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主播李梓萌被 AI 克隆带货,涉事公司被罚二十万元、平台全额退款,监管加码直指虚假广告与深度合成滥用
央视主播李梓萌被 AI 克隆带货,涉事公司被罚二十万元、平台全额退款,监管加码直指虚假广告与深度合成滥用
这事闹大的原因很简单:有人拿她的脸和声音去卖“深海多烯鱼油”
画面里,她穿着熟悉的职业装,语气自然、口型精准,甚至还贴心叮嘱“缓解头晕手麻、改善记忆”
很多人看到“央视主播推荐”,心一松,跟着下单
等货到手,才发现这玩意儿执行标准是糖果类食品,哪来的治疗功效
消费者一投诉,监管介入,技术比对出来了真相:直播里那个人根本不是她,是用深度学习合成的假影像,声音也是克隆的,连“央视授权书”都是伪造,粉丝与好评还买的机器人
北京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理很干脆:虚假广告,罚款二十万元;
平台对消费者全额退款
事情被媒体报道后,舆论哗然
不是因为好奇技术有多逼真,而是气愤——一个兢兢业业的新闻人,被莫名其妙拖进泥里
可气归气,心里更凉的是,她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你可能还记得“AI 靳东”诱骗中老年女性投资转账的新闻,多名被告人最终获刑
茶界泰斗张天福离世多年,却被“复活”为某茶企代言,引发广泛争议
还有那段“AI 全红婵”推销“增高药”和土鸡蛋的带货视频,点赞过万、卖出近五万件
张文宏医生也没躲过,AI像素糊得一塌糊涂、口型跟不上,才让人看出破绽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看见不等于相信”的时代
讲真,如果你长期看《新闻联播》,很难把“带货主播”和李梓萌联系在一起
这个在二十九岁登上联播台的姑娘,硬是戴了十几年的假发,只为镜头里多一点成熟和稳当
有次她上《开门大吉》,摘下假发的那一刻,全场倒吸一口气——长发落肩,人也仿佛轻了十岁
她笑得很松弛,台下却有人感慨:原来新闻里的严肃,只是她把个人放在了工作后面
她的工作有多紧?
曾经一年出勤 158 期节目
凌晨四点进大楼准备《朝闻天下》,晚上又转身去联播的彩排和录制,连轴转成了常态
央视还有个规矩:主播念错一个字,罚款两百
她被倪萍半开玩笑地说“贷款上班”,网友也拿“劳动姐”打趣,可她真正的硬功夫,是那次八分钟无提词器的直播
紧急稿件来不及上提词器,她盯着纸稿,节奏稳,转场顺,稿子短空时还能无痕衔接——那是从骨子里长出来的职业肌肉
所以,当一个人严谨了半辈子,忽然在“她自己都不知道的直播间”里卖起保健品,你能不替她委屈吗
她至今仍低调,四十八岁单身,父母催婚,她说不将就
同事还当众替她征婚,觉得“这么优秀的姑娘,该遇到懂她的人”
也正是这种不张扬,让她被AI瞄到了:公众信任度高,肖像清晰可得,素材一搜一大把
我不想把一切罪过都丢给技术
技术从不背锅,滥用才该被追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说,2025年,国内生成式AI产品用户已达5.15亿
规模大、门槛低、扩散快,这是一把锋利的刀
北航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提醒,自 2025 年 9 月开始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 AI 生成内容必须显式标识“亮明身份”,并鼓励加数字水印等隐式标记
这不是“走个过场”,而是给合法应用和违法滥用划下清清楚楚的线
监管不是迟到,是在追着问题跑
从李梓萌的案件看,技术鉴定、证据固化、平台配合、退款善后,一套流程跑下来,才让受害者的损失尽可能止血
可现实同样尖锐:内蒙古的郭先生,十分钟被“AI 换脸”好友骗走四百三十万,2022 到 2024 年相关诈骗涉案金额累计超过两亿元
违法成本若是太低,诱惑就永远大过风险
我也在想,如果你是屏幕那头的观众,怎么辨别?
看不出真假时,先别信“权威背书”,尤其是健康品、理财、投资
把购物车慢一点,是对自己最简单的保护
如果你是内容平台,别只盯着GMV和转化率
建立更强的 AI 溯源和水印识别能力,别把“审核”外包给算法
如果你是企业,打着科技的旗子去骗老百姓的钱,法律会让你付代价,舆论也不会手软
我记得一个小画面:北京的央视大楼清晨很安静,玻璃门里反着天色,她拎着资料走进去,灯一盏盏亮起来
她还是那样,调麦、对稿、换上那顶熟悉的短发假发
后台刷到关于自己的 AI 新闻,她眼神里掠过一丝无奈,又把手机扣在桌面——直播要开始了
这个职业的本质是把复杂的世界讲清楚,她做了这么多年,也还在做
AI 会越来越强,人心也要学会越来越稳
我们要的不是谈技术色变,而是把工具拽回正道
尊重他人肖像与声音,是底线;
规范标识与追责,是护栏;
教育公众与平台尽责,是长效之道
当这些环环相扣,狸猫就没机会换太子了
来源:花花爱看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