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学的时间一天一天临近,妈妈开始催儿子宋晓宇了,让他赶快完成作业。可是晓宇多次无奈地对妈妈说,他不想去学校。一天关在教室里读书,写作业,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妈妈不知怎么解决没有意思的问题,只能强制孩子,让他记住,到学校好好听教师的话,好好读书与写作业,哪有好玩的
上学的时间一天一天临近,妈妈开始催儿子宋晓宇了,让他赶快完成作业。可是晓宇多次无奈地对妈妈说,他不想去学校。一天关在教室里读书,写作业,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妈妈不知怎么解决没有意思的问题,只能强制孩子,让他记住,到学校好好听教师的话,好好读书与写作业,哪有好玩的学校。在妈妈的逼迫下,宋晓宇感到在家里也没有什么意思,就将就着在学校读书。
校园活动的稀少是指学校教育中,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注重活动的开展,一天满满的课堂教学占去了应有的活动时间而对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
校园本身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为什么会变成活动稀少,青少年讨厌的地方的呢?要仔细分析这些原因,还是办教育与受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问题。通俗地说,就是思想认识问题不到位。因为思想认识问题影响办学的政策、制度与方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认知态度。学校活动稀少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与发现。
1.办学指导策略的局限
学校活动稀少的办学指导策略来自于对学校急功近利的升学评价。升学评价有政府部门的导向,比如各种中高考奖励政策。其实就是各地运用中高考的录取人数评价当地的学校教育,使得教师为了高考分数疲于奔命。这样,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抓分数、抓考试上,使学生课余的活动时间太少。这种急功近利的评价使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办学方针变成了办考试分数的教育办学方向,使得学校课程安排不是德智美体劳等全面发展的课程设计,使得校园活动课程少。
2.学生发展的认知失调
学生发展的认知失调是指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不是从认识学生的实际能力开始确定最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而是一味地从教师的角度施加外在的强迫育人行为。不结合实际的主观教学行为脱离了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实际需求。这种学生发展认知的失调导致了教师对教育活动的片面认知,只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注重文娱、体育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尤其是劳动教育、技术教育落后的国家或者地区,这种认知失调致使校园活动失调的状况更为严重。
3.职业平等的认识偏见
职业平等的认识偏见是指人们对待不同职业的看待不是平等相待,而是有地位等级的差异。人为地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使从业者有地位高低贵贱的卑微差异感。越是封建落后的地区,这种认知越严重。人们普遍认为当官拿工资是最好的职业。而靠劳动创造财富为低贱的职业。职业认知的偏见,使得许多教育走向了单一的“学而优则士”的文化考试学习目标,导致音体美劳教育成了摆设,也就使校园多元发展的目标受到限制。学生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被关在教室里,而无法活跃在活动场上。
4.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无知
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无知是指社会对人才的认识不是每一个行列都需要合格且优秀的人才。农业社会只认为当官的是人才,工业社会只认为官员与技术人员是人才。而如今进入信息社会,有些人还在固守着“官本位”的思想,还没有形成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人才的社会人才观。那些认为厨师、清洁工、理发师、农民工不是人才的相反是一种错误认识,他们越是精英越能成为行列的佼佼者。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无知,使得一些教育管理者与教育从业者还在用狭隘的教育观施教办学,不注重学生全面兴趣的培养,不结合社会发展的未来全面发展教育培养人。
校园活动稀少让学校教育活动处于一种静息状态,与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生龙活虎的本来个性完全对立。这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少年儿童、青年学生健康发展。
1.阻滞多元智力发展
学校活动稀少阻滞多元智力发展在于学校活动少,无法让具备有天赋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简单比喻,有足球爱好的学生,学校体育没有足球教学活动。学生的足球天赋自然无法显露出来,也无法显示这一方面独特的智能活动。只关心文化知识学习的学校,由于忽视了学校活动的全面开展,相当于剥夺了学生非文化智力的多种智能活动。
2.剥夺学生人生志趣
校园活动稀少致使学生志趣剥夺,在于课堂学习的过多时间挤占了学生围绕志趣充分展现自我爱好与自我发展的时间。许多学生,在小学可能还有广泛的兴趣,可是到了初中与高中时代,由于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一天都是围绕课本学习,使得一些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难以发挥,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限制学生理想追求
学校活动稀少剥夺学生志趣就在于学校大多数时间用于课堂的学习,在有意与无意之间,限制了学生的理想追求。这样让那些爱好多样化的学生无法按照自身的理想规划人生,成了过分知识传授的牺牲者。特别是对于运动、艺术技能感兴趣的学生,会对长时间关在教室的气氛所压抑,心理情绪与现实要求产生矛盾冲突。其实学校中出现的学生逃课、精神抑郁等都与一些不适宜学生身心规律的课堂学习设置相互关联。
4.不利于未来人才需求
