现腰包里的钱不对。除了零钱,还有好几张百元大钞。肯定是有人给了钱没要找零。老人想还,可不知道是谁给的。

晚上,程晓岚回来了。

“爸,您还好吗?”

“还行,就是人太多了。” 程守诚坐在椅子上,看起来很累。

“要不涨点价?或者限购?”

“不行,答应你妈的事,不能变。”

程晓岚看着父亲,眼睛有点湿。她知道父亲的脾气,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04

接下来的日子,越来越多的善意涌来。

有人买一碗汤,给一百块,不要找零。有人偷偷往老人的碗里塞钱,有五十的,有一百的,还有两百的。程守诚发现后都会喊住人家,非要把钱还回去。

“大爷,这是我的心意,您就收下吧。”

“不行不行,说好两块就是两块。”

有个穿西装的中年人,说是某企业的老板,要资助程守诚。

“大爷,我出钱,您继续卖,这样您就不用贴钱了。”

“谢谢你,可我不需要。” 程守诚摇摇头。

“您这是在做善事,我们想帮您。”

“卖绿豆汤不是善事,就是个买卖。”

老板走了,临走还是偷偷留下一个信封。程守诚打开一看,里面有两千块钱和一张名片。老人把钱收好,准备找机会还回去。

老顾客们看不下去了。刘姨,老郑,还有其他熟面孔,自发组织起来。

“咱们给程师傅帮帮忙。” 刘姨说。

“对,不能让他一个人扛着。” 老郑附和。

大家排了个班。刘姨负责收钱找零,老郑负责维持秩序,方婶负责递碗。程守诚只管舀汤就行。这样一来,效率高了不少。

“你们都有自己的事,别耽误了。” 程守诚过意不去。

“程师傅,您帮了我们十几年,现在该我们帮您了。” 刘姨说。

刘姨的老伴前年查出糖尿病,医药费花了不少。程守诚知道后,经常多给她舀一勺。有时候刘姨钱不够,程守诚就说下次给。可下次刘姨来,程守诚又忘了。

老郑的儿子去年出车祸,在医院躺了三个月。程守诚知道后,给老郑送了一千块钱。老郑不要,程守诚硬塞给他,说是借的。到现在,老郑也没还,程守诚也没提。

这些事,程守诚从来不说,可大家心里都记着。

小雨是个女大学生,在附近大学读书。她也是老顾客,经常来买汤。看到网上的视频,她发了个朋友圈:“这个大爷我认识,人特别好。有次我没带钱,他说没事,下次给。结果我下次去给钱,他说不记得了。”

朋友圈被疯狂转发。小雨的同学们都来了,有的帮忙,有的买汤。大学生们年轻,有活力,把现场气氛搞得很好。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像个小型音乐会。

程守诚看着这些年轻人,想起了自己的青春。那时候他在工厂上班,媳妇在食堂做饭。两个人的工资不高,可日子过得踏实。媳妇常说,钱不在多,够用就行。人活着,要对得起良心。

程晓岚看到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父亲不容易,这些年一个人过,除了卖绿豆汤,就没别的事。现在突然这么多人关心他,她应该高兴。可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有种不安的感觉。

“爸,您的血压药吃了吗?”

“吃了吃了。”

“别太累了,身体要紧。”

“知道了,你也是,工作别太拼。”

父女俩的对话很简单,可彼此都懂。程晓岚知道,父亲嘴上说不累,其实已经很疲惫了。这些天,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白天还要应付这么多人。七十二岁的人了,哪受得了这个。

05

赵威是一家MCN机构的运营总监。他嗅觉敏锐,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程守诚。

“这是个好苗子,纯天然的流量密码。” 赵威对团队说。

“可他都七十多了,能配合吗?” 助理有点担心。

“年纪大更好,真实,接地气。”

赵威带着团队来到南城老街。他穿着休闲装,看起来很随和。走到程守诚面前,他先买了一碗汤。

“大爷,汤真好喝。”

“谢谢。” 程守诚笑了笑。

“大爷,我有个提议,想跟您谈谈。”

“啥事?”

赵威递上名片:“我是做互联网的,想跟您合作。”

“我不懂互联网。”

“没关系,您不用懂。您就像平常一样卖汤,我们负责拍摄和运营。每个月保底五万,年底还有分红。”

程守诚愣了一下:“五万?”

