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雷英夫的故事3.2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3 00:39 1

摘要:1950年6月初,中国开始大规模裁军,具体工作由政务院总理兼军委副主席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负责。雷英夫奉命以总理军事秘书兼中央复员委员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协助总理工作。

雷英夫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

四、周总理的军事参谋

1950年2月,周总理的军事秘书雷英夫,随总理出访莫斯科。

在《中苏友好条约》签订的前夜,雷英夫报告总理:条约的法文本有问题。

总理马上召来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果然发现在法文本条约中漏译了一条。

事后,总理好奇地问雷英夫,我记得你不懂法文呀,怎么看出来的?

雷英夫回答:我不懂法文,但我拿着中、俄、法三个文本,一句一句比对,发现了偏差。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间签订的有关条约,都要有一份法文本存查,因为法文是全世界公认的在诸多语种中歧义最少的文字。

1950年6月初,中国开始大规模裁军,具体工作由政务院总理兼军委副主席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负责。雷英夫奉命以总理军事秘书兼中央复员委员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协助总理工作。

全军复员工作刚刚开始,6月25日朝鲜战争就爆发了。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仍然裁军100多万,由540万裁减为430万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雷英夫奉命兼任总参作战室主任。

战争初期,经受过战争洗礼的朝鲜人民军进攻十分顺利。尽管美远东空军第二天便协助南朝鲜军队作战,但并没有影响朝鲜战争局势的走向。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6月28日夺取汉城,7月20日占领大田,7月24日占领木浦,7月31日则占领了晋州。南朝鲜军队和美军被一直逼退到釜山,形势十分乐观。

7月5日晚,周总理召集李克农、乔冠华、雷英夫等人,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致联合国秘书长赖伊的电报》。他神情严肃地问:大家对朝鲜战争到底有何看法?按照金日成的说法,8月份能结束战争吗?

雷英夫回答:总参的看法更谨慎。我们认为,即使把南朝鲜军和登陆美军消灭或赶下海,也不等于战争结束。美军还可以凭借绝对优势的海空军进行轰炸和封锁,陆军可以再登陆。不歼灭敌人主力,不把敌人打得招架不住,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听到这个回答,周总理很满意,就把这个分析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很认可,并要周总理尽快谋划东北边防问题。

1950年7月7日,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决定出兵干预朝鲜战争,并派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美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被任命为美军远东军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

7月10日,中国做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迅速组建了25万人的东北边防军。

1950年8月23日晚,雷英夫组织总参作战室进行了对抗作业演练,分析朝鲜战局和美军的行动。他敏锐地注意到,朝鲜人民军的主力全部调到釜山三角洲,后方兵力空虚,美韩主力20多万部队摆在釜山三角洲的滩头阵地上,既不撤退,也不向一线增援,他判断美军的战略企图很可能是把朝鲜人民军的全部主力吸引到南线来。

他认为:仁川离汉城仅30公里,距东海岸180公里。虽然从仁川港的地质、水文资料来看,并非最合理的登陆地点,但在这里登陆,可以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也符合麦克阿瑟冒险的作战风格,也最能实现其战略意图。

事后看,雷英夫不仅精准的预测了仁川登陆的地点,还精准的预测了作战的时间:美军将在9月15日在仁川登陆。他的依据就是,通过对于朝鲜西海岸9月至11月的海潮作了考察研究,发现有三个最佳日期可供选择,即9月15日、10月11日和11月3日,而9月15日的高潮时间有两次,一次在上午6时59分,另一次在下午日落35分钟后的19时19分,所以他觉得9月15日更有可能。

总参作战室的参谋们经过反复论证,最后一致同意他的判断。当晚,雷英夫将自己的判断报告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毛主席听后,当即安排立即通知情报部门严密注视朝鲜和美、英、日,并立即向斯大林和金日成通报。

几天后,朝鲜人民军副总参谋长李相朝访华,毛主席、周总理都是直接向他指出,美军有可能在仁川、镇南浦登陆,但遗憾的是,朝鲜人民军并未重视这份情报,他们认为,即便是美军登陆,也不太可能选择在仁川,而是可能在群山。

雷英夫的这个判断,比麦克阿瑟8月12日制定仁川登陆“烙铁行动”方案只晚了11天,比获得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8月28日批准早了5天。