活动稀少的学校,也是不利于未来多方面人才需要的学校。因为此类学校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让学生只把视野聚焦在文化课的学习考试上,其他方面的能力无法得到培养。特别是在初中与高中阶段,正值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做出选择的关键建构时期,没有多样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潜力也就无法发现,自身的天赋也就无法表现。甚至可以说,活动开展不充分的学校,没有考虑未来社会人才的多元需要,还在被中国古代式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教育观念束缚。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与认识到问题的存在,然后寻找适宜改进的策略,策略包括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与有效的实施方案。认识到了教育活动稀少的问题对于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就应该寻找解决学校校园活动稀少问题的办学指导思想、建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方案。
1.转变学校育人观念是根本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入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主旋律。为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培养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一的文化教育已经远远背离了信息化社会多方人才需要的现状,不断地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的策略。比如新课程标准从实验到全面落实运用。都是从国家层面的引领,促使教育实践的理念转变。
学校教育实现观念转变除了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引外,就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教育实践者们,必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把关注文化考试的教育观念转变到学生各项智能与技能培养的思想观念上来。让热爱积累文化知识的学生勤奋探究知识,让热爱音乐、体育、美术等动手动口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自身的智能与技能提升之中。学生通过办学理念的转变让学校生动活跃,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协调一致,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项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发展。
2.全面认识学校教育的功能
由于受到教育评价、社会期待以及政策导向等的影响,使得学校教育往往无法走向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轨道。所以,作为育人目标的实现者应该认识到学校应该承担起教育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功能。其实,作为一所现代中小学,尤其要有建构全面育人的基本功能认知。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人才发展的时代,是每一个人的潜能能够充分发挥的时代,也是一个奔向巨大文明、民主与法治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学校不能认识并实践德育为首的智力、体育、美育、各种技能教育是失败的。
与其专门打造足球学校、舞蹈学校、橄榄球学校等专门培训收费的学校,不如促进每一所中小学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给所有的孩子以机会,让他们在健康德育的指引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爱篮球的有机会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到篮球锻炼中去,爱唱歌的有机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歌声的训练上。总之,学校把全面发展的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应有功能。
3.因材施教的引导发现
走进学校,教师就照本宣科,体育课就是自娱自乐,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成长认识的片面性,可以说就是心中无学生,自身也缺乏引导学生技能养成的能力。比如认为体育就是自娱自乐,典型地凸显了教师能力的不足。具备足球技能、篮球技能、跑步技能等并能够激发学生向着体育技能最佳奋斗的信念的引导能力的教师是不会认为体育是那样简单放任自流的。
因材施教的引导发现是指教师要具备发现学生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引导策略。其核心在于因学生的素养而采取适宜其爱好的教育发展引导策略。看过世界顶级足球大赛,比如欧冠;篮球大赛,比如NBA;都会有播报声音介绍优秀球员的成长,多数来自某些高中学校,而并不是一些所谓的培训学校。这说明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形成是从小学到高中慢慢自然形成的,是那些具有天赋与兴趣的孩子在学校的引导下自觉形成的。
因材施教的引导发现是与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与多元智力存在相一致的教学引导策略。学校教育实现了因材施教,就自然实现了学校活动多元化,自然使得学校开展的各项育人活动得到学生的支持,适宜学生个人兴趣与特殊技能的需求。
4.建立适宜校园多样活动的教师结构
学校教育活动应该满足并适宜学生不同兴趣与不同智力倾向的需要,让学校变得红红火火。这是学校教育实现多样活动的前提条件。
学校教育实现活跃的校园仅仅具有思维观念是不够的,更需要有适宜这一策略的具备培养学生每一个方面素养的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许多与文化知识传授无关的技能培养往往变得无关紧要,甚至是走形式路线。比如现代学校还存在不重视体育教育、美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倾向,或者让这些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放任自流,缺乏专业化教师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所以,实现现代学校教育活动全面适宜学生发展的因材施教目标,必须建立具备开展多样活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让校园的每一项活动都能达到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让学校的每一个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所需要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的活动,是学生适宜未来社会多方面人才需求的有质量、有素养的育人活动。
来源:张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