“对,这还是保底。如果效果好,可以更多。”

“我不需要这么多钱。”

“大爷,您可以用这些钱做善事啊。比如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家庭。”

程守诚沉默了。赵威看出他在犹豫,继续说:“您的汤还是两块钱,差价我们公司补。您不用改变任何东西,就是多个镜头跟着。”

“我考虑考虑。”

赵威留下联系方式,走了。他不急,他知道老人需要时间。

与此同时,陈国强也动了心思。

“老程,咱们合作怎么样?” 陈国强找上门。

“啥合作?”

“开连锁店啊。'程记绿豆汤',全国连锁。你负责品牌,我负责运营。赚了钱对半分。”

“我就是卖个汤,开啥连锁。”

“你现在是名人了,得抓住机会。”

程守诚摇摇头:“我不是名人,就是个卖汤的。”

还有人想买断“程记绿豆汤” 的商标。开价十万,二十万,甚至五十万。程守诚都拒绝了。他说:“我没注册过商标,谁爱用谁用。”

徐子航也被找到了。

“小徐,你是第一个发视频的,有影响力。” 赵威说。

“我就是随手拍的。”

“你去劝劝大爷,让他跟我们合作。事成之后,你也能加入我们公司。”

徐子航心动了。他正愁找不到工作,这是个机会。可想到程守诚的样子,他又犹豫了。

“我试试吧,但不保证。”

徐子航去找程守诚。

“大爷,您考虑得怎么样?”

“小伙子,你也是来劝我的?”

“我就是问问。其实您签不签都行,您开心就好。”

程守诚看着徐子航,这个小伙子眼神清澈,不像有坏心思。

“你是个好孩子,有啥困难跟我说。”

“我在找工作,不太顺利。”

“慢慢来,总会找到的。来,喝碗汤。”

程守诚给徐子航舀了满满一碗,不收钱。徐子航端着碗,鼻子有点酸。这个老人,自己都不富裕,还总想着帮别人。

各种合作方案像雪片一样飞来。程守诚的手机不停地响,都是陌生号码。有的说得天花乱坠,有的威逼利诱。老人不胜其烦,最后干脆关机。

程晓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爸,要不咱们歇几天?”

“不行,答应顾客的,不能失信。”

“可您这样太累了。”

“没事,扛得住。”

程守诚嘴上说扛得住,晚上却开始失眠。闭上眼睛,全是白天的嘈杂声。血压也高了,头经常晕。可第二天,他还是准时出摊。

06

网络是个放大镜,能放大善意,也能放大恶意。

开始有人质疑了。

“两块钱一碗,成本都不够,肯定用料有问题。”

“说不定用的是陈年绿豆,对身体有害。”

“这就是炒作,背后肯定有团队。”

一个自称“打假斗士” 的博主来了。他带着专业设备,要对绿豆汤进行检测。

“大爷,您不介意我取样吧?”

“随便取。” 程守诚很坦然。

博主取了样,当场用试纸测试。结果当然没问题,可他还是阴阳怪气地说:“表面看没问题,深层次的东西得去实验室才知道。”

这话一出,评论区又炸了。

“我就说有问题吧。”

“老人家肯定藏着什么。”

“现在的人,为了红什么都做得出来。”

更过分的来了。有人翻出程守诚的退休工资,说他每月有三千多退休金,不缺钱,卖便宜汤就是作秀。

“退休金三千多,还装穷?”

“这就是道德绑架,让大家觉得他善良。”

“说不定背后有高人指点。”

谣言越传越离谱。有人说程守诚其实有三套房,有人说他儿女都是大老板,还有人说他年轻时是个恶霸。

为了流量,有人开始演戏。

一个女网红故意多给钱,然后拍程守诚找钱的画面。配文:“被大爷的善良感动哭了,坚持要找钱给我。” 视频里,她装模作样地抹眼泪。

还有人更恶毒。趁程守诚不注意,往汤里撒东西,然后大喊:“这汤有问题!” 虽然很快被识破,是那人自己撒的,可影响已经造成了。

最可怕的是,程守诚的家庭住址被曝光了。

那是个老式居民楼,没有电梯,程守诚住三楼。楼道很窄,光线昏暗。现在,楼道里经常有人蹲守。有的要采访,有的要直播,还有的就是看热闹。

“大爷在家吗?”

