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风险高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提醒:宁可散步,也别做这4种动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3 11:50 1

摘要:张大伯今年62岁,退休后常见的爱好就是傍晚在小区慢步走、偶尔在健身区拉拉伸。他一直以为:“适当活动,心脏会更好。”

张大伯今年62岁,退休后常见的爱好就是傍晚在小区慢步走、偶尔在健身区拉拉伸。他一直以为:“适当活动,心脏会更好。

可就在一个阴冷的午后,当他突然蹲下整理杂物,又扭腰拿东西时,胸口骤然一阵闷痛、出了一身冷汗。

送医后发现:他出现典型的急性急性心肌梗死(俗称“心梗”)——幸亏及时。

医生一语提醒:“对于有心梗风险的人群,宁可每日散步,也别随意做这4种动作。”

这句话瞬间让他意识到,以前看似“活动”或“整理”其实可能是心脏触发的危险信号。

本文将带你了解:

为什么“有心梗高风险”人群,一些平常动作反而成隐患?那么究竟是哪4种动作最易引发?最后,如何安全活动,让心脏“安心散步”,而不是“设定爆发”?

当我们谈“增强体质”“活动身体”时,通常认为越动越好。

但对于已存在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的人群而言,某些“骤然用力”的动作,反而可能成为触发心梗的诱因。

研究发现:

在体力活动或突然用力的短时间内,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常做、准备不足的动作,会使得休眠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应激升高、诱发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心肌梗死。

换句话说:不是“活动越多越好”,而是“活动方式越合理越好”。

对于这类高风险人群,从散步开始、避免激烈或突发用力,才是真正保护心脏的关键。

下面4种动作,是医生提醒高心梗风险人群“宁可别做”的:

快速蹲起捡重物、搬运杂物忽然扭腰、搬动家具、弯腰拽重物在寒冷或湿滑环境中猛力刮雪、推车、铲冰长时间站立后忽然用力拉伸、转体、急冲上楼

若能坚持每日平稳散步,而避免上述动作,身体可能出现以下3类积极变化:

心脏负荷下降:散步为中低强度活动,可帮助降低静息心率、改善冠脉血流。血管稳定性增强:规律活动可提升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管应激反应。心梗触发概率降低:研究显示,规律中等活动人群发生突发心梗的风险明显低于完全静态或偶发剧烈活动者。招 1:每日散步30分钟,强度保持“可说话但不能唱歌”

这是心脏最舒服的活动强度。

招 2:准备热身+冷却

做5分钟热身(如原地踏步、手臂活动),散步结束后做3分钟慢走收尾,避免“突然停止”或“突然用力”。

招 3:避免上述4种危险动作,若必须做则分段进行、准备充分

如需蹲起搬物,建议先活动关节、闭合呼吸、缓慢完成。寒冷天气更应戴手套、保暖,不做剧烈体力活动。

招 4:定期检测+听身体信号

如有胸闷、心跳不齐、呼吸费力、活动后异常疲惫,应立即停下并就医。建议每6‑12个月做冠脉风险评估、心电图、甚至负荷测试。

医学共识普遍认为:对于存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心梗高风险人群,规律、低强度、有节奏的活动远优于偶发、剧烈、无准备的用力行为。

建议从每日散步起步,避免那4种容易触发心血管应激的动作。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Physical Activity and Your Heart – Risks.”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HLBI). 2023.

El‑Tahlawi M. “How do you prevent ‘sudden death’ during sports activities?” E‑Journal of Cardiology Practice. 2021.

“Exercise and the Heart.” Johns Hopkins Medicine. 2022.

“Physical Exertion as a Trigger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PubMed. 2001.

“More physical activity before a heart attack may reduce risk for a second on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2.

来源:健康10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