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是唐德宗的年号,共计4年。)初。楚州(开皇十二年(591年)置楚州(今江苏淮安)。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淮河以南,盱眙县以东,宝应县、盐城市以北地区。唐代日益发达的运河经济,让时称楚州的淮安千帆相接,四时不断,故白居易亦有诗赞曰
唐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是唐德宗的年号,共计4年。)初。楚州(开皇十二年(591年)置楚州(今江苏淮安)。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淮河以南,盱眙县以东,宝应县、盐城市以北地区。唐代日益发达的运河经济,让时称楚州的淮安千帆相接,四时不断,故白居易亦有诗赞曰:"淮水东南第一州"。)司马杨集,自京之任,至华阴宿。夜有老人,戴大帽,到店。就炉向火。杨君见其耆耄[qí mào](泛指年老。耆指六十岁,耄指八十至九十岁。),因与酒食。问姓氏。曰:“姓杨。”又诘其祖先。云:“越公(隋朝权臣杨素,封越国公)最近。”杨公乃越侄孙,复重问。曰:“为君所迫,我乃尽言。我是越公季弟也,遭兄亡命,遂遇道真。”集闻姓氏,再拜复坐。曰:“吾亦知汝过此,故来相看。祖母与姑数人悉在,汝欲见否?吾先报去。”少顷复至。明旦,与杨君入山,约里余,有大涧,阔数丈。老父超然而越。回首谓杨君曰:“当止此。吾与汝唤阿婆去。”逡巡间,老母及女与六七人,绕岩而至。杨君望拜,隔水与语,皆嗟叹[jiē tàn](感叹。),亦有泣者。良久曰:“且去。妨汝行役。”杨君乃拜。回数十步却望,犹有挥袖者。明日复来,深水高峰。并不见矣。(出《逸史》)
唐朝建中初年,楚州司马杨集从京城赴任途中,宿于华阴县。夜间有一戴大帽的老人至客店,靠近火炉取暖。杨集见其年迈,赠以酒食,问其姓氏。老人答姓杨,追问祖先时称“与越公杨素血缘最近”。杨集实为杨素侄孙,惊而再问。老人道:“既被追问,便直言相告——我乃越公杨素幼弟,因兄长遭难逃亡,于此得道成仙。”杨集闻后叩拜。老人言:“早知你途经此地,特来相见。你祖母、姑姑等皆在此山中,可愿一见?容我先去通报。”片刻后返回。次日清晨,老人引杨集入山,行一里余见数丈宽山洞,老人飞跃而过,嘱杨集止步,自去唤人。不久有老妇与女子六七人绕岩而来,杨集隔水遥拜对话,众人皆感慨泣下。良久道:“你公务在身,且去吧。”杨拜别后回望数十步,犹见岩间人挥袖作别。次日再访,唯见深水高峰,踪迹全无。(出处:《逸史》)
“有大涧,阔数丈。老父超然而越。”“耆”指代六十岁以上的人,“耄”则表示八九十岁的年纪。这位老者从外貌观之,已然是垂垂老矣。然而,当面对宽度达数丈的巨大山涧时,他竟能“超然而越”(即径直跃过),反观年轻人杨集,却只能对着山涧徒然兴叹。在唐代,一丈约等于三米。至于“数丈”之“数”,我颇为疑惑,不知“二”是否可称之为“数”,亦或至少需为“三”?倘若为后者,那么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能一跃跳过九米以上的距离,这份功夫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梁书·羊侃传》记载,羊侃年少时便以雄勇著称,膂力远超常人。他曾在兖州尧庙(祭祀尧帝的庙宇)表演“踏壁”绝技——向上纵跃高达五寻(古制一寻为八尺,五寻即四丈),横向更在壁面连续踏出七步足迹,足见其身体控制与爆发力之惊人。羊侃的勇武甚至引来北魏朝廷的质疑。据传,北魏皇帝为验其名,命他当众演武。羊侃竟以手指硬生生插入石板,满朝为之震骇,再无一人敢疑其能。作为南梁名将,羊侃堪称国之柱石。侯景之乱时,他镇守建康,屡挫叛军锋芒,令侯景深为忌惮。可惜天不假年,羊侃于战中突然病逝。他一死,南梁防线随之崩溃,侯景终破建康,竟将梁武帝困饿而死——一代英雄的猝然离去,改写了一个王朝的命运。
《北史》与《隋书》中记载,隋朝有位名将沈光,字总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于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沈光年少时便以精湛的骑术闻名,被时人推为“天下第一”。他不仅骁勇善战,更以矫捷的身手著称,堪称一代轻功高手。隋初修建禅定寺时,曾发生一事:悬挂旗幡的绳索突然断裂,而幡杆高达十余丈,众人无计可施,正发愁如何重新系绳。沈光恰巧经过,对寺僧说道:“把绳子给我,我能上去。”起初僧众皆不信——若不放倒旗杆,常人岂能攀至杆顶系绳?都认为这非人力可及。谁知沈光突然如灵猴般纵身而起,口衔绳索、手脚并用,迅捷直上,顷刻间已攀至杆首龙头上。他将绳结系稳,继而凌空翻身,轻盈落地。在场者无不大惊,纷纷击掌称奇。时人震撼于其宛若飞天的身手,遂赠他一个响彻后世的名号——“肉飞仙”。