实际上,美军一开始就考虑过在仁川登陆,但麦克阿瑟计划在7月执行仁川登陆的“蓝心计划”被迫夭折,主要因为:一方面,仁川不是最合理的登陆地点,进入仁川港的飞鱼峡和东航道这两条航道,由于狭窄,很容易被水雷封锁,而且两条航道内水流湍急,港口的四周都被很高的海堤包围;朝鲜西海岸的潮差特别大,涨潮时高差达11.2米,落潮后海面至港口可出现24公里的淤泥滩,在这里实施登陆作战,受到极大的时间限制。更为关键的是,二战结束后,美军采取了大规模的裁军行动,具有两栖登陆作战的美海军陆战队远征军被裁减,已经不具备大规模的登陆作战的实力。

但麦克阿瑟并没有放弃仁川登陆的想法,而是经过反复论证后,于9月再次抛出。

事实的发展验证了雷英夫的预测,美军果然是在9月15日大潮时选择从仁川登陆。

1950年9月15日上午6时30分,美第10军在月尾岛北部滩头登陆,“联合国军”正式展开了仁川登陆的作战计划。

由于朝鲜人民军没有预计到美军会在仁川登陆,在仁川附近只有少量部队驻防,等到察觉出美军动向,并派出大量援军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第二天,朝鲜人民军派出了6个纵队的T-34坦克到滩头构筑阵地,“联合国军”派出飞机轰炸,只用了一架飞机的代价,就打掉了朝鲜人民军一半以上的坦克。

“联合国军”很快就稳固了在仁川登陆的态势,并积极向汉城方向推进。

消息传到洛东江以后,朝鲜人民军开始出现了不稳状况,尤其是进入南朝鲜后才参军的那些士兵。

9月28日,仁川登陆的“联合国军”配合退守釜山的部队一起,重新攻占了汉城,整个仁川登陆作战才算是落下了帷幕。

仁川登陆后,“联合国军”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线,而朝鲜人民军的作战尽管一开始势如破竹,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几乎占领了朝鲜半岛全境,但战线拉的过长,战争早就已经显出疲态。

不过,对雷英夫预测美军仁川登陆这件事上,也有不少人质疑。其中,军事专家卢建东在《对雷英夫在有关抗美援朝回忆若干问题的质疑》一文中,就曾指出:

有关记载中找不到毛主席与雷英夫的对话;档案中也没有找到毛主席随后发布的那道命令;当时军事测绘部门仅仅是一个处级单位,就连中国的水文资料都严重缺乏,雷英夫是如何获得朝鲜西海岸的水文潮汐资料的?

事实上早在仁川登陆前一个月,有关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作战的情况,就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当时日本、东京、香港等地的报纸上,都预测了美军登陆地点可能是在仁川,就连联军司令部也多次公开放风,登陆地点可能是在仁川。

所以,真正能够确定美军可能是从仁川登陆,是基于情报分析。

8月,军委情报部门就得到了情报,“联合国军”大批的舰只往朝鲜半岛以及日本集结,驻日美军也组建了美第10军团。8月下半旬,“联合国军”就在仁川港周围几个岛屿实施了几次军事行动。 当时美韩军正在洛东江与朝鲜人民军对峙,“联合国军”的舰队却在仁川港附近夺取几个不知名的小岛,这本身就说明了,“联合国军”将要在仁川有所动作。

8月22日,总参情报部门又获得了“美军拟在仁川、镇南浦实施登陆作战”确切情报。军委作战部部长兼第1局局长李涛,立即召集雷英夫以及聂荣臻代总长的秘书唐永健、作战部敌情研究处江右书、中南海作战室负责人成普等人,大家一致商量后,认为情报确实可靠。

情况紧急,李涛立即请雷英夫、唐永健两人迅速向周总理以及聂荣臻代总长汇报。随后,周总理又带着两人向毛主席做了一次简短的说明。

实际上,还在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预料到了美军可能从朝鲜半岛腰部登陆作战。在1950年8月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就认为美军在朝鲜半岛蜂腰部选择一个港口登陆的可能性很大,包括仁川、群山、镇南浦、清津、咸兴、元山等6个港口,其中仁川的可能性最大。

从以上经过看,雷英夫只是参与了整个判断的过程。

1950年10月7日,“联合国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美军飞机开始入侵中国东北边境,轰炸中国城镇。同时,东北边防军奉命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随时入朝参战。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出兵朝鲜。

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118师在温井打响了对“联合国军”的第一枪。

1952年8月15日,雷英夫随同周总理访问莫斯科,受到了斯大林的亲切会见。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雷英夫准备了两份材料,一份是“抗美援朝战争情况和订货要求”,另一份是“中国军队五年建设规划和订货要求”,都是为了争取苏联援助。

