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5%到0%:美国出口管制如何逼停英伟达在华高端AI芯片业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03:18 1

摘要:2025年10月6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纽约城堡证券“2025年全球市场未来”会议上“在华相关业务份额从95%跌至0%”的表态,一度引发“英伟达主动退出中国”的市场误读。事实上,这一断崖式下跌并非企业主动“关门跑路”,而是被美国三轮出口管制层层“逼停”的结果

引 言

2025年10月6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纽约城堡证券“2025年全球市场未来”会议上“在华相关业务份额从95%跌至0%”的表态,一度引发“英伟达主动退出中国”的市场误读。事实上,这一断崖式下跌并非企业主动“关门跑路”,而是被美国三轮出口管制层层“逼停”的结果——且受限范围仅聚焦高端AI芯片(A100、H100、H800、H20等核心型号) ,其在华游戏GPU、汽车智能驾驶芯片等非管制业务仍正常运营,研发中心、供应链网络也未出现撤离迹象。

从2022年推出特供版芯片“曲线求生”,到2025年因政策全面封堵被迫计提45亿美元库存减值,这场高端AI芯片业务的“归零”,是美国政策干预全球算力产业链的典型案例,也客观上为中国国产算力链打开了关键替代窗口期。本文将沿着三轮出口管制的时间线,复盘英伟达在华高端AI芯片业务从垄断到停摆的全过程,厘清“被动失守”与“主动撤退”的核心差异。

一、首轮管制(2022.10):划定算力红线,特供版暂保垄断地位

2022年10月,美国出台首轮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政策,首次明确核心限制标准:将单芯片FP16算力超480 TFLOPS、芯片间互连带宽超600 GB/s的产品,纳入出口许可管理。这一规则精准指向英伟达当时的核心盈利产品——A100(主打大模型训练)、H100(兼顾训练与高端推理),而这两款芯片占其在华高端AI芯片收入的82%,也是腾讯、阿里、百度等企业建设智算中心、推进大模型研发的核心依赖。

彼时中国已成为英伟达高端AI芯片的全球第一大市场,2022财年该业务在华收入占比达26%,为避免彻底失去这一核心市场,英伟达未选择放弃,而是快速推出“合规特供版”芯片——A800与H800。这两款芯片未改变核心算力与功能,仅通过将H100的NVLink互连带宽从900 GB/s降至400 GB/s,使其刚好低于管制标准,完美契合国内企业的主流算力需求。

凭借特供版芯片的快速落地,英伟达成功化解首轮管制冲击:2023-2024财年,其在华高端AI芯片市占率仍稳定在90%以上,2024财年大中华区整体营收更是攀升至171亿美元,其中高端AI芯片业务贡献超60%营收,短期内依旧垄断中国高端算力市场。

二、次轮管制(2023.10):门槛再降,“缩水特供版”难挽市场松动

2023年10月,美国对出口管制规则进行首次修订,核心逻辑是“精准封堵英伟达的特供方案”:将芯片间互连带宽限制从600 GB/s下调至400 GB/s,同时将单芯片FP8算力限制从2000 TOPS降至1400 TOPS。这一调整直接让英伟达此前的“合规筹码”失效——A800、H800的互连带宽恰好为400 GB/s,瞬间被纳入出口许可范围,再次面临无法对华销售的困境。

为维系市场份额,英伟达被迫推出性能大幅“缩水”的第二代特供版芯片——H20,同步搭配低算力的L20、L2芯片以覆盖边缘场景。与H100相比,H20的性能削弱幅度极大:FP8算力仅为H100的7%,FP16算力约为H100的15%,仅能支撑智能客服、基础图像识别等低算力需求,完全无法满足千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复杂工业AI调度(如高端制造质检、智慧能源管控)等核心场景,被业内称为“为合规牺牲性能的妥协产物”。

尽管H20性能有限,但短期内国内企业因“无成熟国产替代方案”,仍有小批量采购。2024年第四季度,H20在华出货量达18万片,占英伟达当季在华高端AI芯片出货量的85%。但此时市场信任已出现明显裂痕:字节跳动、阿里等头部企业仅采购H20用于边缘计算场景,核心大模型训练任务已开始测试华为昇腾910B、寒武纪思元490等国产芯片,英伟达在华高端AI芯片市占率首次从90%以上降至75%。