唐代《纪闻》与《朝野佥载》中也记有一例:北齐时少林寺僧稠禅师,初入寺时体弱,常受同门欺侮。后发愤习武,终成拳捷骁武之人。一次,他在寺殿中“横踏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更“跃首至于梁数四”(见《太平广记》卷九十一)。这一记载充分体现出僧稠卓越的腿部力量、平衡能力与攀援技巧。
岭南第一禅 僧稠禅师
据《清稗类钞·技勇类》所载,曾有某女子与一盗贼比试飞檐之术:贼先“如登梯般踏壁直上,至顶后翩然跃下”,女子却嗤笑道:“技仅如此?”贼称此为“飞檐术”。随后该女子同样踏壁而上,较贼更为迅捷;至檐顶时,她竟能返身贴壁、徐步下行,如履平地。贼见状大惊。可见该女子无论在踩蹬发力还是身体贴壁的控制上,均远胜于贼。尤其“返身贴壁徐步而下”一举,更展现出她将垂直壁面转化为可步行的平面之高超能力——非但有上跃之劲,更具下行之稳,实为踏壁技艺之化境。
老人乃越公季弟,越国公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他是隋朝著名的军事家、权臣,为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隋炀帝杨广巩固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早年出仕(北周时期):出身士族,才华出众,先后效力于北周武帝和权臣杨坚(后来的隋文帝)。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特别是在平定北齐的战役中表现出色。
隋朝开国功臣(隋文帝时期):作为杨坚的心腹,他率军南下,指挥水军主力,为灭亡南陈、统一中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功高盖世,官至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封越国公,权倾朝野。
辅佐杨广(隋炀帝时期):据传他在隋文帝病重期间,协助晋王杨广夺嫡即位,深得隋炀帝信任。后期继续担任要职,但已年迈。
去世:大业二年(606年),杨素去世。死因众说纷纭,有说病故,也有传言称隋炀帝对其既倚重又忌惮,其死或与皇帝有关。
杨素以治军严厉著称,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传说他每次作战前,会故意将犯有过错的士兵推出斩首,多时达百余人,以此来立威,让全军恐惧而拼死作战。获胜后,他再对存活下来的精兵进行重赏。因此虽常打胜仗,但部下伤亡极为惨重。这为他赢得了“冷血”的名声。
两个著名的爱情故事都与杨素直接相关。
破镜重圆:陈朝灭亡后,杨素纳了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为妾。公主的丈夫徐德言凭借半面铜镜找到杨府。杨素得知他们的故事后,非但没有发怒,反而表现出难得的慷慨与大度,将乐昌公主还给了徐德言,并赠予资财,成就了一段佳话。这展现了杨素性格中并非只有冷酷的一面。红拂夜奔:杨素府中有一位手持红拂的侍女(即红拂女张出尘),她见识非凡,看中了来府中做客的布衣英雄李靖。她认为杨素虽是“尸居余气”(比喻垂死之人,无所作为),不足依附,于是深夜化妆出逃,与李靖私奔。杨素祖上为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的羊舌氏。为避战乱,羊舌氏一族隐居于华阴,并改姓为杨。至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乌江,汉高祖刘邦诏令:得项羽遗体者封侯。时有名为杨喜的士卒,在围攻项羽时夺得其一截遗骨,因而受封为赤泉侯。此爵位成为弘农杨氏步入政坛的重要基石。其后人虽一度声名不显,但至东汉时,家族中出了一位大儒——杨震。
