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到底难在哪?其实就是这三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20:01 1

摘要:课程开场,这位CIO就抛了一个问题:“你们公司做数字化转型,第一步是买ERP还是做调研?”台下一半人举手说“买ERP”,另一半说“先做需求调研”。CIO笑着摇头:“你们都错了。第一步,是搞懂你自己的企业。”

上个月有幸参加了一次由世界500强企业CIO主讲的数字化转型线下培训课,过去一个月,但仍记忆犹新。今天就来分享一下。

课程开场,这位CIO就抛了一个问题:“你们公司做数字化转型,第一步是买ERP还是做调研?”台下一半人举手说“买ERP”,另一半说“先做需求调研”。CIO笑着摇头:“你们都错了。第一步,是搞懂你自己的企业。”

在场的我,当时听到这句话,就像被刺扎了一下。

作为熙梦网络科技的技术负责人,我每年要和几十位企业IT负责人聊转型,见过太多公司把“上系统”当“做转型”,最后钱花了、人力投了,系统却成了“摆设”。不是技术不行,是从一开始就跳过了最关键的一步:对企业的认知。

这次培训后,我整理了熙梦服务近百家客户的实战经验,结合这位世界500强CIO分享的底层逻辑,想和你聊聊数字化转型里那些“反常识”的真相。没有高深理论,只讲能避开“一看就会,一用就废”的实操思路。

很多数字化人聊转型,开口就是“中台”“AI”“数据治理”,但很少有人先问:“你知道公司去年人力成本比同行高10%,问题到底出在哪吗?”

培训时CIO打了个比方:“数字化转型不是给企业‘穿新衣’,是帮企业‘做体检’。”你连自己的“病症”都没摸清,再先进的“药方”也没用。这一点,在熙梦服务过的某制造业客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去年花300万上了套生产管理系统,结果用了半年就停了——系统里的“标准流程”,和他们实际“急单优先”的生产模式完全脱节。后来我们帮他们做诊断,发现他们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快速响应”都没明确,就照搬了同行的系统。

其实在熙梦的转型逻辑里,“企业认知”永远是第一步。我们做诊断时从不会先聊技术,而是先聊三个问题:

公司近3年利润增长,靠的是产品、渠道还是效率?

业务部门最头疼的3件事,和数字化能扯上关系吗?

现在做决策,是靠老板经验,还是靠数据支撑?

这些问题看似和“技术”无关,却是转型的“定盘星”。就像医生看病要先问诊,你只有“看见”企业的真实情况,数字化工具才能真正帮上忙。

培训中途有人提问:“SAP到底适不适合中国企业?”CIO没直接回答,反而反问:“婚姻里,是‘条件最好的人’合适,还是‘脾气最匹配的人’合适?”

答案很明显:ERP、业务中台这些第三方系统,没有“最好”,只有“匹配”。而匹配的关键,不是功能多全,是系统背后的“管理基因”,能不能和你公司的“基因”对上。

西方企业用SAP顺风顺水,是因为他们靠“体系”管理,哪怕CEO换成印度裔,流程照样转。但中国很多私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靠的是“人治”,老板一句话,审批流程可能当天就变。你把一套“体系化”的SAP硬塞给“人治化”的企业,就像给穿西装的人配拖鞋,怎么都别扭。

这也是熙梦给客户推荐系统时的原则:不聊技术参数,先拆管理逻辑。去年我们帮一家食品企业评估SAP,发现他们的采购流程经常因老板临时决策调整,而SAP的审批节点是固定的。最后我们没让他们直接上系统,而是先梳理出“可标准化的流程”和“需灵活调整的节点”,再对SAP做了轻量化定制,既保留了系统的优势,又适配了他们的管理模式。

记住:第三方系统是“工具”,不是“标准答案”。你得先搞懂自己的“管理逻辑”,再找能适配它的工具,这才是避坑的关键。

“我要降本增效”,这是熙梦接到咨询时最常听的需求。但每次我都会追问:“降本增效之后呢?你想靠这个解决什么业务问题?”

很多人把“结果”当成了“目的”。其实降本增效是数字化的“副产品”,不是“核心目标”。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帮企业找到提升竞争力的“最佳实践”,让业务跑得更快、更稳。

培训时CIO举了特斯拉的例子:2012年他们用25个工程师,4个月就搭了套简单的ERP,先满足业务运转,再用8年慢慢优化。这背后的逻辑是:新业务的核心是“跑通模式”,不是“建完美系统”。

熙梦为新业务团队设计方案时,也一直遵循这个逻辑。去年帮一家跨境电商客户开拓东南亚市场,他们的核心需求是“快速对接物流、同步库存”。我们没做复杂的中台,而是用低代码开发平台3个月搭了套轻量化的“库存-物流对接工具”,先帮他们把业务跑起来。之后根据销售数据,再迭代出“销量预测模块”,半年下来,他们的库存周转效率提升了28%。

跨境电商客户整体信息化需求(我们以库存为切入点,以点为面,逐步拓展)

降本增效是自然发生的,但核心是我们帮他们解决了“新业务落地”的竞争力问题。这也是熙梦一直强调“业务+数字化”复合人才的原因:懂技术不懂业务,只能做“工具人”;懂业务又懂技术,才能做“引擎搭建者”。

这次培训结束时,那位CIO说:“数字化转型不是‘技术革命’,是‘认知革命’。”作为熙梦网络科技的技术负责人,我深以为然。

这些年我们服务过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初创公司到上市公司的近百家企业,发现成功的转型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盲目追风口,先搞懂自己;不迷信工具,先匹配业务。

数字化转型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条正确路径:从“看见”企业开始,到“匹配”工具,再到“赋能”业务。熙梦也会一直沿着这条路径,帮更多企业把数字化从“成本项”变成“增长项”。

如果你正在困惑“转型从哪开始”,或许我们可以聊聊,毕竟,搞懂企业、赋能业务,正是熙梦最擅长的事。

来源:小千科技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