三、三轮管制(2025.4):全面锁喉,高端业务彻底“归零”

2025年4月,美国推出第三轮、也是最严苛的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政策,彻底封死英伟达在华高端AI芯片的所有合规销售路径,成为“逼停”该业务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次管制包含两大核心内容:一是全面扩大限制范围,将H20、L20、L2等所有英伟达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特供版芯片,全部纳入出口禁令,无任何参数调整或合规适配空间;二是附加严苛约束条件,即便未来英伟达研发新的低算力芯片,也需满足“移除所有远程数据监控功能”“按对华销售额上缴15%技术许可费”两项要求,大幅提升了合规成本与市场风险。

政策落地后,英伟达在华高端AI芯片业务瞬间陷入绝境:一方面,已生产完毕的25万片H20、12万片L20芯片,因无法满足合规要求,彻底沦为“死库存”,无法对华出口;另一方面,新芯片研发因附加条件限制,短期内难以推进,中国高端AI芯片市场彻底断供。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英伟达在华高端AI芯片销售额环比暴跌99%,仅剩余少量前期库存清货收入,几乎可忽略不计。

2025年7月,美国曾短暂放宽H20芯片的出口许可,但市场格局已彻底改变——国内头部企业已完成国产算力替代测试,字节跳动率先暂停20万片H20芯片采购计划,转而与华为签订30万片昇腾910C采购协议;百度、智谱AI等大模型企业也明确表示,新的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将全面采用国产算力平台。短暂解禁未带来任何市场增量,最终英伟达在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态“中国数据中心AI收入已基本归零”,并一次性计提45亿美元库存减值(主要为H20、L20芯片),正式宣告在华高端AI芯片业务停摆。

四、关键澄清:非全面撤离,非管制业务仍稳定贡献营收

需明确的是,“高端AI芯片业务归零”绝不等于“英伟达全面撤离中国”,这是解读此次事件的核心前提,也是纠正市场误读的关键。从业务布局来看,英伟达在华非美国管制范围内的产品线,均保持正常生产、出货与合作,且仍为其贡献稳定营收:

- 游戏GPU领域:RTX40/50系列凭借多年积累的玩家基础与产品竞争力,仍占据国内高端游戏显卡市场60%以上份额,2025年上半年在华出货量达15万片;

- 汽车智能驾驶芯片领域:Orin系列与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主流车企保持深度合作,为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提供算力支持,2025年上半年在华出货量达12万片;

- 边缘计算与工作站领域:Jetson系列(边缘计算)、RTX6000 Ada系列(工作站显卡),主要服务于工业检测、科研实验、设计建模等场景,需求相对稳定,未受出口管制影响。

财务数据也进一步印证这一事实:2025财年第二季度,即便高端AI芯片收入归零,英伟达中国市场总收入仍达27.69亿美元,占全球总收入的8.2%;据TrendForce等行业机构预测,2025财年英伟达在华非AI业务收入将达90-100亿美元,中国依旧是其全球第二大游戏与汽车芯片市场。此外,英伟达在华上海、深圳两大研发中心正常运转,近2000名工程师持续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适配、问题调试服务,供应链与合作网络未出现“关闭机构、裁员撤资”等撤离迹象。

五、股价逆势新高:全球需求爆发对冲单一市场损失

高端AI芯片业务在华“归零”后,英伟达股价不仅未出现下跌,反而在2025年10月创下3.2万亿美元市值新高,这一反差的核心逻辑,是全球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完全对冲了中国单一市场的损失,叠加隐藏的库存利润回拨预期,支撑了资本信心。

从全球市场增量来看,北美、欧洲、中东已成为英伟达高端AI芯片的新增长引擎。2025年第二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营收达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国外市场贡献超380亿美元:谷歌、微软等北美云厂商为建设AI工厂,合计向英伟达采购120万片最新GB300芯片;欧盟计划投资200亿欧元建设20个国家级AI中心,全部采用英伟达GB300算力方案,订单金额超200亿美元;中东沙特阿美、阿联酋ADQ等主权基金,也下单超50亿美元采购英伟达高端芯片与算力解决方案。这些海外订单规模,远超其此前在华高端AI芯片的年营收(约100亿美元),彻底覆盖了中国市场的损失。

