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在90岁的时候,出版了一本名为《人间值得》的哲思小书,里面分享了自己对人生的认知。
中村恒子是位工作了70年的医生,同时,也是位小有名气的作家。
她在90岁的时候,出版了一本名为《人间值得》的哲思小书,里面分享了自己对人生的认知。
书中有句话,是恒子奶奶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得出的真实感悟:
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坦然接受、释然对待,这人间依然值得!
这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处于恒子奶奶的生活际遇中。
恒子出生在一个清贫之家,是叔叔的资助才让她有机会走上学医的道路。
从医70年的她,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但赚取的收入依然不够开一间属于自己的诊所。
同时,她的生活也一言难尽:
本以为嫁个医生可以托付终身,可惜丈夫挣的钱只顾自己买酒,养家全靠恒子。
为了工作养家,恒子只好请父母来照顾孩子。
然而,同处一个屋檐下的鸡毛蒜皮,又导致丈夫与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
应接不暇的工作、一地鸡毛的生活……每天面对这样的状况,换谁都会崩溃。
可恒子奶奶不但把日子过了下来,还在90多岁高龄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人间值得!
是啊,这世间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对抗,不是征服,而是允许、接纳后的超越。
允许事情有好有坏,允许情感有爱有痛,允许自己不够好,允许父母会变老,允许孩子很平凡……
允许一切发生,就能收获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体会到生命的美妙与壮阔。
善待工作,收获生活的底气
1929年,恒子出生在广岛一个教师家庭。
7口之家的吃穿用度全靠父亲的微薄薪水支撑,日子自然过得紧巴。
也因此,在恒子16岁那年,父母给了她两个选择:
要么嫁人,要么工作,总之要尽快自食其力。
还好,在大阪开诊所的叔叔表态“愿意资助想学医的孩子”,无路可退的恒子就这样踏上了学医之路。
医学院毕业后,养活自己成了恒子的头等大事。
经人介绍,她去到一家私人诊所工作。
在诊所接待病人、配药、跟着医生出诊……日子过得忙忙碌碌。
但当有人问她累不累时,她笑着说:
忙碌的时候虽然感觉有些辛苦,但有事可做、有所期待,反而感觉很踏实。
况且,赚取的薪水让我的生活有了起色,心里只有感恩呢!
就这样,她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机。
两年后的某一天,以前一起学医的同学告诉她:
奈良医大精神科有岗位空缺(类似公务员编制),想去的话我推荐你。
恒子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她明白:相比小诊所,医学院能让自己学得更系统,收获也更多。
于是,恒子成了奈良医大精神科的助理,开启了职业从医的第一步。
初入精神科时的恒子,因诊疗方式生疏被患者嘲笑“像算命先生一样猜测”。
为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她将不同症状记录成册,随身携带以便随时对照。
这样的日积月累,让恒子再次面对患者时,诊疗手法已变得精准娴熟:
她能从患者无意识的小动作里读出精神疾病,也能在其杂乱的叙述中抓住病症核心,连曾经嘲笑她的患者也跑来对她说“恒子医生,你比我家人还懂我”……
那一刻,她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秉持这样的工作态度,三十岁的恒子开始独立主持团体治疗。
这世界瞬息万变,对普通人而言,拥有一技之长从来都是安身立命的基石。
而工作就像一面镜子,只要你认真对待它,它就会给予你尊严和底气。
就像恒子奶奶那样:
踏踏实实做事,待到转机出现时再顺势而为。
毕竟,生活从不会辜负每个认真做事的人。
降低期待,细微处收获惊喜
工作稳定后,恒子和一位耳鼻科医生组建了家庭。
可婚后不久,恒子就发现了丈夫嗜酒如命的毛病:
他在工作时尽职尽责,但下班后就与酒友流连酒桌,对家庭漠不关心;
即便两个孩子相继出生,恒子在家专职带娃,他依然花钱无度,并未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无奈之下,恒子只好请来父母帮忙照顾孩子,自己重返职场。