“大爷,开门聊聊呗。”

“我们是某某媒体的,想做个专访。”

程守诚不敢开门。他从猫眼往外看,楼道里都是人。有的还在直播:“家人们,我现在在网红大爷家门口,看看能不能见到他。”

更离谱的是,有人凌晨三点就来了,要拍程守诚熬汤的全过程。

“这是独家素材,肯定能火。”

程守诚被吵醒,开门想解释,结果一堆镜头怼过来。闪光灯刺得他睁不开眼,话筒伸到他嘴边,七嘴八舌的问题砸过来。

“大爷,您真的是为了做善事吗?”

“有人说您作秀,您怎么看?”

“您的退休金到底有多少?”

老人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关上门。可外面的人不走,一直敲门,一直喊。邻居们都被吵醒了,有人报警,警察来了才散开。

程晓岚在公司也不好过。

“晓岚,你爸火了啊。” 同事说。

“还行吧。” 程晓岚不想多说。

“听说有人出五十万买商标,你爸都不卖?”

“他有自己的想法。”

“要是我,肯定卖了。五十万啊,普通人一辈子都挣不到。”

背后的议论更多。有人说程晓岚家里肯定很有钱,有人说她爸在炒作,还有人说这是一盘大棋。程晓岚听了很难受,可又不能跟每个人解释。

程守诚的身体越来越差。血压一直降不下来,晚上彻底睡不着了。他吃安眠药,可还是睡不着。闭上眼睛,全是那些质疑的声音,那些刺眼的闪光灯。

“爸,咱们真的歇歇吧。” 程晓岚心疼得要哭。

“再坚持坚持。” 程守诚说,可声音已经很虚弱了。

07

那天清晨,程守诚像往常一样推着三轮车出摊。

到了老街口,他愣住了。

旁边多了个摊位,招牌上写着“程记正宗绿豆汤” 。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程守诚认识他,是多年前老邻居的儿子,叫王建军。

“建军,你这是?”

“程叔,我也卖绿豆汤。” 王建军笑得有点不自然。

“你咋也卖上了?”

“这是我爸传下来的手艺,您忘了?”

程守诚一愣。王建军的父亲老王头,确实会熬绿豆汤。三十多年前,他们都在机械厂上班,老王头夏天会熬绿豆汤给工友们喝。

“可你爸的手艺,也不是这个味啊。”

“程叔,您这话就不对了。” 王建军突然提高声音,“当年您跟我爸学的熬汤,现在说不是这个味?”

周围的人都看过来。有人已经开始拍视频了。

“我没跟你爸学,咱们是工友,一起研究的。” 程守诚解释。

“一起研究?那为啥只有您出名了?” 王建军从包里掏出一张老照片,“您看,这是当年的照片,我爸在熬汤,您在旁边看着。”

照片很模糊,确实能看出两个人,一个在灶台前,一个站在旁边。可谁是谁,根本看不清。

“这能说明啥?” 程守诚有点生气。

“说明您当年是偷学的!” 王建军声音更大了,“现在用网红身份赚钱,把我爸的功劳都抢了!”

这话一出,现场炸了。

“原来是这样!”

“看到真相后,所有人都震惊了!”

“网红大爷原来是偷学的手艺?”

“人设崩塌了!”

视频很快传到网上。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

“震惊!网红大爷被曝偷学手艺!”

“真相大白!原来我们都被骗了!”

“善良老人?不过是小偷罢了!”

评论区彻底沦陷。

“我就知道没那么简单。”

“亏我还感动了,原来是个骗子。”

“偷人家手艺,还装善良,恶心。”

网络的记忆是短暂的,网络的审判是残酷的。昨天还在夸赞的人,今天就开始谩骂。没有人去求证真相,没有人愿意听解释。

更多的“黑料” 被挖出来。

有人翻出三十年前机械厂改制的事。说程守诚当年是车间主任,改制时中饱私囊。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可在网络上,谣言不需要证据。

“原来早就不干净了。”

“怪不得能坚持十七年不涨价,原来有黑钱。”

“这种人,就该抓起来。”

程晓岚看到网上的言论,急得不行。她知道父亲的为人,知道那些都是污蔑。可她一个人的声音,在汹涌的网络暴力面前,显得那么微弱。

她回家整理东西,想找点证据为父亲澄清。在父亲卧室的衣柜顶上,她发现了一个铁盒。

打开铁盒,里面有几样东西:一盘磁带,一本账本,几张老照片。

磁带是母亲临终前录的。程晓岚找了个老式录音机,按下播放键。

母亲的声音传来,很虚弱,但很清晰:“守诚,我知道我时间不多了……咱们这辈子,没挣着啥钱,可问心无愧……我就一个心愿,你那绿豆汤,别涨价……让工友们,让普通人,都喝得起……”

