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不只是上了个新功能那么简单,顺带把自家的一组数据亮出来:WPS表格系列在国内的日活设备数已经超过1亿。说白了,这回既是产品推新,也是把手里真实的用户体量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眼。
金山办公在10月21日把自家多维表格正式对外了,
这事儿不只是上了个新功能那么简单,顺带把自家的一组数据亮出来:WPS表格系列在国内的日活设备数已经超过1亿。说白了,这回既是产品推新,也是把手里真实的用户体量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眼。
把这件事放到整个行业里看,挺合乎情理的。近几年“多维表格”从一个听着挺高大上的名词,慢慢变成了主流办公工具里必争的一个位置。像钉钉在七月推出AI表格并且声明永久免费,飞书那边也在同一个月把自己的多维表格升级了,公开说自己领先对手一段时间;八月企业微信把能连微信客户的智能表格推出来。大家各有各的牌打,目标基本一致:不再把表格单纯当成会算数的表格,而是把它做成能承接业务操作、管理客户、跑流程的入口。
从历史来回看,表格这玩意儿不是今天才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单机表格开始流行,后来2006年Google把多人在线编辑和云协作推到桌面上;2018年Airtable把“表格=数据库”的思路往外扩,让人看到表格能不是单纯的二维表;到了2020年,像飞书这样的协同套件把多维概念正式塞进产品里。传统表格适合个人或者小团队做数据计算和可视化,但当企业把信息化推进到一线业务,问题就冒出来了:流程不是按表格界面走的,数据分散在好几个系统,格式一通乱,做个汇总报表得把人折腾死,决策也跟着慢下来。再加上一堆变化快、量又多的小需求,靠传统表格去应付,既费劲又费时间。
金山这次的打法,说白了就是发现了企业的这些“最后一公里”痛点,然后去补它。表格业务线负责人袁榛池在现场提到,公司在跟B端客户打交道时看到,仅靠文档加即时通讯,已经不能覆盖复杂的办公场景了。于是从2024年年底开始,他们把研发力量规模化投入到多维表格上。袁用的比喻挺接地气:不想去抢ERP、CRM这种企业“大动脉”的位置,不想替换核心系统;要做的是“毛细血管”,当下系统之外的轻量级枢纽,能填补跨系统、临时性、长尾的数据断点,让一线员工自己用低代码搭几个小系统,少叫IT来,省下不少麻烦。
技术和产品上,研发负责人杨鼎也说了两件要紧的事:一是要在通用功能和垂直场景之间找平衡,二是把传统表格那些灵活的操作、公式和透视表能力,和多维表格的新技术、产品需求做嫁接。金山的选择是基于表格原有的操作体验做多维扩展,而不是直接把底层全部改成数据库式架构。AI方面,他们目前选择跟外部大模型合作,重点落在应用层和垂直模型训练,想把表格做成一个更开放的入口,某些底层能力对外放开,跟低代码平台更多联动。
现场还有个具体目标,袁把它讲得很明白——让一线业务人员不用专业开发,也能搭临时表单、简单流程、跨部门的数据流。换句话说,把那些原本得找IT改个报表、写个接口的小事变成业务侧自己能搞定的事。要做到这点,既要保持表格的灵活性,又要把流程和协同能力补上来,这样才能真正在日常操作里把手工对账、人工跑腿的成本降下来。
这条路有优点也有挑战。跟飞书、钉钉相比,后者在数据库化底层投入比较多,更偏向把表格往数据库方向演进;金山倾向保留表格的操作习惯,再把协同和流程能力搭上去,目标是跟现有系统并行,而不是替代。这种“补位式”的定位,决定了他们技术上更注重易用性和开放接口,而不是做一个完整替代型的企业系统。对企业用户来说,如果真能把格式、流程、数据通路串起来,省下的就不只是时间,还是一笔看得见的运维和沟通成本。
市场上的几个时间点都比较清楚:产品在10月21日发布,团队从2024年底开始规模化投入,行业其他头部厂商在不同时间点也都在押注这条赛道。推动多维表格火起来的那些现实原因也摆在明面:数据在不同系统里跑,格式不统一,汇总报表费劲,决策被拖慢,再加上一堆快速变化的小需求——这些都是企业里天天碰到的麻烦。要是工具既不丢掉表格的灵活性,又能承担起流程和跨系统联通的事情,确实能解决不少现场业务的实际问题。
从用户侧看,能让业务人自己搭几个小流程、把客户数据和内部操作连上、少用Excel来回传输,这些小改变拼在一起就是效率。对金山来说,把现有的WPS用户池当作试验田,能快速验证功能和场景,这也是他们把日活数据摆出来的原因之一。厂商之间的竞争不会突然结束,更多会表现为谁把“毛细血管”做得更顺手、更贴近业务,这块儿谁能把易用性和开放性做平衡,谁就更有机会把表格从工具变成业务入口。
来源:诗意高山YYPnU3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