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开放日:2万元/人,一次性参访机会,每月两次名额,15人一批。
最近几天,“于东来”又上热搜了。
这次不是因为员工年终奖、不是假期太长、也不是又救了哪家快倒闭的超市。
而是开始收费了。
每人2万元的开放日、每年100万元的高端研学、3小时50万元的于东来面对面。
消息一出,网友两极分化:
有人说“终于等到官方开课,值得”;
也有人说,“这不是变相割信徒韭菜吗?”
我看完公告和争议之后,心情挺复杂的。
因为这事儿,说对也对,说错也没完全错。
先讲事实。
胖东来这次收费,不是随便“喊个价”。
而是分了三个层次:
企业开放日:2万元/人,一次性参访机会,每月两次名额,15人一批。
含实地考察、理念讲解和午餐。
结果:首批名额24小时售罄。
高端研学:100万元/年,10个企业家名额。
封闭式两天活动,由于东来亲自带队。
个人会谈:50万元/3小时,和他面对面谈管理、谈人生。
官方说明所有费用“全额用于公益”,由“传播美好之路基金”统一管理。
这听上去挺完美:
知识变现,但不进自己口袋。
可大家真正的困惑不是“钱去哪儿”,
而是为什么要收?收这么多?值不值?
于东来是个特殊的存在。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人,更像个“理想主义布道者”。
二十多年,他靠“关心员工”“不欺客人”“做幸福企业”成了业界神话。
很多人去许昌,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朝圣”。
问题就出在这里。
当“信仰”开始收费,它就不再是纯粹的信仰。
就像当年巴菲特午餐拍到几百万美元,
有人觉得那是“稀缺智慧”,
也有人觉得那是“智商税”。
区别只在:巴菲特从不主动开价,而胖东来这次,是他亲自定的规则。
你说他“商业化”?
他全捐公益。
你说他“精神传教”?
他让大家看到更美好的商业形态。
从公告看,于东来多次强调:
“免费参访浪费资源、质量太低、有人偷师竞争。”
所以要通过高门槛来“筛选真正有心的企业家”。
听起来挺合理:
毕竟“愿意掏钱学习的人,可能更真诚”。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信徒的筛选机制。
这几年,胖东来不是没被“模仿失败”过。
很多超市学他的装修、福利、节假日制度,最后都亏得一塌糊涂。
所以,这次收费,也可以理解为于东来在用“价格”当防火墙。
但是,会不会出现:
真正有理想、有心学习的中小企业主,恰恰是掏不起50万那批人。
他们才最需要指导、最需要“幸福企业”的样本。
而高价筛掉的,往往是最该被影响的群体。
这就有点讽刺了:
胖东来号称“让商业回归美好”,
可“美好”这次被打上了价格标签。
支持者说:
“你去咨询公司做战略顾问,一小时都得几十万。”
“他能帮你调动员工幸福感,这50万不亏。”
反对者说:
“这不就是把理想主义打包成奢侈品卖?”
“美好是免费的,怎么成了高净值人群专属了?”
其实两边都没错。
本质上,这件事不是‘收钱’的问题,而是‘象征’的问题。
2万元的开放日,不只是参访体验,
而是一种“我有资格被启蒙”的象征。
50万元的会面,不是咨询服务,
而是一种“我能进入信仰核心圈”的身份认同。
这就像奢侈品一样,买的不只是功能,还有地位感。
也就是说,于东来卖的,从来不是管理学,而是精神稀缺。
在商业世界,理想主义往往走不远。
它太贵,太难复制,也太容易被误解。
而于东来,是为数不多把理想主义变成制度的人。
从“超市不卖烟酒”到“员工月休八天”,
他已经证明理想能落地。
如今,他又在证明另一件事:
理想,也可以收费。
这或许不是堕落,而是成熟。
过去的于东来,靠“拯救别人”获得崇拜;
现在的于东来,开始“教育别人”赚取信任。
形式变了,信仰还在。
只不过,这种信仰越来越像奢侈品,
不是人人能拥有的生活方式,
而是一种被仰望的品牌。
其实,于东来并不需要靠这点钱证明什么。
他早就是神话。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越是“神化”的人,越需要用现实的方式去“去神化”。
所以他收钱,其实也是在“落地”。
让理想从神坛回到市场。
问题只在于:
当理想有了门票价,我们普通人还能不能“靠近”?
当幸福企业变成商业样本,那些真正挣扎的中小商户,还学得起吗?
他在提醒我们:
理想很美,但美好从来不便宜。
你可以不付那50万,
但你也得承认,能让几百万网友争论“该不该收钱”的理想主义者,
在这个现实的时代,
已经不多了。
来源:新咖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