杨震历四次升迁,曾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赴任东莱途中经昌邑,当年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任昌邑县令。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深夜前来拜访恩师。杨震问道:“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何故?”王密答:“暮夜无知者。”杨震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罢,羞愧而去。
该故事经杨潮观加工渲染后,更显杨震之清廉高洁,并对王密行贿之举予以批判。剧中杨震一针见血地指出王密所谓“清俸”之虚妄:“算若干尔俸,几多尔禄。够得罄囊讨好。料无非膏脂剥削层层扰,好待半去肥家半奉高。”
明代莱州知府胡仲谋所编《邑志佚文》中另载一细节:杨震却金当晚,其仆魏南羊恰在隔壁听闻此事。胡仲谋推测,此事流传非因王密或杨震本人,实由魏南羊传出,恰印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之古训。
“杨震暮夜却金”成千古美谈,流传至今。杨震当时声望极高,被誉为“关西孔子”,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极重门第的东汉,他的显赫大大提升了弘农杨氏的地位。后因弹劾奸佞遭贬,杨震愤而自尽。然其子孙皆官至太尉,实现“四世三公”之盛况。至魏晋时期,弘农杨氏渐趋衰落。曹操诛杀杨修时,该族已显颓势。部分族人南迁,却仍遭灭门之灾。留守北方的一支虽出过两位皇后,却在与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的权斗中落败,再遭三族之诛。曾显赫一时的弘农杨氏,至魏晋几近湮没。然因族裔众多,历经多次迫害,仍有旁支存续。后世杨姓多自称为弘农杨氏之后,隋文帝杨坚亦如此自称。不过普遍认为,杨素方是弘农杨氏的正宗后裔。
这里穿插讲几个杨氏源流的轶闻趣事,供诸君茶余:
雀报呈祥:《雀报呈祥》是一段关于杨震之父杨宝因救黄雀而得善报的著名传说。杨宝,字稚渊,生性善良、清高正直且学识渊博。他一生未仕,却以高尚的品德赢得时人敬重,名扬一方。
黄雀衔环
相传杨宝九岁时,入华山牛心峪砍柴,见一只黄雀被老鹰啄伤,坠于树下,又遭蝼蚁围困。杨宝心生怜悯,小心将黄雀捧回家中,安置于箱,铺以软布,悉心照料,还特地采摘黄花喂食。三个月后,黄雀羽翼重生,杨宝遂将其带至牛心峪峰顶放飞。当夜,杨宝正在灯下读书,忽有一黄衣童子手持四枚白玉环前来拜见,恭敬言道:“我乃西王母使者,奉命出使东海,途中遭恶鹰袭击,幸蒙君仁慈相救,得以重生。深感君恩,特以此环相报。”童子继而祝曰:“愿君子孙世代清白,位登三公,如玉环般洁白无瑕。”语毕,倏然不见。
后果如所言,杨宝之子杨震,以及其后杨秉、杨赐、杨彪四代,皆因清廉正直、功绩卓越,连续官至太尉,成为我国历史上“四世三公”的佳话,流传千载。为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这一传说被收录于《续齐谐记》之中,并与“结草”典故合为“结草衔环”的成语,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如今,华山牛心峰上仍存有“放雀台”遗址,成为华山一处承载着诚信与仁爱文化意义的重要景点。
杨果孔禽:杨修自幼聪颖过人,才思敏捷。九岁时,某日孔君平前来拜访其父杨彪,恰逢杨彪外出。杨修从容待客,奉茶设果,礼数周全。
孔君平见盘中杨梅鲜润,便有意戏之,指着杨梅笑道:“此是君家果。”——借“杨”字双关,谓杨梅为杨家之果。
杨修应声即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亦以“孔”字为契,反诘孔雀岂为孔氏家禽。
孔君平闻言愕然,一时语塞。此妙对迅即流传,后被收录于《启颜录》之中,成为表现幼年杨修机敏捷思的经典轶事。
鸡肋: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载:曹操出兵汉中征讨刘备,屡战不利,欲退兵而又心有不甘。一晚用膳时,曹操见盘中鸡肋,执之良久,沉吟不定。适逢军中令官请示夜中口令,曹操便随口应道:“鸡肋。”众人皆不明其意,唯杨修闻后便开始整理行装,作撤军之备。旁人惊问其故,杨修答:“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魏王以汉中如鸡肋,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知王意已决,不久必班师矣。”果不其然,数日之后曹操下令撤兵。杨修由“鸡肋”一口令窥透曹操心思,虽因此招致猜忌,却留下“鸡肋”这一典故,至今仍被用以比喻那些看似有用却实际乏味、取舍两难的事物。