同时,45亿美元库存减值背后的“利润回拨可能”,也被市场提前纳入定价。英伟达采用FIFO(先进先出)存货计价法,当前其最新GB300芯片全球交期已达36周,市场供不应求。行业普遍预期,2026财年英伟达会将部分未销售的H20芯片“回炉改造”,升级为NVL36版本推理卡,销往欧洲主权云市场。若该计划落地,45亿美元库存减值中20%-30%(约9-13.5亿美元)可在12-18个月内按正常毛利确认收入,形成“利润回拨”,这一隐藏的看涨期权,进一步巩固了投资者信心。

六、产业双向影响:中方获替代窗口,美方隐现创新延迟风险

美国三轮出口管制“逼停”英伟达在华高端AI芯片业务,对中美乃至全球算力产业产生了显著的双向影响。对中国而言,这一事件客观上为国产算力链打开了关键的“验证与替代窗口期”:2025年第三季度,国产AI芯片在国内服务器市场的占比从年初的18%飙升至40%,其中华为昇腾以42%的国产芯片细分份额,成为国内高端AI芯片市场的核心参与者;寒武纪、沐曦、天数智芯等第二梯队企业也快速起量,在工业质检、智能驾驶边缘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但需清醒认识到,国产芯片的真实可替代率仍有差距。此前“国产芯片占高端AI芯片市场22%”的结论,是基于FP16稠密算力≥200 TFLOPS的严格定义;若计入英伟达已商用、国产芯片尚未量化落地的“稀疏化+MXFP8”算力格式,国产芯片等效算力需再打7-8折,实际可替代率仅15%左右。据测算,2026年国内字节、阿里、百度等头部厂商的训练池换代需求约55-60万卡,按15%可替代率计算,仍存在45万卡的“结构性缺位”,这意味着国产芯片需在CoWoS级封装产能(需再翻1.5倍)、MXFP8级软件栈适配(需2025年Q4前完成)上加速突破,否则2026年或仍需寻求英伟达“合规阉割版”芯片救急。

对美国及英伟达自身而言,短期市场收益的背后,正隐现长期创新延迟风险。为应对美国三轮出口管制,2023-2025年英伟达累计为“中国特供版芯片”流片4颗(A800、H800、H20、L2),消耗4个full-mask套刻、2个partial re-spin,直接研发现金支出达19.4亿美元,占这三年总研发投入的9.8%。行业测算显示,若将这些研发资源投入正常产品路线图,理论上可将Blackwell芯片的后继架构(内部代号“Rubin”)提前1个季度完成tape-out(流片)。按英伟达2026财年数据中心业务1100亿美元收入、季度环比增速8%计算,3个月的上市延迟约等于70亿美元现值损失,这也是美国出口管制对本土企业创新“反噬”的真实量级。

结束语

“三年三轮出口管制,每一次都‘精准踩点’地封死英伟达刚递到的‘特供’方案,最终把其在华高端AI芯片市占率从95%逼至0%,并迫使公司把45亿美元库存一次性核销——这既是政策干预市场的典型案例,也客观上为中国国产算力链提供了难得的验证与替代窗口期。”

从95%到0%的骤变,是英伟达在华高端AI芯片业务的“被动失守”,而非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主动放弃”;是单一业务线的停摆,而非全产业链的撤离。短期看,英伟达靠全球算力需求爆发对冲了损失,股价创下新高;但长期看,45亿美元库存的回拨不确定性、国产芯片替代能力的持续提升、70亿美元的创新延迟损失,都将成为影响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全球算力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零和博弈”的封锁游戏,而是“协同创新”的生态共建。此次事件也再次印证,技术壁垒无法靠政策封锁长期维系,开放合作才是产业链稳定、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这既是英伟达在华高端AI芯片业务“归零”留给行业的启示,也是全球算力产业未来的必然走向。

来源:聪颖星辰牛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