程晓岚哭了。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总是笑眯眯的,虽然家里不富裕,可总是很温暖。

账本更让她震惊。

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十七年来的账目。每一笔都清清楚楚:绿豆多少钱一斤,冰糖多少钱一斤,每天卖了多少碗,收入多少,亏损多少。

十七年,从来没有一天是赚钱的。差额都是程守诚用退休金补的。不仅如此,账本上还记着一些名字:

“老李,欠5元,已免。”

“小王,困难,送10碗。”

“张婶,住院,送200元。”

这些年,程守诚默默帮助了多少人,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照片是程守诚年轻时的。有他在工厂的工作照,有他和母亲的合影,还有一张集体照。那是机械厂食堂的合影,老王头确实在,但程守诚也在,大家都笑得很开心。照片背面写着:1985年夏,食堂绿豆汤小组。

原来,熬绿豆汤确实不是谁教谁,是大家一起研究的。那个年代,工厂就像个大家庭,没有那么多计较。

08

真相没有人在乎,谣言却传得飞快。

有人PS了图,说程守诚往汤里吐口水。图很假,可转发的人很多。

“恶心死了!”

“幸亏没喝过!”

“应该报警抓他!”

又有人造谣,说程守诚有三套房产,两个儿子都是大老板。

“装穷卖惨,恶心!”

“有钱人的恶趣味!”

“这就是道德绑架!”

还有人编造程守诚年轻时的“黑历史” 。说他打过老婆,虐待过孩子,贪污过公款。每一条都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亲眼所见。

刘姨看不下去了,在网上发声:“我认识程师傅十几年了,他是个好人!那些都是造谣!”

结果,刘姨被网暴了。

“收了多少钱?”

“老托!”

“装什么装!”

刘姨吓坏了,删了发言,再也不敢说话。

老郑也想帮程守诚说话,可看到刘姨的遭遇,不敢了。他只能默默地不再去买汤,怕被拍到,怕被认出来。

其他老顾客也一样。大家都怕了,怕被网暴,怕被人肉。曾经热闹的绿豆汤摊,现在只剩下看热闹的陌生人。

“大爷,您就是那个偷手艺的吧?” 有人故意大声问。

“大爷,您的黑历史是真的吗?”

“大爷,装穷卖惨好玩吗?”

程守诚不回答,低着头舀汤。手在发抖,汤洒了一地。

终于,他撑不住了。

那天上午十点,程守诚正在卖汤,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保温桶翻了,绿豆汤流了一地。

“快叫救护车!” 有人喊。

可更多的人在拍照,在录视频。

“网红大爷晕倒了!”

“是真晕还是演戏?”

“肯定是心虚了!”

救护车来了,程守诚被抬上担架。他的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有人还在拍,镜头怼到他脸上。

程晓岚赶到医院,父亲已经醒了。医生说是劳累过度,加上高血压,必须住院观察。

“爸,咱们不卖了。” 程晓岚握着父亲的手。

“明天还有顾客等着……” 程守诚虚弱地说。

“什么顾客?都是看热闹的!” 程晓岚忍不住了,“他们不配喝您的汤!”

程守诚看着女儿,眼里有泪光:“不是他们的错,是这个世道……变了。”

病房外,还有人在偷拍。程晓岚冲出去:“你们还有没有良心?我爸都这样了,你们还拍什么?”

“这是新闻自由。” 有人理直气壮。

“他是公众人物,有义务接受监督。”

程晓岚气得浑身发抖,可又无能为力。她只能拉上窗帘,守在父亲床边。

王建军的摊子倒是生意兴隆。他打着“正宗程记绿豆汤” 的牌子,卖十块钱一碗。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是两块,他说:“两块?那是作秀!我这是真材实料,值这个价!”

陈国强也行动了。他注册了“程记绿豆汤” 的商标,开始做加盟。广告语是:“传承经典,良心品质。” 加盟费二十万,已经有十几个人交钱了。

网络上,程守诚已经成了反面教材。

“看看吧,这就是装善良的下场。”

“人不能太虚伪,会遭报应的。”

“活该!谁让他骗人的!”

