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年的国府内部,众人皆知吴石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和参谋奇才,就连老蒋也在多次公开场合称赞吴石的军事造诣,甚至半开玩笑地称呼他是“吴状元。”
伴随着《沉默的荣耀》热播,吴石烈士的英勇事迹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之中。
在当年的国府内部,众人皆知吴石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和参谋奇才,就连老蒋也在多次公开场合称赞吴石的军事造诣,甚至半开玩笑地称呼他是“吴状元。”
看到这里,我的脑海中立刻呈现出一个大将军指挥千军万马的恢宏画面,而这个大将军就是熟读兵书战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吴石。
但遗憾的是,当我翻遍有关吴石烈士的人生轨迹,却发现他这个军校“状元毕业生”一生中从来没有担任过军事指挥官的经历,更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
也就是说,吴石终其一生,也没有亲自带过兵打过仗。
写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说,“吴石是个参谋奇才,擅长制定作战计划,这就是老蒋不让他带兵打仗的原因。”
这种观点,是错的。
举个例子,老蒋重用的陈诚、胡宗南、汤恩伯、杜聿明、王耀武、廖耀湘、宋希濂、黄维等等嫡系将领,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担任作战参谋、参谋长的经历,但是这些亲信却无一例外地都获得了指挥军队的实权。
还有,吴石牺牲前的最高职务是“国防部参谋次长”,其实就是个副参谋长,只有出谋划策、制定计划的职责,却没有调动一兵一卒的权力。
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老蒋为何不让吴石带兵打仗?二是吴石自己想不想带兵打仗呢?
先说答案,第一个问题,老蒋始终不信任吴石,因此只想用其才,而不想重用其人。
这种话听起来矛盾,但仔细咂摸一下就能理解,吴石是个军事人才,老蒋不用自然有人会用,因此老蒋一边用一边防,而证据就是不给他军权。
老蒋为何要防着吴石呢?和一个人有关,咱们接下来会重点说。
第二个问题,吴石想不想带兵打仗呢?
想,非常想,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他一直梦想指挥一支大军与日寇血战到底,而不是给别的将帅出谋划策,还要仰人鼻息看“一把手”愿意不愿意采纳自己的意见。
毕竟,“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哪怕是官至参谋长,也只有制定作战计划、给长官出谋划策的职责,而没有直接指挥部队参与作战的权力。
正因如此,吴石很苦闷。
对于一个熟读兵书的人,对于一个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日本炮兵学校、日本陆军大学三所军事院校中均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状元级军事人才,还有比不让他带兵打仗、征战沙场更苦闷的事吗?
吴石想带兵打仗的苦闷心情,他的挚友吴仲禧在回忆录中进行了详细叙述。
吴仲禧和吴石的关系是同乡、同学、同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吴石和吴仲禧在福建老家参加了北伐学生军,由于两个人都是高小没毕业(不满17岁),个头比较矮,因此被编到了一个班。
1912年,两个人一同进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学习。
1914年8月,两个人又一同被保送至刚成立不久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在军校里,吴石和安徽的张治中,江苏的吴国桢、湖南的何健、福建的陈长捷、广西的白崇禧、黄绍竑成了同学,这期间和白崇禧的私交甚好。
在保定军校,通过白崇禧介绍,吴石还认识了另外一个风云人物—李宗仁。
没错,几年之后,由“李白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组成的“铁三角”将会在两广崛起后成为新桂系的代表人物。
李宗仁有勇,白崇禧有谋,而黄绍竑擅长政治谋略,三个人又是老乡,此时的老桂系又病入膏肓,于是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新桂系军阀就成了老蒋如鲠在喉的军事存在。
刚才说了,老蒋始终防着吴石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白崇禧。
吴石和白崇禧的关系非常复杂,但是更让吴石苦闷的是,白崇禧也防着他,始终不信任吴石,对吴石采取了和老蒋一样的策略,用其才,防其人。
刚才说了,老蒋不用吴石,自然有人用,这个人就是白崇禧。
白崇禧对于吴石有提携和举荐之情,因此老蒋一直认为,吴石的政治背景是“桂系”。
