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霜降,北风起,地皮寒。站在社区门诊口,我看见老刘弓着腰走来,手里拎着一袋白菜,说是“天一凉,胃口好,饭也多吃点”。可我看他脸色发青,气短乏力,心里不禁一紧。
今天霜降,北风起,地皮寒。站在社区门诊口,我看见老刘弓着腰走来,手里拎着一袋白菜,说是“天一凉,胃口好,饭也多吃点”。可我看他脸色发青,气短乏力,心里不禁一紧。
其实,霜降这天不是简单的“降温”,而是一道坎,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个“拐点”。
“男怕腊月、女怕霜降”,这句老话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生活经验的提炼。
腊月冷到骨头里,男人常是“扛住了夏天,败给了冬天”;而女人,从霜降开始,寒气入体,气血走弱,病根容易就在这时候埋下。
今天咱不讲虚不虚、不说补不补,我只想提醒你:霜降这天开始,有几件事别干,有几样东西要多吃。不是非做不可,而是“做了更好”。
天一冷,血管就像树枝一样,收缩、变硬、弹性差。高血压就像个脾气古怪的邻居,平时你不惹它,它也不吭声,但一遇冷,立马炸锅。
特别是那些平时觉得“我不头晕、不心慌,肯定没高血压”的人,其实最容易忽视。但霜降之后,清晨六点到十点,是高血压最容易出事的时间段。
不要急着早起锻炼,很多人一到霜降就“养生劲”上来了,穿上运动服五六点出门跑步。其实,这个时候血压最不稳定,空气里氧含量也低,比睡懒觉还危险。
所以我常说,冬天的养生从“懒一点”开始,尤其老年人,别争那点“早起的自律”。
不少人一到冷天,口味就“重”了起来,觉得吃点咸的、辣的才有胃口,饭才下得去。
可你知道吗?盐吃多了,血压先遭殃,肾也受伤。尤其一些老年人,觉得“烧菜淡了没味”,于是酱油、咸菜、调料统统上桌,结果是越吃越浮肿,越吃越没精神。
霜降是“肾气初虚”的时候,这个时候还吃太重口的东西,就像沙漠里浇汽油,越浇越干。
其实一碗南瓜小米粥、一碟炖萝卜,比一口咸菜强得多。肾喜欢温和的滋养,而不是猛烈的刺激。
霜降前后,药店、市场都开始卖“进补”的东西,羊肉汤、黄芪片、枸杞炖鸡满天飞,大家觉得“补一补,身体就壮了”。
可问题是,补不是万能钥匙,尤其不是人人都能补。有一次门诊,一个50多岁的工人,说他感觉浑身冷,就天天喝羊肉汤,喝了半个月,结果脸红心慌、嘴破便秘,一查肝功能也有点问题。
进补讲的是“气血两虚”才补,不是一冷就补。霜降之后,虚不受补的人更要小心。补错了,不是养生,是添乱。
第一样是山药。
山药不是“补药”,但它温和、不腻,能护胃、润肺,还不容易上火。霜降之后,吃点清蒸山药、山药粥,胜过一堆保健品。
第二样是白萝卜。
民间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是没道理。白萝卜下气消食、清肺化痰,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是霜降后最实惠的“天然调理品”。
萝卜配山药,煲汤或炖粥,既养胃又助眠,还能改善这时候常见的“夜里咳、早上痰”。
很多人都忽略一个细节:秋裤不是用来御寒的,是用来保命的。
尤其膝盖、腰部、脚踝,这些地方一旦受寒,老寒腿、风湿痛、腰肌劳损就悄悄发作。
我在门诊看过太多这样的老人:年轻时“硬气”,天冷也不穿秋裤,结果年纪一大,膝盖一凉就疼,连走路都费劲。
保暖不是虚张声势,是给身体一个喘息的机会。尤其是脚,霜降之后要开始穿厚袜子、泡热水脚,脚暖了,心就稳了。
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一到天气变化,不少老人就自己调整药量,今天多吃一粒,明天少吃一半,自以为聪明,其实是拿身体做实验。
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这些慢病,很多药物都有“延迟效应”,不是今天吃了明天就见效,也不是今天没吃明天就出事。规律最重要,别自己当医生。
如果你觉得药量不对,或者身体有变化,一定要和医生沟通,不要自己做决定。
中医讲“冬藏”,其实这两字特别实在。藏什么?藏阳气,藏精神,藏热量。
这时候身体最怕的是“透支”。
所以,别熬夜、别过劳、别操心太多。很多老年人睡不好、心烦意乱,其实不是心理问题,是身体在求救。
霜降之后,养生的核心是“收”而不是“放”。吃要收敛、作息要收敛、情绪也要收敛。就像农田,播种之后要盖住泥土,才能养出好庄稼。
提醒我们,身体不是铁打的,年纪越大越要细水长流;提醒我们,健康不是靠一阵子热情,而是靠一辈子细节。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忍不住多说几句。不是因为怕你出事,而是怕你把小事拖成大事。
霜降之后,身体就像一口老锅,火太猛会裂,火太小又煮不熟。掌握那个“恰到好处”的度,才是最大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张海涛, 刘斌. 冬季气温变化对老年人血压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30): 3768-3772.
[2]王美丽, 李建军. 中老年人冬季食养与合理膳食分析[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3, 29(01): 45-48.
[3]陈小玲, 黄春华.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干预策略[J]. 中国药事, 2021, 35(12): 1402-1406.
来源:经纬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