愚智三十里:“愚智三十里”一语,常被后人用以形容才智高下悬殊。其典出自曹操与杨修同观曹娥碑的一段轶事。
曹娥乃东汉著名孝女,度尚为其立碑,碑文精妙,广为传颂。文学家蔡邕读后,于碑阴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操南下途经此碑,虽赞其文,却不解八字何意,遂问主簿杨修:“卿知此意否?”杨修答:“知。”曹操即阻之曰:“卿勿言,容吾思之。”
绝妙好辞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人并马而行三十里后,曹操方道:“吾已得之,请卿先言。”杨修乃解:“黄绢,色丝也,合为‘绝’;幼妇,少女也,合为‘妙’;外孙,女子也,合为‘好’;蒜臼,受辛也,合为‘辭’(辞)。八字即‘绝妙好辞’,乃蔡邕赞碑文之语。”曹操笑叹:“正合吾意。然吾才不及卿,竟相差三十里。”
晋人裴启将此事载入《语林》,评曰“有智无智隔三十里”,此语遂成典故。如黄庭坚诗云:“短长不登四万日,愚智相去三十里。”
题门解意:曹操任丞相时,监造相府花园。竣工之际,工匠请其观览,曹操看后不语,只于门上题一“活”字而去。众人皆惑,求问杨修。杨修曰:“门中写‘活’,乃‘阔’也,丞相嫌门阔耳。”工匠急改窄门,再请曹操视之,曹操果悦,问曰:“谁人解意?”工匠实告。曹操表面称善,心实忌之。
一人一口酥:有人赠曹操一盒酥,曹操尝后,于盒上书“一合酥”三字,传示群臣。众臣不解其意,杨修见之,即开盒取酥分食众人,曰:“魏王命我等‘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乎?”群臣叹服。然曹操愈忌杨修之才,后终借故杀之。杨修屡次识破曹操心意,虽显智谋,亦招杀身之祸。
老牛舐犊:“老牛舐[shì]犊”一词,常被用以比喻父母对子女深沉无私的关爱。这一成语的典故,源于东汉太尉杨彪与其子杨修的一段往事。
杨修曾任丞相曹操主簿,才思敏捷,却因锋芒过露遭曹操忌惮,最终被杀害。时隔多日,曹操在殿外偶遇杨彪,见他身形消瘦,便故作关切问道:“杨公何以消瘦至此?”杨彪淡然一笑,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言下之意是:我自愧不如金日磾[Jīn Mì Dī]能预知祸患、保全名声,如今只能空怀如老牛舐犊般深切却无用的爱子之心。
金日磾为西汉武帝时大臣,其子因得武帝宠爱却行为不端,金日磾恐酿大祸,毅然杀子以绝后患。杨彪借此典故,既婉转表达丧子之痛,又暗讽曹操杀修之过。曹操听罢,顿时面红耳赤,“为之改容”。杨彪虽未直言指责,却以一句绵里藏针的回应,令曹操羞愧难当。史载此事,不仅可见杨彪身为父亲的隐痛与克制,更使“老牛舐犊”成为深厚亲情的经典隐喻,流传至今。
炀帝索书:隋炀帝杨广虽在后世史书中多以奢靡亡国之君形象出现,但其在位期间广收天下典籍、珍护文献之功,亦不可忽视。史载其于洛阳观文殿中积聚宝册新书八千余卷,并严令看守,不容失一字。
唐高祖武德四年,李世民率军攻占洛阳,命人将观文殿中所藏书籍悉数装车,遣太傅卿宋遵贵押送往长安。是夜,一名叫上官魏的唐兵忽得一梦:见炀帝杨广怒目叱曰:“何故夺朕宝书运往长安?既取所爱,必自受其咎!”上官魏醒后急告宋遵贵,宋不以为意。宋命士兵将书车运至陕州码头,改以漕船载书,欲借水路安稳西行。不料船队启航未久,忽遇狂风骤起,舟覆书沉,八千卷典籍尽没于河,宋遵贵亦溺亡。
当夜,上官魏又梦炀帝。此时杨广面露悦色,道:“朕已悉数收回宝书。”上官魏初不解其意,数日后惊闻覆船之讯,方知梦中语竟为现实映照。时人皆异其事,后宋人将这段轶闻辑入《大业拾遗记》,流传后世。
天命难违: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八月,杨震第十六代孙女杨氏被选入唐睿宗太子李隆基宫中为妾。其时正值武则天女太平公主专权朝政,宫中遍布其耳目,大小事务皆被暗中监视并禀报于她。李隆基得知杨氏有孕,心甚忧惧,私下对侍读张说道:“太平公主不欲我有子嗣。今杨氏怀孕,恐祸将至,如之奈何?”遂密令张说暗中购置堕胎药,并亲至密室煎制。不料煎药之际,李隆基恍然若梦,见神人持兵器环护药鼎,三次煎煮,三次药鼎皆翻覆。醒后惊觉梦境成真,心甚异之,急告张说。张说进言曰:“天命不可违,殿下合该有子,毋需多虑太平公主之势。但且安心,可保无虞。”