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脚隼是一种身姿矫健、飞行敏捷的猛禽,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的羽毛颜色搭配独特,翅膀和背部呈现出蓝灰色,而橙红色的脚爪尤为醒目 。红脚隼常穿梭于开阔的田野、森林边缘等区域,以鼠类、昆虫及小型鸟类等为食,对控制有害生物数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起
作者:建三(河北怀来)
红脚隼是一种身姿矫健、飞行敏捷的猛禽,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的羽毛颜色搭配独特,翅膀和背部呈现出蓝灰色,而橙红色的脚爪尤为醒目 。红脚隼常穿梭于开阔的田野、森林边缘等区域,以鼠类、昆虫及小型鸟类等为食,对控制有害生物数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起着关键作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红脚隼被评估为近危(NT)物种 。
图中鸟类是灰鹤,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鹤体型中等,全身羽毛主要呈灰色,头顶裸区为红色,眼后有一道白色条纹,外形颇具辨识度。它们常栖息于沼泽、湖泊、河滩以及农田等开阔地带,以植物的叶、茎、种子,还有软体动物、昆虫等为食。灰鹤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意义重大。
黄鹡鸰是一种灵动可爱的小型鸣禽,在我国被列入 “三有” 保护动物名录。其羽色搭配鲜明,以黄色为主,头部呈现黄、灰等色彩,体长约15 - 18厘米,动作十分敏捷,飞行时还会发出清脆的鸣声,悦耳动听。黄鹡鸰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正是它被纳入“三有”保护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白鹭是一种优雅迷人的中型涉禽,在鸟类保护等级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白鹭属于我国“三有”保护动物 。中白鹭常常出没于湿地、湖泊、河流等水域环境,它们身姿挺拔,羽毛洁白如雪,在觅食和飞翔时展现出灵动之美,不仅是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的指示物种之一,也为大自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岩鸽是一种具有独特生活习性与外貌特征的鸟类,在我国属于“三有”保护动物 。岩鸽体型中等,羽毛颜色多为蓝灰色,颈部还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或紫色斑块,其红色的脚爪格外显眼。它们常栖息于山地岩石缝隙间,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和归巢本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一定作用,比如在传播植物种子等方面有所贡献。
白头鹎是一种常见且颇具特色的鸟类,在我国属于“三有”保护动物 。白头鹎体长约17 - 22厘米,因其头部具有独特的白色羽毛而得名,好似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搭配上橄榄色的背部和黄绿色的腹部,显得十分可爱 。它们常常活跃于山林、公园、庭院等环境中,以植物的果实、种子以及昆虫等为食,在生态系统里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在促进植物种子传播和控制害虫数量方面功不可没 。
棕背伯劳是一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鸟类,在我国属于“三有”保护动物。棕背伯劳体型中等,身姿矫健。它的背部呈现出独特的棕色,搭配着黑色的眼罩般斑纹和白色的腹部,外形颇具辨识度。棕背伯劳生性凶猛,有着“雀中猛禽”之称,主要以昆虫、蛙类、小型爬行动物以及小型鸟类等为食,对控制农林害虫和鼠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们常常栖息于开阔的林地、灌丛、农田附近等区域,会站在枝头或高处,敏锐地观察周围环境,伺机捕捉猎物 。
图中鸟类是大杜鹃 ,在我国属于“三有”保护动物。杜鹃身姿优雅,羽毛多呈灰黑色调,腹部白色并带有细窄的黑色横纹,醒目的黄色眼圈为其增添了几分灵动。它常隐匿于山林间,以松毛虫、甲虫等害虫为食,对控制森林虫害、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杜鹃独特的巢寄生繁殖习性,也让它在鸟类研究中备受关注。虽然在部分地区能听见它们“布谷布谷”的叫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捕捉伤害它们, 保护杜鹃,对守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中鸟类是斑头秋沙鸭,(别称熊猫鸭)在我国属于 “三有” 保护动物。斑头秋沙鸭体型中等 ,雄鸟羽色黑白分明,独特的外形让它在鸭类中较为醒目。它们常活跃于江河、湖泊、水塘以及沿海海岸等水域环境,擅长游泳和潜水,主要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 等为食。斑头秋沙鸭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它们也是生态环境健康的指示物种之一。