不承想,这段日子竟成了她“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段时光”。
原来,孩子的外祖父母全权掌控孩子的教育,连作为母亲的恒子都毫无话语权;
更匪夷所思的是,父母未经商量就让正上大学的弟弟搬来恒子家同住,这让丈夫极其不满,整日抱怨连连;
不明缘由的亲友们见状,纷纷指责恒子“不把丈夫当回事”……
丈夫与父母剑拔弩张,她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那段日子,离婚是恒子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头。
不过慢慢地,她也想明白了:
强求丈夫改变并不现实,抱怨和争执只会加剧家里的紧张氛围,而离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自己不愿看到的……
既然无法改变,不如降低期望,把精力放在可控的事上。
毕竟,生活从不会因你的强求而变得事事顺遂,有顺其自然的智慧,才会有水到渠成的收获。
之后,丈夫醉酒归来,她不再抱怨,只是默默递上一杯醒酒茶。
她也暗下决心:
维持现状,给孩子们一个健全的家,最起码坚持到他们成婚。
此后十年间,恒子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上,使得能力与薪资都得到大幅提升,五十岁时就成为东京银座顶级诊所的顾问;
孩子们也顺利长大成人,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随着年岁的增长,丈夫也变了脾性,成了个深得孙辈喜爱的慈祥爷爷。
那段难熬的时光,终被她一步步走了出来。
而她能成功突围的关键,恰在于面临崩溃时的清醒抉择:
不执着于结果,只把握好过程。
做好眼前确定的每件小事,或许生活反而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
降低期望,在细微处收获惊喜。
做好眼前事,就是最好的活法
回望恒子走过的90年人生,像极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那个“最好又最坏的时代”。
恒子在大阪女子医专的求学时光,正值日本战败后最灰暗的时期。
整个社会动荡不堪,原本4年的学业延长至5年,毕业后还需经历无薪实习期,而想要成为医生,还得通过极其严苛的国家考试。
恒子的同学们眼见从医之路如此艰难,纷纷选择另谋出路。
唯有恒子选择了坚守:
一边在医院打零工增加实操经验,一边积极备考。
她告诫自己:
盯着未来发愁没用,与其猜测风雨何时停,不如先把今天的路踩实。
正是这份“做好眼前事”的韧性,助她成功通过国考,顺利成为一名职业医生。
只是,人生对恒子的磨砺并未就此停歇,婚姻的考验接踵而来。
恒子本以为,婚姻能为自己遮风挡雨;
不承想,酒鬼丈夫带给自己最多的却是心力憔悴。
自私的伴侣,羸弱的孩子,琐碎的生计……日子乱成一团麻。
但恒子并未沉沦,求学时期的经历让她早已学会:
再难也要好好吃饭,再烦也得准点休息,天大的事也等睡醒再说。
小儿子突发高烧那晚,心急如焚的她先将孩子送去医院;
安置妥当后,又马不停蹄赶回诊所处理积压的工作;
深夜到家后,还不忘给尚未归家的丈夫留一盏夜灯。
旁人不解,她却淡然:
不是原谅,只是该做的事里本就包括这一项。
在她眼中,完成当天的工作,照顾好孩子,收拾好家务,就是圆满。
正是这份豁达,才让恒子久经生活磋磨,依然能说出“人间值得”的话语。
丈夫病逝,儿子成家,她婉拒了儿子们提出的同住提议,在自己的小屋里过着自在惬意的独居生活。
下班回家小酌一杯,在微醺中看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休息日与家人聚餐,再慢悠悠地散步回家。
百年人生流转,恒子用亲身经历告诉世人:
不纠结于无法掌控的未来,不抱怨已成定局的过往,认真对待眼前的每分每秒,就是最好的活法。
而这样的活法,每一个普通的我们也能拥有。
人活一世,谁不盼夫妻和睦,家庭美满,三餐四季,岁月静好?
然而,生活的常态,往往是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琐碎与缺憾的叠加。
既然忧伤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不如放过自己:
失败了,就重头再来;痛苦了,学会微笑释然。
毕竟,人生最珍贵的,永远是下一刻。
如此,就能像恒子奶奶那样,满怀期待地走过90年的起伏人生,到头来仍能喜滋滋道一句:
人间值得!
作者:一木,努力写有温度的字,做有温度的人。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来源: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