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杨氏果平安产下一子,即日后之唐肃宗。李隆基初为其取名嗣升。时有术士言此子不宜由生母亲养。恰太子妃王氏无子,遂将嗣升交其抚育,王妃待之如己出,疼爱有加。嗣升二岁封陕王,五岁授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诸蕃落大使。自幼聪颖仁厚,及长更显敏识强记,文辞雅丽,过目成诵。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玄宗李隆基已即位,嗣升晋封忠王,改名李浚,生母杨氏亦获封杨妃。杨妃为报张说昔日护子之恩,将女儿宁亲公主嫁于张说之子张洎为妻。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太子李瑛获罪被废,玄宗立忠王李浚为皇太子。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避蜀,太子李浚于灵武(今宁夏境内)即位,改名李亨,是为唐肃宗,并尊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玄宗在蜀下诏,追封杨妃为元献太后。
解 语 花:“名花解语”、“解语花”等词语,常被用来赞美女子不仅容貌美丽,更善解人意、聪慧可人。这一系列典故的源头,正与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一段轶事密切相关。
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所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秋日,皇宫太液池中的千叶白莲盛开如雪,清雅高洁。玄宗与皇亲贵戚设宴赏莲,众人皆赞叹白莲之美。然而,玄宗却微笑地指着身旁的杨贵妃说道: “争如我解语花?”意为:你们争相夸赞的莲花再美,又怎比得上我身边这朵能懂得人心意的“解语花”呢?
自此,“解语花”一词便成为对杨玉环——这位兼具美貌与灵性的女子的绝妙譬喻,并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意象,被后世文人广泛用于诗词文赋之中,以喻指那些才貌双全、善解人意的女子。
例如:
- 黄庭坚:“一醉解语花,万事画地饼。”醉意朦胧时,解语花也能听懂我的心事;除此之外的任何事,不过都是在地上画的饼,看得见却吃不着。
- 侯真:“不似倚窗双艳,向人解语倾城。”那窗边并立的双生花,虽不似传说中解语倾城的绝色,却自有一段沉默的风情——她们不必言语,只是并肩立在光里,便已道尽人间所有温柔的相知。
- 陈亮:“花枝能语出朱帘。”花枝忽然簌簌摇曳,竟自朱帘边探出身来——她们用香气低语,以姿态述怀,每一片花瓣都是未说尽的词章。
这些词句不仅生动描绘了女性的风姿与灵性,也使“解语花”这个源于宫廷佳话的意象,跨越千年,至今仍流转于人们的语言与想象之中。而杨贵妃的形象,也因此与“解语”之美紧紧相连,成为文学传统中智慧与美貌并具的永恒象征。
杨亿巧对楹联:宋代翰林学士杨亿,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尤擅属对。当时朝堂之上,常以对联较量才思,杨亿每每出语惊人,时人誉之为“奇才”。
欧阳修《归田录》载,宰相寇准曾于中书省出上联曰: 水底日为天上日。满堂文官苦思良久,无人能对。正当寇准愠怒之际,杨亿因公务至省,见上联,略加思索,即应声对曰: 眼中人是面前人。此联不仅对仗工巧,更含妙理,令在场官员叹服不已。
又传,当时某名士于学士院墙题一上联嘲讽院士: 李伯阳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联用老子李耳出生指李树为姓之典,暗讽院士自负饱学。院士皆惭,多日避行墙下。杨亿见之,即取笔墨,挥毫立就: 马文渊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下联以东汉马援“马革裹尸”之典相呼应,对仗精严、气魄凛然,院士观之,无不击节称绝。
杨亿以其博学高才,成为北宋文坛巨擘。曾与刘筠、钱惟演等人诗歌唱和,结为《西崑[kūn](昆)酬唱集》,开创“西崑体”,影响深远。其骈文亦为一时之冠,惜著述多散佚,今仅存《武夷新集》传世。
来源:正直橘子Bk4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