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真人!”悟空落地化作人形,拱手道,“俺老孙虽有火眼金睛能辨妖邪,却看不懂人间病痛。前日见一老妇患肺疾,俺想用法术替她驱邪,她却咳得更重,还请真人指点!”
孙思邈授业孙悟空:慈悲心乃世间第一大补丸
大唐贞观年间,药王孙思邈在终南山采药时,忽闻云端传来一声长啸。抬头望去,只见一只金睛火眼的石猴踏云而来,正是保唐僧西天取经归来的孙悟空。
“孙真人!”悟空落地化作人形,拱手道,“俺老孙虽有火眼金睛能辨妖邪,却看不懂人间病痛。前日见一老妇患肺疾,俺想用法术替她驱邪,她却咳得更重,还请真人指点!”
孙思邈引悟空至茅庐,煮了一壶甘草茶,笑道:“悟空,你那火眼金睛能辨‘有形之邪’,却难察‘无形之气’。中医治病,讲究‘补泄’二字,你可知这二字的真意?”
悟空挠挠头:“俺知道!补就是给身体添力气,泄就是把邪气赶出去,就像俺用金箍棒打妖怪一样!”
孙思邈摇头,取来两枚核桃放在桌上:“你看这核桃,壳是‘邪’,仁是‘正’。若核桃壳太紧,仁难透气,是该‘泄’——轻轻敲裂壳,让仁能呼吸;若仁干瘪,是该‘补’——给它浇些温水,让仁饱满。可你若用金箍棒猛砸核桃,壳碎了,仁也烂了,这便是‘泄之太过’;若只往空壳里填沙土,看似‘补’,实则堵了仁的生机,这便是‘补之不当’。”
悟空若有所思:“那前日的老妇,难道是俺‘泄’得太急了?”
“正是。”孙思邈点头,“老妇肺虚有痰,痰是‘邪’,虚是‘正弱’。你若只想着驱痰,用猛力攻伐,反而伤了她本就虚弱的肺气,这便是‘只泄不补,正气更伤’。中医的‘补泄’,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为了让身体‘阴阳平衡’——泄去邪气,是给正气腾空间;补养正气,是让邪气无立足之地。”
悟空追问:“那怎样才算最好的补泄?俺老孙也想学会治病救人!”
孙思邈起身,带悟空来到山下村落。恰逢一位农妇因儿子夭折,悲痛过度,茶饭不思,日渐消瘦。村里的郎中给她开了补气血的药方,她却一口也喝不下去。
孙思邈并未把脉,只是坐在农妇身边,轻声道:“妹子,我知道你心里苦。可孩子在天上看着,也盼着你好好吃饭,好好活着啊。你若垮了,谁还记得他小时候的模样?”说着,他从药篮里取出一颗蜜枣,递到农妇手中,“先尝尝这个,甜丝丝的,就像孩子小时候给你递的糖。”
农妇接过蜜枣,眼泪簌簌落下,却慢慢咬了一口。接连三日,孙思邈每日都来陪农妇说话,听她讲儿子的趣事,偶尔给她煮一碗小米粥。三日后,农妇竟主动要喝郎中开的药,气色也渐渐好了起来。
悟空看得诧异:“真人,您没给她用猛药,也没施法术,怎么她就好了?”
孙思邈笑道:“她的病,根在‘心’。儿子夭折,她的心气郁结,气血也跟着堵了——这时候,再好的补药,也灌不进她的身体;再强的泄药,也驱不散她心里的‘邪’。我不过是用几句话,帮她把心里的郁结‘泄’了些,再用蜜枣、小米粥,暖一暖她的脾胃,让她的正气能慢慢升起来。”
他转头看向悟空,眼神郑重:“悟空,你有通天本领,能降妖除魔,可人间的病痛,有时比妖怪更复杂。很多时候,病人缺的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一份‘安心’。你说的‘补’,最高级的不是补气血、补脏腑,而是补‘心神’——一句安慰的话,一个耐心的倾听,一份真诚的关怀,这些‘慈悲心’,才是世间第一大补丸啊!”
悟空恍然大悟,挠头道:“俺以前总觉得,治病就是打妖怪、除邪气,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往后俺再遇到生病的人,先不急着用法术,多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多给他们些暖意!”
孙思邈颔首:“正是。中医的智慧,从来不只是望闻问切、开方抓药,更是‘医人先医心’。能跳出‘非补即泄’的执念,用慈悲心对待每一个病人,才算真正懂了中医的根啊。”
后来,悟空常随孙思邈行医,不再动辄用金箍棒“驱邪”,反而学会了用温和的话语安抚病人。百姓们都说,这齐天大圣,渐渐有了“医者仁心”的模样——而这一切,都始于孙思邈那句“慈悲心乃世间第一大补丸”的点拨。
来源:妙悟岐黄真人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