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出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唐乃亥乡沙那村的年轻人,因为觉得自己不能困在一成不变的放牧和种地生活中,毅然选择到其它地方拜师学艺。
本报记者 杨红霞 张多钧
实习记者 张富昭
父辈都是银匠,但龙藏尖措还是选择到更偏远的牧区学习藏式银器制作。这一学就是八年时间。
这个出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唐乃亥乡沙那村的年轻人,因为觉得自己不能困在一成不变的放牧和种地生活中,毅然选择到其它地方拜师学艺。
“从1997年就开始在父亲跟前打下手,当时我17岁,就怕在家里太舒坦。而且各地藏式银器制作技艺也会有差别。”
出门在外,龙藏尖措从最基础的学徒开始,因为从小接触,学起来也很快,出师后他也没急着回家,而是到各地积累经验。
“以前都是哪里有需要了,我们背着一套工具上门制作,大家的要求也不一样,很锻炼人。”几年的经验积累下来,不仅龙藏尖措的手艺越来越好,他对自己未来的路也越来越清晰。
2013年,龙藏尖措回到家乡,创立兴海县尖措藏文化银饰艺术有限公司。在一间20平方米大小的店铺里开启全新的事业。
藏式银器向来受当地人的欢迎,近几年在旅游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对手工制作银器产生浓厚兴趣,龙藏尖措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租来的20平方米的小铺面如今换成了自己购买的200平方米的商铺,家里原本用来生活的地方也被他改造一新。
龙藏尖措将家里的五间房改造成集藏式银器加工、体验和参观的地方,“兴海县尖措银饰工艺体验中心”几个红色大字被放置在房顶,格外醒目。
走进龙藏尖措的家,一边是父辈所用的传统用具,一边是他精心制作的各类银器,房子旁的加工间内工人正在忙碌着。
“这是四五年前购置的压银机器,我们所用的一些小银珠都可以用它来制作,非常方便。”龙藏尖措说,以前一片银片成模都得花两天时间打磨,现在有了机器一个小时就能出活儿,送去锻造和手工雕刻,节省了不少时间。
2023年,龙藏尖措被认定为乡村工匠,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既然被评为了乡村工匠,就要从乡村做起。”龙藏尖措把家里好好装修了一番,加工的地方也扩大了,“希望从这里又是一个新开始。”
在新房子的后面,幼时曾居住的屋子也被龙藏尖措保留了下来,“想留着这些带有记忆的地方,将来做传统银饰制作过程的展览,让后辈也能知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技法。”龙藏尖措初心不改。
作为藏式银器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龙藏尖措一边开店一边带徒弟,也致力于把家乡的手工技艺带出个名堂。
于是,龙藏尖措带着自己的作品跑遍大江南北,积极参加各类展会,让藏式银器制作技艺被更多人看到,让精美银器销售到更多地区。
在他摆放作品的屋子里,有一张海南藏族自治州藏族银器加工技艺传承谱系简介,这张家族与师徒双线传承的谱系图上,作为第四代的龙藏尖措这样形容自己: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市场化发展路径。
在新装修的屋子内,龙藏尖措专门收拾出来一间准备做直播。“以前手艺好都是靠口碑,现在不一样了。”龙藏尖措说自己走了很多地方,看到了手工银器的市场潜力,所以要试着走一走没走过的路。
来源:青海日报