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DC-192K正式发布,全球首发192kHz蓝牙编解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02:56 2

摘要:换句话说,现在手机跟耳机之间的蓝牙通道,能把更高清的那种音频搬过去,不再是把好东西用力压扁往外塞。QQ音乐的臻品母带,理论上能通过这条路被较完整地送到耳机里,听音有追求的人可能会听出更多的细节,尤其是那些超高频的谐波和快速的瞬态,会更“齐整”一些。

LHDC宣布推出旗舰级协议LHDC-192K,支持24bit/192kHz音频传输,传输码率最高可达1000kbps。

换句话说,现在手机跟耳机之间的蓝牙通道,能把更高清的那种音频搬过去,不再是把好东西用力压扁往外塞。QQ音乐的臻品母带,理论上能通过这条路被较完整地送到耳机里,听音有追求的人可能会听出更多的细节,尤其是那些超高频的谐波和快速的瞬态,会更“齐整”一些。

把事儿往前挪一挪讲清楚缘由。过去行业里普遍把96kHz当作高解析的门槛,但在专业制作、母带处理和空间音频这些活儿上,工程师会发现96kHz有时候会漏掉一点东西——主要是对快速瞬态的捕捉和那些高次谐波的还原不够细腻。越是要做得精,越容易看到原来采样率的短板。于是大家开始往上看,192kHz慢慢成了一个自然的技术目标。LHDC-192K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来的,目的其实很朴素:在无线链路上尽量保留更多原始声音的细节。

说说LHDC这码子来头。LHDC全称Low-Latency Hi-Definition Audio Codec,由台湾的盛微先进科技做出来,一直想把“低延迟”和“高解析”两件事儿抓好。现在它家把协议分成四档:对标CD的LHDC-48K、走向高解析的LHDC-96K、这回的旗舰LHDC-192K,还有面向专业串流的LHDC-RAW,后者主打无压缩、逐位还原的传输。每一档针对的用户也不一样,普通听歌、追求更好解析、或是专业监听,各自有相应的选择。

从参数看,LHDC-192K挺有拿得出手的资本:24bit、最高192kHz、码率上到1000kbps。跟传统的蓝牙编解码比,这码率高出不少。常见的SBC、AAC大多数只到44kHz,能做到96kHz的也不是很多,LDAC在高解析上表现不错,但在商用成体系的24bit/192kHz这一级别里,LHDC-192K是比较早把这套推向市场的方案之一。对那些想在无线环境下完成母带监听或做细致修音的人,确实有吸引力。

实际能干啥,得看使用场景。在音乐制作里,母带工程师在做最后那步的时候,对瞬态、泛音、声像边界都特别敏感;空间音频和沉浸式混音则需要尽可能多的声场信息;影视后期和高端游戏里,时间定位和微小的音色差别也会影响观感。用有线能做到的细节,现在无线能更接近实现,这直接影响工作流程:比如你在工作室里用无线耳机做监听,少了线的束缚,但依然想看见音频里的细小变化,这时候高采样率的无线协议就派上用场了。QQ音乐把臻品母带接入这条通路,意图也很明确:尽量把能在线下有线环境下听到的那些细节,通过更低损耗的无线链路带给用户。

实现这套方案,不只有一个硬件或一个参数能决定成败。几个关键点值得留神。动态比特率调节是一个,一条蓝牙链路的质量时好时坏,协议能在不同码率间切换,保证听感平稳比一味追码率更重要。低延迟也不能丢,尤其是实时监听和玩游戏的时候,数据量大并不意味着就能接受高延迟,所以LHDC在速率和延迟之间做了平衡。再有就是跨平台的配合问题:要发挥这套协议,手机的蓝牙栈、播放器端、耳机的解码芯片都得配合,任何一环落后,体验就受影响。

拿别的方案来对比,一眼就能看出差别。SBC是蓝牙的老本行,稳定但解析力有限;AAC在某些平台上兼容性好,更适合通用场景;LDAC在高解析度上也有竞争力。LHDC-192K的卖点是把24bit/192kHz和接近千kbps的传输率写进了无线协议里,这样对专业或准专业场景更有吸引力。不过要不要广泛用起来,还得看终端设备支持有多快、整条传输链是不是齐了。

说到听得出来和听不出来的问题,这里要把期待值放正。要达到录音棚级别的还原,光有高码率协议不够,还得配合好音源、靠谱的耳机和设备设置。任何一环拖后腿,效果都会被折掉一块。工程师们在测试时会拿臻品母带去跑,刻意推那些复杂的乐器片段:钢琴的泛音层次、弦乐的上频质感、快速鼓点的瞬态。重点不是要你感到更响、更夸张,而是要那些细小的尾音、泛音和声场边缘能被更完整地保留下来。对普通用户来说,这些差异初听可能并不显眼,但对进阶听音者和制作人来说,能够看见就是有价值。

产业链会不会因此转动?有可能。平台如果开始大量放出192kHz的资源,会倒逼硬件厂商更快支持高采样率,手机、耳机厂商的市场宣传也会跟上。内容制作端也可能调整工作流程,更多工程师在混音和母带环节选择更高的分辨率,以免之后丢失信息。这些变化不像按开关那样立刻见效,但技术成熟后,供需关系会推动生态慢慢完善。

最后一点是LHDC-RAW的存在告诉我们的事儿:并不是所有场景都要压缩处理。有些专业串流场合需要的是无损的逐位还原,那时候无压缩的通道更合适。把不同等级做好,是想把人群分开照顾——普通听音需求的、有高解析爱好的、还有需要专业无损链路的技术用户。

工程师们在工作室里把这套链路跑了几轮,测出来的一些关键点比较直观:在码率和采样率都足够时,超高频的谐波保存得更完整,快速瞬态的尾音更清晰,声场边缘的细节也更好辨认。这种细节对后期调音、混音和最终听感都会有实际帮助。

来源:紫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