1916年8月,吴石等人军校毕业了。
从此后,吴仲禧和吴石各奔前程,两个人再相见要等到24年之后。
吴石毕业后回到了福建地方军队任职,当时福建是皖系军阀的地盘,因此不允许地方军队扩大规模,担心壮大了不好控制,因此吴石的才华无处施展。
而“李白黄”三人回到广西之后大展宏图。
在战乱年代,一所军校在赋予学生军事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的未来构建了一张又一张庞大的人脉关系网。
1920年,“李白黄”统一广西急需人才,尤其是需要军事方面的人才,于是白崇禧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同班同学“吴状元”。
根据《白崇禧回忆录》的内容可知,在接下来的“蒋桂战争”中,吴石一直在桂系军队担任参谋幕僚和军事教育方面的工作。
不过,白崇禧一直不把吴石当成自己人对待。究其原因,一是吴石不是广西人,二是吴石在桂系最难的时候没有“一起创业。”
但是,白崇禧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深知吴石的军事才华和巨大价值,尤其是在军事理论和参谋业务上对其颇为倚重。
说白了,白崇禧的做法也是“用其才,防其心”,我可以让你出谋划策,但就是不能给你军权。
1925年,在黄绍竑的极力主张下,新桂系加入国民党阵营,但“桂系”和老蒋这两大势力集团貌合神离、明争暗斗的历史才刚刚开始,最终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二十多年里,桂系先后七次倒蒋,其中两次成功逼迫老蒋宣布下野,而背后最大的主谋就是白崇禧。
因此,当1966年白崇禧病死台湾时,老蒋咬着牙在笔记本上写了一行字:“他能得以善终,就是一生最好的结局。”
当桂系和老蒋暂时在一个锅里吃饭时,恰逢组建北伐军,于是吴石又担任了北伐军总司令部下设的作战科科长。
1929年,吴石赴日本炮兵学校、日本陆军大学深造五年,1934年回国后在国民党中央大学担任教官。
这期间,包括聂曦在内的很多青年才俊都成了吴石的学生,这也为他将来在国军各个部队之中获取有价值情报打下了人脉基础,毕竟那个时代的“师生关系”情同父子。
三年之后,全面抗战爆发,白崇禧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他到任以后不久,就找到吴石说,“你教书是浪费人才”,然后就成功推荐吴石这个被誉为“日本通”的人才担任了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第二厅副厅长,主管对日情报工作。
1940年初,时任桂林行营主任的白崇禧又通过关系,把担任第二厅厅长的吴石要到身边担任自己的军事顾问。
各位读者朋友,看到这里你就理解了,为何老蒋一直认为吴石的政治背景是“桂系”的人呢?
这也太明显了吧,换谁是老蒋也会认为吴石和白崇禧一条心啊。
1940这一年,吴石在桂林见到了已经分别24年的挚友吴仲禧。
当时,吴仲禧正担任第四战区(负责广东广西)长官部军务处处长。
有一天,白崇禧召开南方各省部队整训会议时,吴石和吴仲禧同时参加了会议,两人相见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两人相见之后,在一个房间里共同居住了三四个晚上,彻夜长谈,累了就睡,睡醒了接着谈,一直把两个人分别后长达24年的人生之路说完为止。
吴仲禧回忆,他在两个人的交谈中,除了没有告诉吴石,自己已经在1937年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以外,其余所有的事情都一股脑地说给了吴石。
吴仲禧
而吴石也是畅所欲言,说“尽管国军许多高级将领都是我的学生,但我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抗战后,我看到国民党军队内部腐败无能的现象,更是满怀愤懑。”
吴石还告诉吴仲禧说,“我学习、研究军事二十多年……但一直没有机会带兵上战场,深感遗憾。有人笑我是“书呆子”,但又谁都不肯给我以带兵的实权,大概是因为我专心学术,不会搞逢迎拍马、官场应酬那一套吧。
可见,吴石是想带兵打仗的,只是老蒋和白崇禧这两个大人物都防着他。
从吴仲禧的回忆录中可知,吴石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告诉了最好的朋友。
写到这里,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吴石心中的愤懑、无奈和不甘,也能体会到此时的他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谁能让他重新振作起来,看到希望之光。
七年之后,他的希望之光才会到来,并且照亮了他今后的前进之路。
应该说,吴石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不受重用的原因很可能是“专心学术,不会搞逢迎拍马、官场应酬那一套”,但他忽视了老蒋和白崇禧对于派系之争的执着。
其实,吴石得不到重用最本质的原因是:
英雄吴石的心中装着国家、民族和人民。
而蒋和白的心中装着利益、权力和算计。
来源:二蛋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