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彻底安静了,现在最急的应该是贾老板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08:08 1

摘要:过去顾客问“是不是现炒”,服务员还能打太极;现在手机扫码,后厨直播画面直接怼脸——刀工、火候、打包,一帧不落。

“预制菜”三个字,已经从后厨悄悄爬到了菜单C位。

过去顾客问“是不是现炒”,服务员还能打太极;现在手机扫码,后厨直播画面直接怼脸——刀工、火候、打包,一帧不落。

西贝把摄像头装进天花板,等于把“潜规则”切成真人秀:敢播,就得敢接招。

直播只是第一刀,第二刀更疼:橙色标签。

预制菜贴橙签,现做菜留白签,价差15%~20%。

别小看这一抹颜色,它把“效率”和“诚意”直接换算成人民币,让价格敏感和口感敏感的人各取所需。

西贝用标签做“人群筛子”,不吵“谁高贵”,只问“你愿不愿意为锅气多付20块”,一句话把纠结变成选择题。

行业数字更赤裸:

正餐连锁82%用预制,18~35岁人群接受度64%,两年涨了两成。

年轻人不是不知道菜是预制的,他们只是“要个明白”。

美团Q3数据扎心:标“拒绝预制菜”的餐厅,搜索量暴涨340%,可下单转化率只有11%——喊口号的是嘴,掏钱时身体很诚实。

大家反感的不是预制,而是“被蒙着吃”。

监管也赶到战场。

9月新规把“预制菜”三字写进法条:冷藏品48小时保质期、菜单必须标、中央厨房每4小时上传温度。

过去“料理包”能玩文字游戏,以后“预制”就是身份证,想藏都藏不住。

西贝提前半年把直播、标签、冷链溯源一次性配齐,等于把“合规”做成卖点,抢跑对手一个身位。

技术给这场“坦白局”添了把火。

西贝和京东物流搭的-18℃到4℃区块链冷链,每袋菜自带“体温曲线”,扫码就能看到“一生行程”。

60%SKU已接入,平均查询停留7秒——别嫌短,7秒足够让“不放心”变成“哦,原来如此”。

技术不炫技,它只是把“我相信你”翻译成“我查得到你”。

资本闻味赶来。

红杉刚给锅圈食汇追加5.8亿元,B端连锁客户占比从39%飙到57%。

供应链公司发现:帮餐厅“做预制”比“卖预制”更赚钱。

逻辑很简单:餐厅要的是“独家口味+稳定出品”,谁能把厨师手艺装进袋子,谁就是下一波“隐形大厨”。

预制菜竞争从“C端价格战”升级到“B端配方战”,得配方者得门店。

看透这一层,就能明白西贝的“直播+标签”不是公关秀,而是把“后厨能力”商品化:

直播=过程标准化,标签=口味分级化,冷链=品质保单。

三件套一出,西贝从“卖羊排”变成“卖羊排的制作确定性”,溢价自然有了落脚点。

接下来行业只剩两条路:

一条是“全预制、全透明”,把成本打到最低,用规模换利润;

一条是“半预制、半锅气”,用透明化把现炒溢价做出来。

中间地带会迅速消失——想藏着掖着,新规不让;想全现做,成本不让。

“预制+明档”混合模式将成为标配,菜单自然分化为“快”和“慢”两个价格带,像高铁二等座和商务座,同一条路,两种时效。

对顾客,选餐厅不再问“好不好吃”,而是问“我愿不愿意为这份锅气付溢价”;

对商家,比拼的不再是“用不用预制”,而是“有没有本事把预制菜做成想让人多掏20块的样子”。

透明化把行业拉进“明码标价”时代,谁再玩“暗度陈仓”,就会被直播镜头钉在口碑的耻辱柱上。

先问自己:橙色标签和白色标签,你选哪一边?

你的每一次扫码、每一次多付的20块,都是在给餐饮业的未来投票——

要效率,还是要锅气,市场用钱包说话,比任何口号都响亮。

来源:周易搞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