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成近 1.2亿亩高标准农田、精准鉴定4138份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70.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9%……一组沉甸甸的数字,勾勒出黑龙江作为“中国粮仓”的硬核底气。
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
建成近 1.2亿亩高标准农田、精准鉴定4138份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70.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9%……一组沉甸甸的数字,勾勒出黑龙江作为“中国粮仓”的硬核底气。
在这片黑土地上,农业已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正以科技为内核,走出一条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成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金秋时节,记者深入富锦、桦川、汤原等地,从田间地头到合作社大院,从智慧农场到制种大县,探寻黑土地里蕴藏的科技密码,聆听“四良”融合奏响的丰收乐章。
良田筑基 良种强“芯”在黑龙江,科技创新首先扎根在土地里。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我国最东端的佳木斯市,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玉成合作社”)的稻田也悄然“苏醒”,率先迎接日光的沐浴。在玉成合作社的智慧农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大片高标准农田里,24个“互联网+农业”数据采集点、125套农情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与作物长势,配备北斗导航设备及15套信息采集系统的农机,让全程手机管控成为现实。
玉成合作社的智慧农场里的孢子捕捉分析仪
“今年桦川县新建4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高标准农田占比将接近90%。”桦川县副县长原传栋站在稻田前介绍,“我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简单地平整土地,而是通过格田化改造,为农业科技落地创造空间,进一步发挥高标准农田的增产潜力。”原传栋表示,高标准农田改造完成后,可以把桦川县2.5万多个小田块中的小池埂、小水渠合并成1万个大田块,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000余亩,年增产粮食200万斤。
从黑龙江全省来看,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龙江大地同步推进。目前黑龙江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 亿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9.1%,为全省粮食产能稳定提供了核心支撑。
为了让科技真正在黑土地上结出丰硕成果,桦川县建立起“书记田”“县长田”责任包保机制,形成科技推广“责任田”,推动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目前已建成19块“个十百千”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田,共计面积2.88万亩。“科技示范不是看热闹,要看实效。今年以来,我们多措并举,助力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力争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亩均分别增产3.5% 、4% 、4.4%。”原传栋说。
这种“示范田引领+全域推广”的模式,已在黑龙江全省遍地开花。2025年,黑龙江建设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44个,打造460个“百亩攻关田”、575个“千亩示范方”、92个“万亩高产片”,示范带动全省大面积均衡增产。
如果说农业科技扎根的良田是大展身手的“舞台”,那么良种就是登台的“主角”。
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桦川县水稻良种繁育面积达31万亩,年制种量15.5万吨,供种能力占全省43%。一批如富尔、田友、新峰等种业企业迅速崛起,推动“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群成形壮大,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
在田友种业公司的展示厅,总经理李艳欣正拿着一株穗形饱满的糯稻——“田裕3号”向前来参观的人员讲解:“这个品种糯性高达413,远高于黑龙江普通品种的350。这个品种更进一步的突破在于实现了高产——实收最高产量可达每公顷10吨,彻底打消了种糯稻不划算的认识,许多农户开始积极选种该品种。”
田友种业公司的展示厅里,总经理李艳欣在介绍水稻品种
从“不敢种”到“试着种”,背后是种业企业持续多年的创新攻坚。李艳欣坦言:“我们一开始就定位种子研发,正是这份对创新的坚持让我们活了下来。”如今,田友种业已建成一座可存储20万份种质资源的“基因宝库”,其中自有材料超过2万份,包括800多份大豆常规及野生资源储备、近9000份水稻储备材料。“有了这些,我们有信心培育出更多‘龙江种’,让高标准农田上种出更多高产粮。”
“龙江种”强,“科技芯”硬。截至目前,桦川县一共有162 个拥有经营权的品种、32个自主研发品种。
这一成果,是黑龙江全省种业创新的缩影。2024 年,黑龙江在全省布局 5 个国家级、4 个省级种质资源库,分积温带、分作物推荐135个三大主粮作物优良品种,建设22个专家育种示范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100%覆盖。全省种子企业超过500家,行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同时推进国家黑龙江大豆种子基地建设,面向全国大豆主产区供种占比77.5%,22 个专家育种示范基地、144 个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覆盖全省主要作物产区,让 “龙江良种” 在黑土地上全面扎根。
“我们每年组织200多个品种开展试验种植和展示示范,邀请农民到田里亲眼看,实地了解哪个抗病性强、产量高,让真正的好种子扎进广袤的黑土地里。”原传栋说。
良法提质 良机增效
“13、14、15……20!”