这两份两份材料很快作为正式文件提交给苏联政府,斯大林表示原则同意,并指定布尔加宁元帅和中方具体商谈。但此后几天,苏联方面只字不提军事订货的事。

中国代表团马上要离开苏联,周总理决定把雷英夫留下来,以学习军事理论为由,实际上是为了落实订货事宜。

虽然周总理有交代,若有困难可以请大使馆帮助,但雷英夫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

在苏联的半年学习快要结束了,但军事订货的事还没有得到着落。雷英夫心急如焚,每天都到苏军总参谋部催促,每次都是热情接待,但就是没有回音。

当时,志愿军急需武器装备,周总理几次发电给雷英夫,要他尽快落实。

雷英夫觉得苏联人都怕斯大林,就到大使馆找到李富春和张闻天,请他们去找斯大林告状。

李富春和张闻天也认为告状是个好办法,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三人研究后决定,由雷英夫起草电报给周总理,请以主席的名义给斯大林发个电报,然后他们再做具体工作。

毛主席的电报很快到了斯大林手里,斯大林看了电报,责成布尔加宁立即把武器装备给中国。

军事订货终于落实了,这批武器装备能满足十几个师的作战需要,为志愿军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和夏季金城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52年,总参谋部作战部取消局一级编制,雷英夫任总参谋部作战部作战处(1处)处长。

1953年9月,雷英夫奉命到朝鲜战场见习。在朝鲜,他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战场调查。

1954年2月,雷英夫从朝鲜返回北京。几天后,他把自己对朝鲜战争的思考和见解,向周总理、彭德怀、聂荣臻作了系统的汇报。

他认为:

抗美援朝战争是二战后最大的局部战争,也是最具现代化规模的战争。美军除原子弹外,一切现代化的武器都使用了,我军应认真研究现代化战争问题;

朝鲜战争,志愿军没有了就地取给的条件,军队人力物力补充主要靠后方。战争证明,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通过考察,我发现在现代化战争中,军兵种繁多,武器装备复杂,战争情况瞬息万变,只靠个别将领的拿破仑式的指挥方式已经过时了。我认为,我军要特别重视司令部建设。

雷英夫还汇报了坑道战和后勤建设等十个问题。周总理很满意,安排他再向三总部和各军兵种部的负责人作一次详细的汇报,以便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1954年,雷英夫还随周总理参加了第一次日内瓦会议。

五、炮击金门

1956年7月,雷英夫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

1957年,雷英夫随同聂荣臻去苏联谈判尖端武器的援助问题。

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援助。这些援助有些是贸易,以物换物,有些是采用借贷方式,也有些是无偿的。

协议草案完成后,聂荣臻派雷英夫回国向周总理汇报。

周总理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对部属了如指掌,对问题心细如发,听取汇报时不许讲“大概”“可能”和“差不多”。

雷英夫虽然和总理很熟,但他每次汇报工作都要反复做好准备。一路上,他反复熟悉协议内容,记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字。

因为准备充分,汇报很顺利。

回苏联的头一天晚上,雷英夫和夫人一起去看戏。戏,是常香玉主演的豫剧《大祭桩》。

雷英夫是河南人,自然对豫剧非常有兴趣。

散戏回到家中,已是晚上11点。刚进门就听公务员说,国务院来过4次电话了,总理在找你。

雷英夫唰地汗淌下来了,转身就要往外跑。这时,电话铃又响了,是周恩来秘书的声音。

雷英夫放下电话,慌忙到了西花厅。他知道,总理太忙,工作安排都是以分秒来计算的。等了自己两个多小时,肯定不是小事。

见到周总理时,雷英夫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总理脸上不怒不喜,只说:你先不要说话,我问什么你答什么。

你干什么去了?

看戏。

看什么戏?

《大祭桩》。

谁演的?

