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执笔 沃野生金—内蒙古赤峰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16:31 1

摘要:当秋阳洒满内蒙古赤峰市的山川田野,这幅北疆大地的画卷便铺展开最动人的模样:宁城县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酵素苹果压弯枝头,甜香在风中弥漫;喀喇沁旗的林海间,木耳、元蘑长势喜人,职工们的采收篮很快堆成小山;黑里河镇的民宿集群里,游客踏着落叶漫步,感受乡村野趣……

当秋阳洒满内蒙古赤峰市的山川田野,这幅北疆大地的画卷便铺展开最动人的模样:宁城县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酵素苹果压弯枝头,甜香在风中弥漫;喀喇沁旗的林海间,木耳、元蘑长势喜人,职工们的采收篮很快堆成小山;黑里河镇的民宿集群里,游客踏着落叶漫步,感受乡村野趣……

这片曾以草原与林海闻名的土地,如今正以“生态”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近年来,赤峰市始终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产业生态化、林下经济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效益双赢的产业发展之路。

生态农业种出来致富果

金秋时节的宁城县小城子镇,酵素苹果园里一派喜人景象,随手摘下一颗苹果,用手轻轻一擦,果皮便如涂了层蜡般发亮。“我们的苹果不仅个头比普通苹果大一圈,甜度更是高出不少,一公斤能卖到20元,这‘身价’的秘诀,就藏在酵素肥料里。”内蒙古绿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全介绍道。

酵素肥料究竟如何制作?李洪全笑着解释:“我们用果园里的落果、红糖,再搭配废弃蔬菜作原料,就能制成功能性酵素肥料。这肥料成本比化肥低,效果却能达到化肥的好几倍。”更让人惊喜的是,使用酵素肥后,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现在随便一铁锹挖下去,土里准能见到蚯蚓”。不仅如此,园区还搭配松树腐殖土与麦麸发酵的“土著菌种”,双重发力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属与农残。

“酵素苹果园的实践,正是产业生态化的生动体现。”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杨朝霞说,“通过酵素技术改良土壤,既减少了农业污染,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平衡,让产业运营完全契合生态规律。”

在果园病虫害防治方面,同样坚守“生态优先”。据介绍,该基地用大蒜、魔鬼椒、青蒿素等发酵制成“防虫酵素”,在虫卵成熟前喷施预防,即便有5%左右的苹果带虫眼,也成了消费者眼中“无农药残留、生态健康”的最好证明。

为了让酵素苹果产业走得更远,宁城县酵素苹果产业园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多所高校、科研机构成立“农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集中攻关“酵素苹果着色率突破”等关键课题;同时投入4500余万元,建成果品加工厂、气调库与销售中心,构建起“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体系。如今,园区电商销售占比已达1/4,还结合采摘体验打造“林果文旅融合”模式,让苹果园既产“果实”,又产“风景”。

“截至目前,酵素苹果亩均收入比普通苹果高 2-3倍,成了农户眼中名副其实的‘金果子’。”宁城县小城子镇镇长张洪林介绍,全镇 12家林果专业合作社已带动4500余人从事酵素苹果相关产业,占全镇人口的五分之一,农户户均年增收达2.5万元,生态产业正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金钥匙”。

图为苹果基地负责人直播销售苹果。

林海间织就增收链

“以前守着林子只能护林,现在每亩木耳利润超 5000元,比单纯护林收入翻好几番!”在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职工刘永志的话道出了林下经济的魅力。

“赤峰市作为北疆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如何让生态资源变成富民资本?发展林下产业正是破题之策。”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樊良树认为,林下经济实现了“护林”与“富民”同步推进,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完成了高效双向转化。

依托地方生态打造独特产业,将产业与本地生态深度绑定,才能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喀喇沁旗依托274万亩森林资源,构建起“原生态采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果业、林产品加工、森林康养”六大产业集群,形成“西部林菌、东部林药、南部林果、北部林禽”的特色格局。