09

程守诚在医院躺了一个星期。

出院那天,他对程晓岚说:“我要再卖一次。”

“爸,您别倔了。”

“就最后一次。”

程晓岚知道劝不住,只能答应。她请了假,准备陪父亲一起。

那是个下雨天,程守诚特意选的。下雨天人少,不会有那么多看热闹的。

凌晨三点,程守诚起床熬汤。这次,他放了比平时更多的绿豆,更多的冰糖。他想让最后这锅汤,对得起那些真心支持过他的人。

五点半,雨还在下。程守诚推着三轮车出门,程晓岚打着伞跟在后面。

老街很安静,只有雨声。到了槐树下,程守诚摆好摊,等着顾客。

六点,刘姨来了。

她打着伞,看到程守诚,眼圈就红了:“程师傅,您回来了?”

“最后一天了。” 程守诚说。

刘姨的眼泪掉下来:“为啥?”

“老了,干不动了。”

刘姨买了两碗,一碗给自己,一碗给老伴。她掏出四块钱,都是硬币,叮叮当当地响。

“程师傅,这些年,谢谢您。”

“应该的。”

老郑也来了,方婶也来了,还有几个老顾客。大家都没说话,默默地买汤,默默地喝。雨水和泪水混在一起,分不清。

八点多,雨停了。太阳出来,彩虹挂在天边。

程守诚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他在摊位上贴了张纸条:

“各位街坊,老汉年纪大了,干不动了。17年承蒙照顾,绿豆汤到此为止。程守诚敬上。”

纸条贴好,程守诚推着车走了。

身后,刘姨哭出了声。

10

三个月过去了。

南城老街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程守诚摆摊的地方,开了家奶茶店。招牌很大,霓虹灯很亮。奶茶三十块一杯,生意不错。

网上早就没人讨论程守诚了。新的热点,新的网红,新的故事,一个接一个。人们的记忆像金鱼,只有七秒。

徐子航删了那条视频。他找到了工作,在一家小公司做新媒体运营。工资不高,但稳定。他偶尔路过老街,会想起那个夏天的早晨,想起那碗两块钱的绿豆汤。

赵威在操作新的项目。这次是个卖煎饼的大妈,坚持五块钱一个,十年没涨价。套路一样,效果一样。赵威说:“网民就吃这一套。”

陈国强的“程记绿豆汤” 开了二十多家分店。统一装修,统一配方,统一价格:三十八块一碗。广告做得很大:“百年传承,匠心品质。”

王建军的摊子没开多久就黄了。没有程守诚,没有话题,谁还买他的汤?他又去找别的营生了。

程守诚搬去和女儿一起住。程晓岚在省城买了套两居室,父女俩住在一起。

老人还是每天三点醒。生物钟改不了,十七年的习惯刻在骨子里。他会下意识地想起床熬汤,走到厨房才想起,不用熬了。

有时候,他会去阳台上坐着,看着城市的霓虹灯发呆。

程晓岚给他买了智能手机,教他上网。老人学不会,也不想学。他说:“网上的世界太复杂,我看不懂。”

清明节,程守诚回南城扫墓。

墓地在城郊,很安静。程守诚在妻子墓前坐了很久。

“素芬,我尽力了。十七年,一分没涨。可这世道……变了。”

风吹过,墓地的松树沙沙作响。程守诚站起来,拍拍墓碑上的灰尘。

“我答应你的事,做到了。虽然最后……没能坚持下去。”

程晓岚在墓地入口等着。看到父亲出来,赶紧迎上去。

“爸,走吧。”

“嗯。”

父女俩慢慢走着。程守诚的背有点驼了,步子也不如以前稳当。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个时代的背影。

回省城的路上,经过南城老街。程守诚让女儿停车,他想看看。

老街变了样。很多老房子拆了,建起了商业楼。那棵大槐树还在,但周围围起了栅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 。

奶茶店生意很好,年轻人排着队。没有人记得,这里曾经有个老人,卖两块钱一碗的绿豆汤。

程守诚看了一会儿,转身上车。

“爸,您后悔吗?” 程晓岚问。

“不后悔。” 程守诚摇摇头,“我做了我该做的。”

车子开动,老街在后视镜里越来越远。

程守诚闭上眼睛,靠在座椅上。他的手里,还攥着那个褪色的收款二维码。那是女儿五年前帮他弄的,贴在三轮车把上,陪他走过了最后这段路。

他舍不得扔,就像舍不得那段时光。

两块钱的绿豆汤,十七年的坚守,终究败给了这个时代。

可程守诚不怨恨。他知道,自己尽力了。在这个一切都在涨价的时代,他守住了一个承诺,守了十七年。

这就够了。

来源:阿妞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