常香玉。

说到这里,周总理哈哈哈地放声大笑起来,并对秘书说:你看我猜对了吗?这个赌我打赢了。

事后,雷英夫才知道,晚上8点多时,周总理想叫雷英夫看一份报告,结果值班秘书打电话找不到他,连着问了家里、总机、值班室,也给办公室打了电话,到处都找不到。

周总理说:报纸上说,常香玉今天到京演出《大祭桩》,雷英夫的爱人在妇联工作,肯定有票,他一定看戏去了。不信,我们可以打一赌,谁输了谁请客。

到了莫斯科,雷英夫就把为了看常香玉的戏让总理等了两个多钟头的故事,讲给了聂荣臻听。

聂荣臻听后,也是哈哈大笑。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25日,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蒋军发动了一场持续近三个月的大炮战,史称“炮击金门”。当时,除了炮兵之外,空军、海军也都参加了战斗。

炮击金门,震惊了世界,这是毛主席、周总理精心策划,亲自指挥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炮战。

时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兼总理军事秘书,又是军委(对外称国防部)发言人的雷英夫,参加了这一作战的全过程。

实际上,炮击金门并不始于1958年8月23日,也不止于1958年10月底,而始于1954年9月3日。当时,台湾和美国正在商谈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奉命对金门蒋军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炮战。此后,双方的炮战断断续续,时有发生。

1958年8月23日炮战开始后,直到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国防部长徐向前下令停止对金门的一切炮战为止。

1960年6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台湾,解放军在他到达和离开时,也曾奉命发动过大炮战。

因此,炮击金门的时间,准确些说应该是包括从1954年9月3日到1979年元旦的整整25年。

当然,规模最大、最猛烈、最错综复杂的就是1958年8月23日到10月25日这近3个月的大炮战。期间,解放军共大打发射万发炮弹以上的7次,中打发射千发炮弹以上的80多次,零星打炮一千多次。

1958年7月中旬,遵照中央的战略决心,国防部长彭德怀、总参谋长黄克诚在北京召开了军委作战会议,制定了炮击金门的具体实施方案,决定:以福州军区为主,以32个炮兵营,打击大小金门。以6个岸炮连,打击料罗湾的蒋军舰艇;以福州空军为主,夺取东南沿海的制空权,必要时轰作金门;以东海舰队为主,配合陆军打击大小金门,并准备从海上打击蒋军的舰艇部队。

以上各参战部队共配备火炮459门,舰艇80余艘,飞机200架。

8月23日上午,军委下达了“一级战备”的命令。下午,下达了当日下午五点半钟炮击金门的命令。

炮击金门的第一阶段是8月23日到9月2日,主要目的是摧毁金门的重要军事目标,并封锁大小金门,牵制调动美国的兵力,造成美国的错觉。

8月23日,解放军共发射炮弹3万余发,击毙敌金门防卫司令部中将副司令三人,击伤敌国防部长俞大维和中将参谋长一人,击毙美军顾问二人,岛上蒋军死伤6百余人,所有炮兵阵地、雷达阵地、通讯设施均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天,解放军又发射2万余发,打得妄图还击的敌炮兵不敢还手,停在料罗湾的17艘运输舰艇纷纷外逃。这时,解放军海军鱼雷快艇部队突然出动,当即击沉、击伤敌运输舰各一艘。

8月26日,解放军增调远射程火炮两个团,封锁切断了金门敌人的一切补给。

8月30日,毛主席在北戴河开了两次会议。会上,确定了中国领海线为12海里的建议,并对下一步炮击金门作出了指示。主要是把大打、中打、小打结合起来,有时打,有时可以不打,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不要千篇一律。

雷英夫参加了这次会议。

炮击金门一开始,台湾即根据《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要求美国和蒋军一道袭击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并施行登陆,想拖美国下水,扩大战争。美国不同意蒋方的要求,反复争吵后,只答应对蒋军防守金门予以护航。

9月4日,美国声明,不承认中国领海12海里的规定。对此,中国立即宣布,自9月4日起外国军用船舶和飞机,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领空。同时,军委则下令福建前线停止炮击3天,以观察各方动态。

9月7日,台湾2艘运输舰、5艘作战舰艇,在美国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的护航下,驶进金门海域,美国4艘军舰侵入了金门厦门领海以内。中国外交部当即向美国提出警告,军委决定9月8日对金门再进行一次惩罚打击,主要是侦察一下美国的护航程度。

9月8日上午毛主席在中南又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参加的有周总理、陈毅、张闻天、黄克诚、乔冠华和雷英夫。会上,雷英夫先汇报了美蒋护航编队的编成、活动情况和炮击后美国可能的反应,然后会议确定:炮击金门照打不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即使美舰向我开火,也不还击的方针。

9月8日中午12时43分,解放军42个炮兵营,连同所有海岸炮兵,对料罗湾蒋军舰艇及金门的重要军用目标进行第三次大规模炮击,发射炮弹2万余发。蒋军运输舰一艘起火沉没,一艘外逃,而美国军舰仓皇逃至料罗湾12海里以外,徘徊观望,未敢发射一炮。