“选品种,既要顺着市场需求走,更要贴着本地水土来。”喀喇沁旗林草局副局长李明的话,道出了当地林下产业成功的关键。以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林下中药材种植为例,园区经过反复调研,最终选定赤芍、苍术两个品种——马鞍山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恰好契合赤芍喜阳光的生长特性;而疏松肥沃的林下土壤,也为苍术提供了绝佳的扎根环境。如今,这片中药材种植基地,已成为当地林下经济的“样板田”。

“去年全旗林业经济产值达22.8亿元,今年我们要冲刺25亿元。”李明介绍。当地连续四年出台奖补政策,2025年林下食用菌种植补贴最高达每亩3500元,退耕还林地种药材每亩补贴500元,真金白银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目前,全旗已有18家林业经济企业、合作社,辐射带动2万余人增收,户均年增收超5千元。

“产业发展需要与各地生态特点结合起来,在生态脆弱区发展产业,应优先选择沙棘、文冠果等‘生态友好型’品种,既修复生态,又为农民提供稳定收益,避免‘简单绿化’,而是绿化与增收同步。”中国治沙学会副会长胡培兴说道。

图为在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农户收获木耳。

农文旅融合带富村里人

沿着黑里河镇蜿蜒的旅游公路前行,紫蒙湖的碧波、道须沟的林海、马鞍山的秋色……10余个景区景点串联成一幅“燕山北麓・百里画廊”。而黑里河・宿集村,便是这幅“画卷”中最亮眼的一笔——曾经房屋破旧、人烟稀少的“空心村”,如今已变身集精品民宿、高端露营地于一体的旅游核心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便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感受乡村野趣。

紫蒙湖的蜕变,是黑里河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谁能想到,如今拥有完善旅游集群的紫蒙湖,多年前只有单一的游船观光项目,娱乐设施匮乏导致游客消费能力弱,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转折点始于太阳岛景点的建设,通过新增亲子游乐、水上运动、特色餐饮等多元娱乐项目,同步提升餐饮住宿接待能力。

国家皮划艇队的入驻,更让紫蒙湖迎来了“旅游+运动”的发展新机遇。2018年,紫蒙湖被正式评为“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竞赛基地”,景区内陆续建成运动场、力量训练馆、运动员公寓等配套设施。这些设施不仅满足了专业训练需求,还向游客开放,让普通市民也能体验皮划艇、桨板等运动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体验。

“在宿集村项目建设中,我们优先盘活闲置资源,改造了 32户村民的闲置宅基地。”黑里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镇已转化3个自然空心村落,利用67户农房、40余亩建设用地,打造了打虎石精品民宿、黑里河·宿集村、云岫别院等项目,日接待能力提升300余人。”

民宿集群的兴起,不仅吸引了外地游客,更带动了全镇产业升级:本地的杂粮、山野菜、笨鸡蛋等特色农产品有了新销路,越来越多外出务工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如今,全镇已发展 100余家农家乐及旅游接待机构,1500余名群众直接从事旅游业,“旅游富民”的效应持续凸显。

在赤峰市的沙漠地区,农文旅融合也走出了特色路径—沙漠摩托、骆驼骑行等体验项目,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与产业生态化相对应的,便是生态产业化。”杨朝霞说,“沙漠地区可以依托‘陌生感与安全性兼具’的生态特点,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些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载体,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同样的蜕变也发生在喀喇沁旗马鞍山村。在这里,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马鞍山红酒庄园等 A 级景区串点成线,迎宾花海、采缇森林欢乐谷、马鞍山文化旅游教育研学基地等 12个项目错落分布,游客既能漫步林海享受自然,也能参与研学体验乡村文化,尽情感受生态文明成果与乡村闲适生活。数据显示,去年马鞍山村累计接待游客 4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2.2亿元。

图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村民为骆驼骑行项目作准备。

来源:圈姐成长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