在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示范场,大豆地里传来清脆的数数声。
“你看这株大豆,用了水肥一体化的有20层叶,顶荚有14个;没用这项技术的才17层叶,顶荚只有6个。这一对比,产量差不少。”场长刘峰池的透露着欣喜,“现在我们配上了大垄密植技术,一米三的垄,种四行。与传统70厘米或65厘米垄作相比,一垧地播种的苗数从28万株增长到了31万株。”
刘峰池在数豆荚
2025年,黑龙江新建100个单产提升植保技术集成示范区,将水肥一体化、大垄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作为全省重点推广技术,大垄密植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分别达到6782万亩和400.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经实现全省覆盖,总体推广面积连续4年突破2亿亩次。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示范场便承担着这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试验与示范任务。
“在用水肥一体化时,我们把面前这340亩地分成13个轮灌区域,用手机就能控制每一路阀门的开关和流速。”刘峰池拿出手机演示,“在家里就能开关阀门,不用再往地里跑。一次能轮灌10到15亩地,三天完成施肥,比人工节水一半。”
对比传统灌溉方式,这项技术的优势不止于“省事儿”。过去,人工喷射式灌溉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水量蒸发快还容易流失;而精准滴灌只需3到5天,每分钟每个孔能滴40多滴水,水肥同步直达根部。“现在不仅节水、省肥,还避免了‘高处旱、低处涝’的问题。”刘峰池说。
右边为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豆,左边没用,对比明显
但水肥一体化等高产高效技术虽增产效果显著,在推广过程中却曾因传统设备成本过高,让农民望而却步。怎么让更多农户用得起好技术?在汤原县,一场“接地气”的技术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你猜这储水罐是啥改的?是瓦斯罐!”汤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佳微笑着揭秘。为解决水肥一体化技术设备成本较高问题,当地通过“保留关键功能、简化非必要环节”的自主改装,将整套设备价格压控至1300 多元,水肥一体化设备亩均成本从300元降至100多元,让技术真正“用得起、扎下根”。
“这套设备虽简陋,但效果不输高端机型。”站在香兰镇大有村大豆高产示范基地旁,李佳微指着相邻两垄大豆说,“这两垄大豆的品种和生长过程中的土壤、温度、降水条件等都基本一样,但左边用了水肥一体化,株型更高、豆荚更饱满;右边没有,株型矮一截、荚也少。周边老百姓天天看,都知道这片示范田的不一样,现在主动来问技术的人越来越多。”
良法需良机配合。走进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从高空俯瞰,金色的稻浪随风起伏,阳光洒在稻穗上,饱满圆润,泛着光泽,勾勒出一幅丰收的景象。
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
园区里,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试验田率先开镰收割。无人驾驶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履带式收割机在合作社的大院依次排开,静待“出征”秋收。“我们几乎每年都会更新一批农机设备,目前已经购置了履带式农机,无人机从最初的2.0升级到了6.0。”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告诉记者,合作社现有5000多亩地,用无人机施药,三天就能完成作业。不仅耗时少、亩均投入低,而且水稻还年年高产。
“靠的就是机器和技术。”见识过人力种地,再到如今成为机械种地、科学种地的实践者,刘春深深感受到了农机与农技结合所迸发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正在黑龙江全省奔涌。
2025年,黑龙江推进老旧农机更新换代,报废老旧农机3.46万台,新购置各类农机13.03万台。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持续提升,新增高性能播种机6140台,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3.3万架,居全国第一,飞防作业面积达5.6亿亩次,气力式电驱播种机、鲜食玉米收获机等一批高端智能机型成功填补国产空白。从“靠人”到“靠机”、从“凭经验”到“凭技术”,黑龙江的农业已然发生转变。
规模聚力 服务增效
“没有规模化,好机器转不开身,好技术落不了地。”富锦市新超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社(以下简称 “新超联社”)负责人周刚站在集中收割的玉米田边,说起他这两年做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心得。一旁的玉米田里,农机轰鸣、车辆穿梭,经收割机巨大的机身切割、摘穗、脱粒后,饱满金黄的玉米粒倾泻入仓。
周刚介绍,通过统一购种、统一机械化耕作、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统一烘干、统一销售的“六统一”规模化管理模式,新超联社整合 9 家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托管土地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带动300 余户农民走上“抱团发展”之路。
“我们今年测产数据是一垧地能打16吨玉米。富锦一般一垧地能产十四五吨,我们的托管田能多打1到2吨粮。”周刚介绍,过去农户自己种地时,只追一次肥,现在托管服务实现全程追肥三次、精准灌溉、无人机全覆盖作业,让玉米生长全程“喝足水、吃好肥”,自然长得好。
周刚展示从地里掰下来的玉米,玉米粒紧实饱满
不仅如此,2024年新超联社还推出“保底”政策,承诺入社农户每垧地保底产量15吨,超出部分按比例分红。“没有规模化经营和技术加持,我们绝不敢这样承诺。”周刚坦言。
如今,类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黑龙江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2025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黑龙江省202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服务主体壮大、服务模式创新、服务行业规范。优先支持服务主体运用先进农机设备,在社会化服务中运用大垄密植、侧深施肥、宽窄行栽培等技术,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截至2025 年,黑龙江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55亿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1.65亿亩次。
政府层面,桦川县落实佳木斯市粮食产能提升“四双”工程,聚焦“科技赋能大面积单产提升”主线,创新“院所联县、专家联乡、农技联村、植保联块”四双四联工作机制。由9名国家级、省级农科院权威专家牵头组成30余人的专家团队,精准对接县域9个乡镇及6个重点农业企业,百余名农业科技人员覆盖百个村屯,指导近千名农民种出千块示范田,形成上下畅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科技人员全程参与,从整地、育种、药肥施用、田间管理,直至秋收,确保每一个环节精准到位,科技服务全程在线。”原传栋介绍。配合该工程,114个农业服务组织落实全程托管面积36.53万亩,为技术集成落地提供规模化载体,大型农机能顺畅进田作业,技术效果立竿见影。
将视野放大到黑龙江全省,为让科技推广“有人抓、有人帮、有人干”,2025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11个工作组、黑龙江省农科院13个科技包联服务团和全省7500多名农技人员在关键农时下沉一线开展指导,保障粮食生产关键技术落地,推动“小服务” 汇聚成 “大支撑”。
从“育好一粒种”到“建好一块田”,从“创新一台机”到“适度规模经营”,从局部示范到全域推广,黑龙江正以科技为笔,以黑土地为卷,将每寸黑土变成可增产田,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记者:王婷婷
编辑:张璟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来源:微观三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