9月10日,美国从本土、地中海、日本、冲绳、菲律宾等地抽调第6舰队加强到台湾海峡第7舰队,并将原子弹运到台湾。

9月11日,美国4艘军舰再次掩护蒋军11艘运输、作战舰艇驶向金门海域。解放军又以40个炮兵营、6个岸炮连,对料罗湾蒋舰和金门重要军事目标进行第四次大规模炮击,发射炮弹二万五千发,而美舰连忙逃入公海,又引起了美蒋的争吵叫骂。

炮击金门后,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急忙秘密跑到中国来,责问中国在炮战之前没有通知他们,又建议成立中苏联合舰队。这是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和控制中国的企图,当即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对。

经过4次大规模炮击、83次中打和无数零炮射击,到9月底10月初,金门被全面封锁,进入了炮击金门的第二阶段。这时,美国借机逼迫蒋介石集团放弃金门马祖,蒋介石极为恼火,马上公开声明:若至紧急关头,台决独立作战。

这样,美蒋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和表面化。

从10月6日到10月25日,为炮击金门的第三阶段。原定封死金门,相机登陆解放金门的方针,改为对金门采取封而不死,打而不登,保留金、马在蒋军手中的方针,以扩大美蒋矛盾的方针。

10月6日,毛主席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宣布双方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炮击金门是惩罚性质。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建议用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中国内部的争端,和为贵。

从10月6日起,福建前线奉命停止炮击一周。

10月8日,美国宣布停止护航。蒋介石对美国停止护航的决定更加不满,在10月10日台湾国庆节的机会,蒋军空军起飞44批182架次,到大陆进行示威性袭扰。解放军空军立即起飞,击落蒋机3架。

10月13日,大陆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宣布从10月13日起,炮击金门再停两个星期,同时宣布: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

10月17日晚,周总理召集会议,详细地分析了形势和各方面的评论,进一步研究了以后炮击中的一些具体措施。

第二天,雷英夫奉命乘飞机到福建前线进行传达解释。

到达厦门后,雷英夫当即向当时在厦门指挥炮击金门作战的福州军区副政委刘培善 、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翼翔、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石一宸、军委炮兵副司令员陈锐霆等人进行了传达,然后又赶往福州,向叶飞、韩先楚进行了传达。

10月24日,雷英夫接到黄克诚总参谋长的长途电话,毛主席起草的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明日即行广播,转告大家好好学习,切实领会精神,坚持贯彻执行。

《再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精神是:你们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中国人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难于解决,可以从长商议。福建前线已奉命逢双日不打,以利你们长期固守,但如有美舰护航,不在此例。

至此,炮击金门的高潮即告一段落,以后转入象征性的零炮或小打。

1961年8月,为了稳定台湾海峡的局势,决定不再炮击金门,只打宣传单。

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宣布与台湾断交并撤军,解放军停止了对金门的一切炮击。

炮击金门,总计从1958年8月23日到10月底炮击金门的高潮时期,解放军共进行大规模炮击7次,每次炮击发射炮弹都在万发以上,最多时3万余发,空战13次,海战3次,击落击伤蒋机34架,击沉击伤蒋军舰船27艘,击毙蒋军中将副司令以下7000余人。

炮击金门的意义是:打乱了美军的战略部署,牵制了美军,有力地支援了中东,惩罚了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摸清了美国想长期侵占台湾和台湾海峡,搞“两个中国”的底;在全世界面前,打出了中国的威风;告诉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中国要齐心协力、安不忘危,这是统一祖国的一次非常实际的练兵活动;确立了中国领海12海里的规定等。

炮击金门,打得金门岛上硝烟滚滚,打得美国仓皇改变战略部署,打得美国和蒋介石集团之间矛盾激化,公开争吵对骂不休,也打得苏联慌慌张张,原形毕露。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被侵略被压迫的国家和人民却拍手称快,扬眉吐气,对后来台湾海峡局势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1、《叶剑英舌战群儒不忘“秀才”》

2、《三篇文章做得好,毛主席戏称他为“洛阳秀才”》

3、《周恩来在朝鲜战争的参谋》

4、《雷英夫谈炮击金门》

5、雷英夫口述、陈先义整理《对印自卫反击战》

6、权延赤《雷英夫看戏》

7、《共和国记住的两件事》

8、秦九凤《周恩来军事秘书》

9、雷英夫《回忆抗美援朝》

10、雷英夫《毛泽东、周恩来在“文革”中保护了我》

来源:风中的风680305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