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拆解中国电动车后,他们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15:47 1

摘要:日本媒体专门找了一辆比亚迪海豹电动车,拆解开仔细研究,最后还把研究内容写成了一本书,一本就卖45000日元。可研究来研究去,他们发现这辆车除了轴承之外,几乎没有一个主要零件是日本生产的。

日本媒体专门找了一辆比亚迪海豹电动车,拆解开仔细研究,最后还把研究内容写成了一本书,一本就卖45000日元。可研究来研究去,他们发现这辆车除了轴承之外,几乎没有一个主要零件是日本生产的。

这事就发生在最近,日本的工程师们把中国电动车拆完之后,一群人都陷入了沉默。本来他们是想找找中国制造为啥能卖得便宜的秘诀,结果没想到中国制造早就不只是靠便宜取胜了,而是实打实的技术过硬。

更让日本媒体感慨的是,中国新能源车去年一年就卖了五百六十多万辆,比前一年多出来四成以上,现在全球每卖出两辆电动车,就有一辆是中国品牌的,这个占比真的很惊人。

日本的《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今年秋天的时候一起刊登了长文章,里面一条条列清楚了中国在十个行业里的实际进展。这种情况其实很少见,因为以前日本媒体更愿意关注中国存在的问题,可这次不一样,他们齐刷刷地承认,中国在电力设备、飞机、新能源车这些领域,不光是赶上了,甚至已经超过了。

就拿东京车展来说吧,当时比亚迪的展台被人群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而旁边丰田、本田的展区,相比之下就冷清多了。谁能想到,后来日本媒体居然用“中国只用10年,就走完了日本50年才走完的路”来形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这话里的感慨味儿特别浓。

日本社会的反应也变得很微妙。像索尼、松下这些大公司,招聘的时候都把“会中文”当成了优先条件;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些顶尖学府,也开始频繁引用中国的科研成果。这种变化其实挺熟悉的,就像我们当年疯狂学英语、一心追捧国外技术那样,只不过现在,咱们和日本的角色已经反过来了。

中国新能源车能这么快实现翻身,最关键的原因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一整条产业链,我们都实现了自主可控。单说宁德时代一家,它的电池份额就占了全球的37.9%,再加上比亚迪和中创新航,这三家加起来握有全球六成的市场份额。再看日本那边,就算松下砸了35亿去建电池厂,也赶不上中国供应链的推进速度。

其实电动车只是中国制造升级的一个小缩影。在造船领域,2024年全球七成的造船订单都落到了中国企业手里,光是手里握着的订单量,就够足足造四年的;而以前的造船强国日本,现在连全球前三都挤不进去了。

航天领域的情况更让日本媒体感慨。日本宇航员大西卓哉,2022年在国际空间站的时候发过文,说看到中国航天员进驻天宫空间站,“忽然就产生了亲近感,要是能联系上就好了”。还有2021年神舟十二号发射的时候,NHK电视台直播时直接说中国“正在迈向宇宙强国”,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等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之后,中国的天宫会是全世界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中国高铁的故事说起来更解气。2010年的时候,中国高铁刚突破时速486公里,当时日本媒体还在说“这些技术都是源自新干线”。可到了2023年雅万高铁通车,日本媒体的态度彻底变了。他们自己拆解研究后发现,中国高铁每公里耗电才19度,比自家新干线还省了一半,之前那些造谣说“中国高铁一公里耗电一万度”的说法,一下子就不攻自破了。

这背后其实是无数研发人员硬拼出来的结果。当年德国卖技术的时候,特意扣留了核心的IGBT芯片,一颗就卖2万块,就靠这个硬生生赚走了我们12个亿。直到2014年,国产8英寸生产线正式落地,我们才有了完全自主的“中国芯”。现在雅万高铁能跑到385公里的时速,日方也只能坦言“双方的技术差距已经难以逾越了”。

10月16号那天,中国能源领域一下子迎来了三项重大突破: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玲龙一号”首堆冷试成功;第一个国家级深水油气应急救援基地正式启用;还有西北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调峰火电工程全面投产。这种同一天在多个领域同时开花的速度,在其他国家其实很少能见到。

现在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稳定了,技术更新的速度自然就快了。现在国内工厂里,一半以上的活儿都是机器人在干;而日本因为人手不够,工厂里机器人的使用率才三成多。像芯片设备、数控机床、高精度传感器这些以前全靠进口的东西,现在国产产品的占比已经超过七成了。

中国现在的研发开支占GDP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二点五,还建了三十多个国家级创新中心。更关键的是,中国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平均只要十八个月就能完成,而日本得花四十二个月。这还不算,更让日本担心的是,以前他们一直占据优势的精密仪器、工业机器人、高端电机这些领域,现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已经比他们还多了。

中国制造能实现崛起,政策支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采用的是混合所有制,谁在研发和生产上出力多,最后就能分到更多收益。而且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合作攻关的比例也从2015年的不到三成,涨到了现在的六成八,大家一起发力,效率自然就高了。

到2027年底的时候,中国会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经达到了约9500万千瓦,这五年里增长了将近30倍,相当于给咱们的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一个“巨型充电宝”。另外,2024年中国氢能的生产消费规模超过了3600万吨,在全世界都是排第一的。

现在中国人均GDP刚超过1.3万美元,而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31.3万亿元,增长到了2024年的40.5万亿元,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已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了。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无数工程师在车间里、实验室里、生产线上一点点抠细节、拼命钻研的结果。

现在日本媒体报道中国的方式,已经从过去那种简单播报中国新闻,变成了深入分析中国成功经验的“危机预警”式报道。从他们的文字里能明显感觉到一点:全球供应链越来越离不开中国,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欧美消费者现在买东西,也不再问是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会问“这是哪个中国品牌”。像比亚迪、宁德时代、大疆这些名字,已经成了全世界都认可的品牌。而且中国出口也不再是单纯地卖货,而是会去当地建厂,还把技术教给当地人,真正融入当地市场。

就像现在日本的农民,会用“大疆无人机”来做农业作业;城市里的通勤族,坐着中国参与建设的高铁上下班;商店里摆满了中国品牌的家电产品。其实这些日常用品的变化,最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真实影响力。

现在中国在核电、新能源、电网这些重点领域,已经实现了国际领跑。过去十年里,中国还帮着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了60%和80%。这种实实在在的贡献,让欧美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制造的价值。

日本媒体也忍不住感慨,中国全面的产业升级速度,完全超出了他们之前的预期。他们心里很清楚,现在这事不是说谁能压过谁,而是看谁能把想法更快地变成能用的东西。未来十年比拼的不是关税高低,也不是喊多少口号,而是看谁能把技术变成老百姓买得起、用着顺手的产品。

日本媒体把比亚迪电动车拆解完写成书卖,德国工程师拆完之后则是集体沉默。现在日本媒体都在用“中国用10年走完了日本50年的路”,来形容中国产业的发展速度。

而我们自己呢,可能还没完全适应这种被昔日的“老师”承认、甚至被他们认真研究的感觉。

来源:禾下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