东方中杜鹃是一种颇具特色的鸟类,在我国属于“三有”保护动物。东方中杜鹃外形优雅,头顶、后颈至背部呈暗灰色,腹部布满整齐的黑色横斑 。它们常常穿梭于山林间,喜欢栖息在茂密的阔叶林或混交林里。其食性较杂,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是毛虫类,对抑制森林虫害有着积极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同时,东方中杜鹃也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对研究鸟类的迁徙、繁殖等行为意义重大。对东方中杜鹃的保护,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大自然丰富多彩生态画卷的重要举措。任何非法猎捕、杀害、交易东方中杜鹃及其制品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是小鸊鷉,在我国属于 “三有” 保护动物。小鸊鷉身形小巧玲珑,体长一般在25 - 32厘米左右 。它有着独特的外貌特征,夏季时,头部和颈部呈现出栗红色,眼神明亮,在水中游动时,身姿灵活轻盈;到了冬季,羽毛颜色则变得相对暗淡。小鸊鷉是优秀的游泳和潜水高手,常栖息于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为食。 它们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有着积极意义。
图中是反嘴鹬,在我国属于 “三有” 保护动物。反嘴鹬有着极具辨识度的外形,黑白相间的羽毛搭配修长的灰色双腿,尤其是那细长且向上弯曲的黑色喙,使其在鸟类中独树一帜 。它们常栖息于湿地、湖泊、河流岸边等水域环境,擅长在浅水中一边涉水行走,一边左右摆头,用特殊的喙在水中探寻小型无脊椎动物、昆虫幼虫以及水生植物种子等食物 。反嘴鹬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湿地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的指示性物种之一。
图中鸟类是澳洲潜鸭,它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澳洲潜鸭有着独特的外形,羽毛多呈暗褐色,在水中游动时姿态悠然。它们常栖息于淡水湖泊、沼泽等水域环境,以水生植物、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作为“三有”保护动物,澳洲潜鸭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平衡方面有着一定作用,同时也具有科研价值,能为研究鸟类的生态习性等提供素材。
图中是环颈雉,(山鸡)在我国属于“三有” 保护动物。环颈雉色彩绚丽夺目,雄鸟尤为艳丽,头部具绿色金属光泽,颈部有白色颈环,羽毛布满斑斓的花纹,长长的尾羽更增添了几分英气 。它们常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比如草籽、谷物、浆果等,也会捕食一些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 。环颈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以及控制害虫数量等方面有一定作用。
图中鸟儿是大山雀,在我国属于“三有”保护动物。大山雀身形小巧灵动,体长约13 - 15厘米。它有着颇具辨识度的外貌,头部呈蓝黑色,脸颊洁白,如同戴了一副白色的面具,上背黄绿,腹面白色并伴有一条宽阔的黑色纵纹 。常活跃于山区和平原林间,穿梭于树枝间觅食,主要以昆虫及幼虫为食,像松毛虫、天牛幼虫等农林害虫都是它的捕食对象,对控制害虫数量、保护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功不可没 ,也因此被称为“农林小卫士” 。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15种鸟类里,仅有红脚隼与灰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余13种鸟类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这些鸟类或为农林害虫的“天敌”,像大山雀、红脚隼能有效控制虫害,守护生态作物;或为湿地生态的“指示者”,或凭借独特的生态角色维系着自然循环,比如反嘴鹬助力湿地物质流转,环颈雉参与植物种子传播。它们虽保护级别不同,却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大自然馈赠的灵动生灵。
爱护这些鸟类,并非只是保护单一物种,更是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就是守护洁净的水源与繁茂的植被;杜绝非法猎捕与伤害,就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每一只鸟类的振翅飞翔,都是生态和谐的生动注脚,唯有我们共同树立保护意识、践行保护行动,才能让这些灵动身影长久陪伴在自然之中,让“鸟语花香”成为永恒的生态美景。
2025.10.19
编辑:牛义信/夏天
来源:青烟威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