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怎么可能染上这个病?”这是她第一次听到诊断后,泪眼模糊中脱口而出的质疑。她是我们小区里勤勤恳恳的阿姨,扫街、做饭、帮邻居,年年体检、从不抽烟喝酒。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被确诊为艾滋病(HIV 感染)晚期。不抽烟、不喝酒、爱干净,这些“我没问题”的坚信
作品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我怎么可能染上这个病?”
这是她第一次听到诊断后,泪眼模糊中脱口而出的质疑。
她是我们小区里勤勤恳恳的阿姨,扫街、做饭、帮邻居,年年体检、从不抽烟喝酒。
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却被确诊为艾滋病(HIV 感染)晚期。
不抽烟、不喝酒、爱干净,这些“我没问题”的坚信,成了她最后的致盲。
她的故事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我见过太多像她一样“洁身自好却疏忽风险”的人。
她无动于衷,以为自己“不会得病”;而病,却静静潜伏。
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换成是你、或你的父母、或你的孩子,一次小小的忽略,可能改变几十年的轨迹?
今天,我想带你一起出发:从“恐惧”出发,走向“可控”。
因为:最可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你以为它无所谓。
很多人听到HIV,就联想到“吸毒”“多性伴”“乱来”。
结果,一到自己身上,就说:“我没那个,我不会得。”
其实,2023 年我国已约有 1 290 000 人 正在生活着HIV感染状态。
而且,在新报告中,50 岁及以上群体在新发病例里占比呈上升趋势。
也就是说,即便你觉得“自己没事”、“自己洁身自好”,也不能掉以轻心。
你知道吗:
你帮邻居处理伤口、清洗床单、倒痰盂,如果手上有破口、没戴手套,就可能造成血液或体液交叉传播。你以为去小诊所拔了几颗牙、输个液、做个理疗,“便宜又快”没问题。但如果那里消毒不规范,就极可能成为隐形传播通道。例如:一项研究指出,在中国外科手术患者中,2009-2018年预手术HIV阳性率从19.5/10 万上滑至74.3/10 万,显示非“传统高危人群”中也有感染现象。、
换句话说,你以为离“风险”远,其实风险可能比你想的更近。
这里有个反转:HIV 感染并非一定意味着“等死”。
如今,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坚持规范抗病毒治疗(ART),感染者完全可以像慢性病患者一样正常生活。
在我国,一些数据显示:检测率、治疗覆盖率、病毒抑制率正在逐步接近国际目标。
换一个角度想:你把HIV看成一把锁,而不是一把刀。锁如果早锁好了,房门还能安全。晚了,刀刃就来了。
下面是几个你或许忽略的潜在风险点:
共用剃须刀、牙刷、刮胡刀:虽不是主要传播路径,但如果有微伤、体液存在,也不是零风险。非正规诊所、非法操作:消毒流程有缺失、器械重复使用、针头混用…这些是我国过去HIV通过医疗器械传播的重要原因。性伴减少、洁身自好≠100%安全:性传播依然是我国HIV新增病例的主渠道。年龄增长=风险下降?不!数据显示,50岁以上、60岁以上的新增HIV病例比很多人想象中还要多。总之:你以为只是“老了”?其实是神经在求救。
面对HIV,我们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发。以下医生建议,你我都能做到:
1. 每年做一次HIV筛查
检查只需抽血一次、十几分钟就好,并且费用低。尤其是你:曾接受过医疗操作(拔牙、输液、针灸)/有伤口接触血液/50岁以上/有不确定性伴侣历史。筛查≠羞耻,而是对自己负责。就像给车做一次保险检测,不是说明它坏,而是确保它好。2. 医疗操作选正规机构
拔牙、输液、理疗、针灸、拔罐,这些虽小,却是不可忽视的“入侵”操作。选择具备资质、消毒流程规范、有一人一针、一次性器械优先的医院或门诊。“便宜”可能是你最后一次省钱的代价。你吃下的每一口,胰腺都在替你买单——换成HIV,这句话一样成立。3. 帮助他人也守护自己
帮邻居时、做志愿服务时,要有防护意识:穿手套、戴口罩、别用手直接接触他人血液或伤口。善良是美德,但善良不等于无防护。好心,配上防护,更安心。4. 关注家庭、年龄增长、隐形风险
不只是年轻人,高龄人群的HIV风险不可忽视。和伴侣坦诚沟通,对彼此过去的治疗、手术、输血、针灸经历有基本知晓。在家庭中养成“安全使用共用物品”的习惯:剃须刀、牙刷、血糖试纸、伤口敷料,都不要共用。5. 若确诊,早治疗、坚持治疗
如果筛查发现阳性,不要恐慌,更不要拖。及早进入治疗,遵医嘱服药。当病毒量检测不到后,你不仅能正常生活,还能显著降低传播给他人的风险。医学的进步,不是让人不老,而是让衰老更可控。HIV 也一样。健康,从来不是偶然,而是选择的结果。
你做的一次检查,也许能换来十年的安心。
别忽视那些看起来“没大事”的细节,它们可能是健康的隐形裂缝。
如果你也认识人群中有类似经历,或者担心自己是否存在风险,欢迎在评论区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关照。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