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国际非遗周汇聚五大洲匠心,安徽九华山黄梅戏唱响山水之间,景德镇陶瓷艺术与当代设计对话……10月17日国际非遗日前后,一场场文化盛宴在全国各地上演,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为文旅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采访组
北京国际非遗周汇聚五大洲匠心,安徽九华山黄梅戏唱响山水之间,景德镇陶瓷艺术与当代设计对话……10月17日国际非遗日前后,一场场文化盛宴在全国各地上演,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为文旅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跨文化交流 多彩非遗展魅力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语言,更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在国际非遗日系列活动中,跨文化交流成为最亮眼的特色,不同文明在对话中相互学习,在互鉴中共创未来。
10月17日至21日,北京国际非遗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举办。活动汇聚了来自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精品,为不同文明搭建起相遇相知的平台。
在“美美与共 国际手工艺展”上,马来西亚的“可峇雅”传统服饰在灯光下泛着细腻光泽,每一件都讲述着东南亚女性的生活美学;格鲁吉亚的纺织品复原自千年壁画,纹样中蕴藏着高加索山脉的风土密码……展区一旁,异域风情的鼓点骤然响起,一位卡波耶拉舞者牵着小姑娘的手翩翩起舞,灵动的舞步配合着悠扬的鼓声,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没想到有这么多人会喜欢我们的舞蹈,我很自豪。”其中一位舞者动情地说。
10月17日,“山海同风·悦叹秋色”2025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在佛山启幕。本次活动与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深度融合,汇聚了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队以及中国粤港澳台联合艺术团,共同在佛山的秋色舞台上献上精彩演出。活动在延续祖庙秋祭庄严古礼和乡饮酒礼的基础上,以秋色巡游为核心亮点,实现了观赏性、互动性与国际性的全面升级。
本届佛山秋色巡游围绕六大主题,精心组织了55项表演节目和20辆造型各异的彩车参与巡游。美国踢踏舞的奔放、斯里兰卡传统舞的婀娜、南非舞蹈的炽烈、英国北爱尔兰音乐的悠远,与佛山龙狮的威武、粤剧的婉转、彩灯的璀璨同台辉映,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艺术对话。
非遗进景区 丰富场景促传承
当非遗走进景区,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相得益彰。各地通过创新性的场景融合,让非遗活跃在山水间,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10月18日,江西景德镇三宝·瓷源境景区以“非遗新生·国际对话·咖啡文化·生活美学”为核心,举办了一场融合国际手作与传统非遗的沉浸式展演。盘泥条表演、泥土空间展、三宝集非遗活动轮番登场,全球匠人、艺术家与文化爱好者齐聚于此,共赴一场与泥土对话的手作之旅。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江中与他的团队带来的“手工拉大缸”表演。只见泥坯在匠人手中逐渐舒展,随着轮盘飞转,最终成为器形规整的巨大缸体。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数十年技艺的沉淀,让观众对“工匠精神”由衷赞叹。
“以前只在博物馆见过成品瓷器,今天亲眼看到大师把一块泥变成大缸,还能看到舞蹈和陶艺展演结合,感觉非遗真的很鲜活。”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兴奋地说。现场观众在欣赏展演之余,还能亲手参与盘泥条制作,将独特的非遗作品带回家,延伸了这场文化体验的记忆。
在安徽,非遗进景区展现出另一种创新形态。10月20日,安徽“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省级示范展演在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拉开帷幕。活动将舞台与古村自然景观有机融合,黄梅戏、傩舞、青阳腔、九华民歌等多项非遗技艺轮番上演,让传统非遗在山水环抱中焕发全新活力。
在非遗展示展销区,茅坦酥糖、九华布鞋等非遗技艺摊位前挤满了兴致勃勃的游客,大家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传统手艺制作过程,还不时与传承人交流互动。“没想到现在年轻人对我们的老手艺这么感兴趣!”从事九华布鞋制作近40年的汪莉在演示时感慨。
沉浸式体验 传统文化焕新生
创新表达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沉浸体验则让传统文化真正连接当下生活。各地通过创意融合,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在创新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
“咚咚咚!”随着清脆的鼓声,身着农乐舞服饰的演员们踏节而舞……10月19日,吉林延边的绿茵场上,一场体育与非遗的奇妙邂逅精彩上演。在延超联赛汪清主场赛事期间,“足球欢乐购·汪清好物集”美食展销、《嗨·延超》摄影图片展、千人共享打糕等活动轮番登场。绿茵场边,朝鲜族打糕制作区围满了好奇的球迷,两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师傅默契配合,有节奏地捶打着石槽中的米团。“嘿—嘿—”的号子声与场内的加油声相互应和,形成浓厚的活动氛围。
“一边看球,一边品尝现打的打糕,这种感觉太棒了!”带着全家前来观赛的金先生笑着说,“这才是我们延边独有的足球文化。”
10月17日,全国第二十届武林大会开幕式暨颁奖晚会在湖南武冈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武术门派、300多名武林英豪齐聚古城。清晨的尖山村薄雾未散,练武场上已拳风阵阵,拳术的刚劲、剑术的灵动、推手的巧妙,生动展现了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
“能和各地高手交流切磋,收获太大了。”来自贵州的大成拳第三代传承人陆罗成感慨道。大会设置的武术文化展厅、交流论坛以及“武术文化体验游”精品路线,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挑战赛等形式,让中华武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从国际平台的深度对话,到景区场景的沉浸体验,再到日常生活的创新融合,各地举办的一系列非遗展示交流活动,提高了市民游客对非遗保护与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效方式。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